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同質服務管理下的中醫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1)成立中醫護理專業小組。在護理部領導下成立院內中醫護理專業小組,組織結構:組長1名,秘書2名,組員10名。小組人員素質要求:①組長和秘書從現任護士長中選拔,要求中醫知識扎實、中醫護理技能熟練,且具有豐富的中醫辯證施護經驗,較強的教學科研和指導帶教能力。②組員需從事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上,中醫護理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且院級中醫護理操作培訓考核位于前50名,中醫護理技術月操作例數超過100次。專業小組職責:①根據國家和醫院發展規劃,制定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計劃,負責院內中醫護理技術的培訓考核和資質認證。②參照《中醫護理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程》[2],結合臨床實際,不斷修訂完善中醫專科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和評分標準。③結合病人治療康復需求,不斷引進和開發中醫護理技術,實施前做好調研論證,培訓后組織實施,同時做好效果觀察和安全性評價。④指導臨床中醫辯證施護、中醫特色康復和健康指導工作,定期考核評價。⑤根據需求進行院級中醫護理會診和疑難病例討論。⑥對中醫護理工作提出持續改進意見和建議等。
(2)穴位點按推壓法資質申請、培訓、考核和認定。穴位點按推壓法緩解急性尿潴留操作的資質認定,每年6月和12月組織2次,凡符合基本要求的臨床護理人員,由科室推薦,填寫資質申請表,培訓前一個月上報至護理部,由中醫護理專業小組對全院申請人員的條件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根據本期申請人數制訂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包括中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其中,中醫經絡理論培訓一周10個學時,技能操作培訓兩周20個學時,循經取穴定位和按摩手法4個學時,該技術系統操作培訓16個學時;技能培訓采用老師示范指導和學員實操互評相結合,便于強化記憶。
考核評價和資質認定工作由中醫護理專業小組,依據操作規程和評分標準組織進行。①該技術操作規程,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06年的《中醫護理常規和技術操作規程》穴位按摩法操作規程制訂,內容包括:評估、目標、操作禁忌、告知、物品準備、操作程序、護理及注意事項等。臨床實施時需結合骨傷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與醫生有效溝通后,合理選擇適應癥和把握操作時機。②操作評分標準依據管理年和等級醫院的評審標準制訂,評價細則包括操作者素質要求、操作前準備、操作方法、操作后處理、操作熟練程度、理論知識掌握等。③評價內容包括理論提問和限時操作,總分100分。3個評委為一組,評價得分取平均值,分值在90以上人員護理部簽發培訓合格證書;低于90分者,延長半年認證,重新進入下一輪的培訓考核。④新獲證人員前兩次臨床實際操作,需在取得證書半年以上老師指導下進行,并可通過操作視頻不斷強化學習。以分批培訓層級帶教,達到該項操作全院的同質化服務要求。2結果全院36個臨床護理單元,目前開放床位1269張,2009年1月~2013年12月符合條件申報該項操作認證的護士人數352人,獲得資質證293人,通過率83.24%。全院接受該項操作病人次逐年遞增,詳見表1。
2討論
2.1以微創傳統護理技術緩解病人痛苦中醫護理技術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人們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在疾病治療康復及預防保健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平樂正骨穴位點按推壓法,通過循經取穴,以適宜的穴位刺激,達到調理陰陽、疏通水道緩解急性尿潴留的目的,避免導尿減輕病人痛苦,降低侵入性操作引起潛在院內感染風險,同時節約成本,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2.2符合規范化和專業化培訓要求中醫護理專業小組的建立和專業化培訓工作的開展,提高了我院中醫護理專業化水平,利于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符合國家《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大力培養與培訓護理專業人才,建立專科護理崗位培訓制度要求。并依據《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不斷提高護士隊伍專業化水平,開展中醫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大力發展中醫護理事業。
2.3資質認定實現同質服務要求同質服務是JCI國際標準對醫院服務的要求,指在同一醫療機構的任何一個部門,具有同種健康問題和健康需求的病人,都有權利得到相同質量的醫療和護理服務。為了使不同操作者實施穴位點按推壓操作時達到同一水準,醫院建立保證執行一致性的制度和流程,在培訓舉措上,加大力度,注重實效,求真務實,打破了以往培訓走過場的情形。采用專業小組進行規范化理論和技能培訓,采用臨床層級帶教指導和視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實現操作的同質服務。
醫院同質服務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目前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今天,對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處于醫療體制改革的中國醫療市場而言,JCI標準要求的醫療護理服務同質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在為病人提供同質服務的道路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如何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在為病人提供同質服務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作者:李海婷周麗媛李小玲單位: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