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胸膜外腫瘤臨床病理學特征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胸膜外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的臨床病理學特征、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方法收集5例EPSFT的臨床病理資料,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男1例,女4例,平均發病年齡(45.8±9.2)歲。3例為經典型SFT,1例脂肪瘤樣型SFT,1例MSFT。腫瘤界清有包膜,灰白色,質地軟韌不一。鏡檢瘤細胞呈短梭形或卵圓形,胞界不清,染色質勻細,核分裂象多少不等。瘤組織呈疏密不一,呈血管外皮瘤樣及無結構無模式性生長等多種生長方式。間質膠原纖維多少不等。脂肪瘤樣型SFT中可見成熟脂肪組織,與梭形瘤細胞隨意摻雜。惡性SFT由經典型SFT及肉瘤性成分混合,后者呈低級別纖維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改變。5例SFT均顯示瘤細胞STAT6彌漫陽性,Vim、CD99、Bcl-2不同程度陽性,CD34陽性者4例,陰性1例。經典型和脂肪瘤樣型SFT中,Ki67增殖指數為10%以下,MSFT在50%以上。結論EPSFT是一種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起源的間葉性腫瘤,生物學行為難以預料。該腫瘤組織形態多樣,結合免疫組化可確診。要與多種梭形細胞軟組織腫瘤和瘤樣病變鑒別。
關鍵詞: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胸膜外;復發;惡性;免疫組化;鑒別診斷;治療;預后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FT)是一種好發于胸膜的纖維細胞間葉源性腫瘤[1],成年人好發,大多為良性,惡性SFT罕見報道[2-5],該腫瘤與多種軟組織腫瘤及瘤樣病變形態學上有重疊及交叉,易發生誤診或低診斷。既往SFT/血管外皮瘤(HPC)被認為是同一腫瘤。2013版WHO軟組織腫瘤分類僅保留SFT這一術語。胸膜外SFT可發生于人體漿膜外多個解剖部位,如頭頸部、四肢、縱膈、眼眶、腮腺、肺、甲狀腺、骨和皮膚等。現報道5例SFT,并復習相關文獻,以提高其診治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長沙市中心醫院的住院病例。其中男1例,女4例,發病年齡34~58歲,平均發病年齡(45.8±9.2)歲。其中右側胸壁2例,左眼眶1例,頸椎椎管內1例,右側膝前1例。經典型SFT3例,脂肪瘤樣型SFT1例,惡性SFT1例,見表1。
1.2方法
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及免疫組化SP法染色。一抗及SP試劑盒均購自丹麥DAKO公司。實驗步驟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診斷標準參照2013WHO軟組織腫瘤分類。所有切片均經兩位高級職稱病理醫師分別閱片診斷。例5,借原單位HE切片及蠟塊會診,并補充免疫組化標記。
2結果
2.1眼觀
病例1~4,腫瘤最大徑1.0~2.0cm,界清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黃白色,質地軟韌不一。病例5,右側膝前復發性腫物,5.0cm×4.0cm×2.5cm大小,表面光滑,呈分葉狀,切面灰白灰褐色,質軟至中等,魚肉狀。
2.2鏡檢
5例SFT低倍觀:腫瘤界清有包膜,富于細胞區及少細胞區交替分布,間質富于鹿角分枝狀血管(圖1)。高倍觀瘤細胞纖維母/肌纖維母細胞樣,胞界欠清,核卵圓形或短梭形,空泡狀,染色質細膩,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多少不一。瘤組織呈條索狀,編織狀、血管外皮瘤樣及雜亂狀無模式性生長。間質膠原纖維多少不等。其中例1、2局部間質黏液樣變;例2黏液樣區少細胞,呈結節狀,并可見20%的脂肪瘤樣成分,成熟脂肪細胞與梭形瘤細胞隨意摻雜。例2、4腫瘤間質內肥大細胞散在分布,并于血管周圍間質富集。例5,膝關節復發性MSFT:由經典型SFT和肉瘤樣區組成,兩者逐漸移行(圖2)。高倍鏡下,經典型SFT區改變大致同前,并見腫瘤呈分葉結節狀、微囊網狀、囊性變,多灶出血。肉瘤區域瘤細胞高密度,多形性和異型性顯著,胞核染色深淺不一,染色質粗顆粒,可見多核瘤細胞及瘤巨細胞,核分裂象10個/10HPF以上,最高10個/HPF,并見病理性核分裂象(圖3),呈低級別纖維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改變。腫瘤侵犯包膜外脂肪組織。未見腫瘤壞死及鈣化。會診患者腫瘤初發時原單位HE切片,見經典型SFT改變(圖4),瘤細胞密度低,異型性小,間質富于膠原纖維。1年后復發時腫瘤進展為SFT。
2.3免疫組化
5例腫瘤細胞Vimentin、Bcl-2和STAT-6均呈彌漫陽性(圖5、6),CD99陽性4例,CD34彌漫陽性3例(圖7),例2少細胞的黏液樣結節區瘤細胞呈強陽性,且瘤細胞豐富區及脂肪瘤區為陰性,例5梭形瘤細胞CD34陰性表達。僅1例部分瘤細胞SMA陽性;例1~4Ki67增殖指數2%~6%,例5為50%~70%(圖8);余抗體CK、EMA、S100、Desmin、CD117、CD56、CD31、P63、P53、PR、β-Catenin、HMB45、ALK、TFE3、CD68均陰性。
2.4病理診斷
例1、3、4為經典型SFT;例2為脂肪瘤樣型SFT;例5為復發性SFT惡變,即MSFT。
2.5隨訪
所有病例經電話聯系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36m,均未行放化療,例1~3均無復發及轉移。例4確診后24m時死亡,死于肺心病。例5確診后1年復查右側膝關節腫瘤再次復發。原手術切口處皮膚出現半球形隆起質硬結節,呈灰白色,皮紋消失。
3討論
SFT最初于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定義為胸膜起源的一種腫瘤[6]。其同義語有局限性間皮瘤,孤立性纖維性間皮瘤等。后經免疫組化和電鏡發現其不具有間皮細胞特征,而是一種間葉性腫瘤。2002年WHO分類中,HPC與SFT一起放在纖維母/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內敘述。2013版WHO分類將SFT歸入中間性(偶有轉移性)腫瘤[1],并刪除了HPC這一診斷名稱,認為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種排列結構。目前認為SFT是一種好發于胸膜的纖維母細胞性腫瘤,瘤細胞具有CD34+樹突細胞分化,遺傳學顯示12q重排,形成NAB2-STAT6融合基因[7]。
3.1臨床特點
SFT多為偶然發現無痛性周界清晰的腫塊。瘤體較大者可有局部壓迫癥狀或低血糖、杵狀指及肥大性骨關節病等副腫瘤綜合征。發病年齡19~85歲不等,高峰在40~60歲之間,女性略多見。好發于胸膜,有蒂或無蒂。SFT常見于頭頸部、上呼吸道、縱膈、盆腹腔、腹膜后和周圍軟組織。本腫瘤大多數為良性,也有少數MSFT被報道[2-5]。3.2組織病理學特征SFT可分為經典型和非典型性/惡性兩種組織類型。經典型SFT由富細胞區與少細胞區交替分布,富細胞區瘤細胞呈短梭形或卵圓形,胞界不清,核染色質細膩,少細胞區梭形纖維細胞樣,異型性小,核分裂少。瘤組織呈無結構或無模式性生長(patternlesspattern),或雜亂狀、席紋狀、條束狀、魚骨樣、血管外皮瘤樣、柵欄狀、波浪狀、分葉狀排列。另一形態特征為瘤細胞間含粗細不一、形狀各異的膠原纖維,可呈瘢痕疙瘩樣或放射狀石棉樣。瘤內血管豐富,多為薄壁鹿角分枝狀,血管壁膠原變性常見。常見間質玻變或黏液樣變性。文獻還有巨細胞型(以往稱為巨細胞血管纖維瘤)和脂肪瘤樣型SFT的報道,罕見有上皮樣[2]。MSFT有兩種表現形式:多數腫瘤開始發生即為惡性,另一罕見情況為經典型黏液樣型及囊腫型SFT伴高級別肉瘤樣轉化[8]。MSFT應符合以下標準:細胞密度增加,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增多,常>4/10HPF,形態上類似纖維肉瘤和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常繼發出血壞死[1,9],并且腫瘤最大徑常在10cm以上。也有去分化SFT的報道,除了良性SFT成分外,腫瘤內還含有高度惡性肉瘤區域(圓形上皮樣或梭形瘤細胞),伴有骨肉瘤或橫紋肌肉瘤樣異源性成分目前有3例報道[4,10-11]。四肢軟組織成脂性MSFT僅有1例報道[3]。本組5例SFT中經典型3例,脂肪瘤樣型1例,例5符合經典型SFT伴高級別肉瘤樣轉化,即惡性SFT,該腫瘤初發時被誤診為腱鞘囊腫。會診原單位切片,發現初發腫瘤包膜完整,最大徑9cm,實性并無囊腫形成,醫生僅取材2塊,分析誤診原因主要為取材不足,不符合軟組織腫瘤取材規范,診斷醫師經驗有限。
3.3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學SFT中80%~90%的病例表達
CD34,其他陽性標志物有CD99(70%)、Bcl-2(30%)、EMA(30%)以及肌動蛋白(20%)等[12],Vim恒定陽性。CD34和bcl2同時陽性是支持SFT最重要的免疫表型特征。惡性和去分化SFT中CD34陽性率有所下降(83%)[13-14]。NAB2-STAT6融合基因改變對SFT的診斷高度特異。可用免疫組化檢測STAT6替代上述融合基因檢測,90%以上病例顯示瘤細胞核強陽性[13]。新近發現干細胞標記ALDH1能作為確診SFT有用的工具[15],并認為聯合ALDH1和STAT6檢測優于CD34在SFT中的診斷價值。本組所有病例瘤細胞Vimentin、Bcl-2和STAT-6均呈彌漫陽性,4例CD99陽性,3例CD34彌漫陽性,例2少細胞的黏液樣結節區瘤細胞,同時顯示CD34與CD99強陽性,而細胞豐富區及脂肪瘤區為陰性,例5梭形瘤細胞CD34陰性表達,結合形態學特征及Ki67高表達,符合CD34陰性MSFT。
3.4鑒別診斷
SFT有多種組織學類型,要與梭形細胞瘤樣病變及多種軟組織腫瘤鑒別:①腱鞘囊腫與囊腫型SFT。前者常位于膝關節后方腘窩處,又稱腘窩囊腫,單房或多房,直徑多為1~3cm,有彈性,包膜完整,囊腫內壁光滑,內含膠凍狀粘液,囊壁有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可見少量慢性炎細胞浸潤,纖維細胞無異型可鑒別。后者由腫瘤繼發囊性變,囊壁成分具有典型SFT組織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可以鑒別。②MPNST。多與神經相連,梭形肉瘤細胞呈逗點狀或S形,胞質纖細絲狀,間質黏液變,缺乏玻變的膠原纖維及鹿角分枝狀血管,且瘤細胞表達S-100、SOX10等神經標記。SFT具有血管外皮瘤樣結構,瘤細胞顯示CD34、STAT6為陽性,且S100陰性可鑒別。③滑膜肉瘤。腫瘤存在特征性SYT-SSX融合基因改變。瘤細胞雙相表達EMA、CK、Vim等,可表達Bcl-2,但STAT6陰性不同于SFT。④纖維肉瘤。梭形纖維母細胞高核漿比,核深染,染色質粗,青魚骨樣或人字形排列,不表達CD34、STAT6等標記可資鑒別。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富于梭形瘤細胞、組織細胞和黃瘤細胞,還可見多核瘤巨細胞,缺乏SFT瘤細胞密集區與疏松區交替分布及血管外皮瘤樣結構。⑥DFSP。位置表淺,常累及真皮,腫瘤呈半球形結節狀突起于皮膚,單形性梭形細胞形成storiform結構,罕見組織細胞,較廣泛侵犯皮下脂肪組織呈棋盤樣結構。SFT多發生于深部軟組織,邊界清晰或有包膜,腫瘤細胞表達STAT6等可助鑒別。
3.5治療及預后
SFT的治療以外科切除為主,并輔以放療或化療。腫瘤完整切除和保證切緣陰性是關鍵。總體上,SFT是一種緩慢生長預后較好的腫瘤,但其形態復雜多變,同一腫瘤可同時出現良性、交界性和惡性成分,因此,其形態學并不能完全預示預后,推薦外科廣泛切除后長期隨訪。外科陽性切緣、組織學出現惡性成分及腫瘤直徑在10cm以上視為危險因素,臨床結局更差[7]。有研究顯示,腫瘤細胞高表達bFGF、Ki-67、P53、P16、PR、β-Catenin提示預后差[16-17]。CD34表達與腫瘤分化有關,在明顯間變的區域其陽性率往往下降或缺失,且與ki-67高表達分布特點正好相反,提示CD34陰性MSFT預后更差。綜上,胸膜外SFT是一種異質性腫瘤,其生物學行為難以預料。熟悉腫瘤組織形態學特征,結合免疫組化特別是CD34、STAT6標記可確診。必要時加做NAB2-STAT6融合基因檢測,申請專家會診可避免誤診。
參考文獻
[7]王堅,朱雄增.軟組織腫瘤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318-330.
[16]黃海建,曲利娟,鄭智勇,等.惡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4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0,26(6):724-727.
[17]王奇,范欽和,彭韜,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中β-Catenin的表達極其臨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8,24(3):330-333.
作者:王志敢 張娜 謝晉予 劉暢 單位:長沙市中心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