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學中模糊數學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模糊數學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在中醫學界,脈診和舌診是中醫四診的重要內容,為了能夠使舌診和脈診更加的適應現現代化中醫學的發展,相關學者就將模糊數學的方法運用到舌診和脈診上,余興龍等[3]在中醫舌診方面運用了模糊聚類分析的方法,將舌診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自動識別首先是建立了中醫舌診的自動識別系統,然后將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和臨床的辨舌經驗結合起來,近一些相似的象素運用模糊數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聚類分析,然后再根據模糊數學中的相關理論的研究來確定舌象的定義域。臨床研究出了四種舌象,即紫紅舌、暗紫舌、淡紅舌以及暗紅舌,總共研究了三百六十六例,最終得出計算機的自動識別結果和通過肉眼觀察的結果符合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脈診對于中醫的診斷系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醫通常會利用個人的經驗,通過指感來進一步的判斷人體的脈象,在此過程中由于專家經驗占了很大的成分,因此存在著許多模糊的概念。將模糊數學運用到中醫的脈診方面,借助于壓力感受器所構建的脈象圖可以更加客觀具體的分析人體的脈象,此外再利用模糊數學中的一些方法使脈象的分析更加的自動化。[4]由此可知,將模糊數學運用到中醫診斷中,可以使醫生能夠全面的認識并診斷病癥,進而進行正確合理的治療。
1.2模糊數學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在中醫的理論中存在著許多模糊性的概念,相同的藥物在不同的時間采摘下來,并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它們所體現的主治功能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之間所發生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動態性且較為復雜,其類屬模糊。在中醫藥學中運用模糊數學的理論可以通過模糊數學的將中藥的性能和功效量化,這樣一來在選擇藥物的時候就能夠更加的準確和恰當,而且對藥物的評價更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運用模糊數學中模糊評價的方法可以將藥物中的寒熱藥性和藥性的表達方式有效合理的分析出來,這種模糊評價方法能夠綜合且有效的評價中藥的寒熱藥性。高氏等對人參的9個部位的樣品分別進行成分的鑒別,先將薄層色譜解析成0與1表示的數量化矩陣,然后再用模糊類分析的方法分成5類,進而準確的區分出人參各部位化學成分的差異。在中藥界對于中藥質量的評價以及鑒別是非常重要的,模糊數學方法在中醫藥中的運用對于中藥的檢驗來說更加的公正與科學。
1.3模糊數學在方劑學中的應用。在中藥治療中,方劑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如今方劑學的傳統模式已經隨著自身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方劑學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其進行了深入的量化研究。趙氏等利用模糊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小柴胡湯的配伍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其中半夏與生姜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度,這也就表明了兩者的功效是相同的,其中柴胡和黃岑與其他的藥劑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其中甘草、大棗和人參具有很大的相似度,這個和傳統的中醫理論是吻合的。[5]總之模糊聚類分析方法為評價處方組合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方法可以實現人工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將模糊數學的方法融合到方劑配伍規律的量化研究中,為復方配伍研究以及開發新藥方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與技術途徑。
1.4模糊數學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目前在中醫臨床中模糊數學也有諸多的運用,它可以有效的對中醫臨床進行療效判斷和病癥的分類,可以用聚類分析法按照本身內在的規律,將一組數據分為較為合理的幾類,從而使數據分析的結果更加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章偉浩等[6]為了檢驗灰色關聯分析和模糊聚類對中醫肝病診斷待正確率,采集了上海地區900例肝炎硬化的樣本,最后經過與專家診斷的結果對比之后發現,兩種方法的正確率分別為69.4%和78.3%,這也就驗證了模糊數學方法的重要性。在進行臨床療效的評價時,如果運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類,則很難得出一個較為明確的數據結果,此時應該采用模糊數學中的綜合評價方法,這樣可以彌補其不足之處。進行綜合評價方法時要建立一個綜合評價的模型,首先要確定評價對象的因素集U={x1,x2,...xn},如二復方對冠心病療效的評價因素集可以分為:U={x1(心電圖),x2(血管擴張),x3(冠脈血流量),x4(血流動力學)},然后確定評語集:V={y1,y2,y3,y4},上例中可為:心電圖改善,血管擴張,冠脈血流量增加,血流動力學改善,接著做出單因素的評價,最后再進行綜合評價,因為每個因素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因此應考慮各個因素的權重,對待各因素時要以不同的權重系數來體現它們對綜合評價的重要程度。[7]在此例中如果認為心電圖改善是最重要的,就應該增加其權重,血流動力改善不太重要,就減少其權重,最終可以給心電圖改善、血管擴張、冠脈血流量增加、血流動力學改善分別賦以1.0、0.8、0.7、0.5的權重系數。
2結論
目前模糊數學在中醫學中的運用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為了加快中醫現代化和客觀化的進程,應加大模糊數學在中醫學中的運用,加強醫學工作者模糊數學理論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充分的利用現代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模糊數學,使中醫學在原有的理論格局中逐步的走向標準化、規范化以及量化。
作者:張忠文 單位:甘肅中醫學院理科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