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慢性直腸炎的中醫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黃柏灌腸劑保留灌腸的護理
黃柏灌腸劑藥物組成:敗醬草30g,青黛20g。金銀花50g,黃柏30g,丹參40g,地榆炭40g,訶子30g,由我院煎藥室濃煎取汁約100mL灌入無菌輸液瓶內制成黃柏灌腸劑。每晚睡前保留灌腸1次,10d為1個療程,間隔2d再行下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護士備好灌腸用物至患者床前,向患者解釋灌腸的目的和注意事項,關好門窗,屏風遮擋,保護患者隱私。囑患者排空二便,取左側臥位—俯臥位—仰臥位[2],以利于藥液與直腸黏膜充分接觸,臀下墊油布和治療巾。灌腸液預熱至39~41℃,藥液的溫度過低或過高均容易導致直腸刺激不利于灌腸液的保留,影響直腸黏膜對藥物的吸收。將中藥灌腸液搖勻,用一次性吸痰管(14號)代替肛管與一次性輸液器連接,前端涂少量石蠟油,排盡管腔內空氣之后,插入20cm,操作輕柔,插入結腸,可避免肛管對直腸的刺激[3]。如插入有阻力,讓患者深呼吸或用指腹在肛周輕輕按摩,待肛門括約肌放松后再插入。采用點滴式滴入法,40~60滴/min緩慢滴入,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如患者有排便感,讓其深呼吸放松腹肌,減慢滴速,必要時停止滴入。灌腸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的長短,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4]。灌腸后囑患者平臥位,臀下墊小枕抬高臀部10cm,至少保留藥液2h,最好保留6h以上,以提高療效。灌腸過程中注意保持床單位整潔,如有污染及時更換,保持環境整潔舒適。
2艾灸的護理
取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上巨虛穴,溫和灸法每穴艾灸5min,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間隔2d再行下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護士首先向患者解釋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取得配合,囑患者取仰臥位,將艾條(河南省南陽市臥龍漢醫艾絨廠生產,艾絨等級:甲等,艾條直徑:約10mm)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灸,以局部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艾灸5min,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對于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護士將示、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在施灸過程中密切觀察局部皮膚及病情變化,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艾條燃燒情況,隨時彈去艾灰防止燒傷皮膚、衣被。操作完畢協助患者穿好衣服,取舒適體位休息。
3體會
慢性直腸炎屬中醫學泄瀉、痢疾范疇,病位在脾、胃和直腸,病機為脾胃氣虛,運化升清失職,濕邪郁滯大腸,日久化熱,血氣相搏,脈絡受傷導致氣血凝滯,瘀血阻絡。黃柏灌腸劑中敗醬草、青黛、金銀花、黃柏活血解毒;丹參活血,祛瘀,涼血;地榆炭涼血,止血,解毒散熱;訶子澀腸止瀉。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止瀉生肌之功。運用黃柏灌腸劑保留灌腸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直腸黏膜,便于吸收,且作用迅速。艾灸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起到溫通經絡、補氣活血作用,改善微循環,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中脘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以治療腹痛、泄瀉等癥;天樞可除濕化濁,活血化瘀;關元調補下焦,固本培元;足三里為溫腎助陽、調理脾胃之要穴。
又天樞、關元為大腸和小腸之募穴,配合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諸穴在溫和灸的作用下,可起到溫補脾腎、疏調腸腑的功效,使腸道的運動和內分泌機能得以調整,促進潰瘍愈合。患者的飲食、心理因素與慢性直腸炎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也是慢性直腸炎遷延不愈的原因所在,因此同時做好患者的情志護理、辨證施膳指導,加強飲食調養,調暢患者情志,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加速患者疾病康復。通過臨床應用情志護理、辨證施膳指導、黃柏灌腸劑保留灌腸及艾灸等中醫護理方法,60例患者痊愈44例,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治愈率73%(44/60),總有效率97%(58/60)。結果證實中醫護理方法可以明顯提高本病的療效,與西醫相比,中醫護理成本低,效益高,方法靈活多樣,簡便易行,無副作用,患者和家屬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何興芳魏福勇高秀麗唐金華張雪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