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保健在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析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方法選用在本縣接受治療的60例脾虛體質兒童作為研究對像,且將其分組觀察,即干預組(30例,中醫保健干預)與對照組(30例,常規保健)。比較2組的體格發育指標增長情況、發病率、體質轉正常率及中醫體質辨識評分。結果干預組的身高、體質量的增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2組的胸圍、腰圍的增長情況基本相似(P>0.05);干預組的發病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體質轉正常率(20.00%)高于對照組的0(P<0.05)。治療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的中醫體質辨識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干預組的中醫體質辨識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可顯著改善患兒脾虛體質,降低疾病發生率,此法值得在各大基層醫院的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保健干預;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
在個體生命發展的過程中,體質由兩個條件決定的,一是先天遺傳,二是后天形成,其主要表現有形態結構、心理狀態、生理機能等[1]。據權威文獻表明,當前我國兒童的體質越來越差,該問題的存在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而在這其中尤以脾虛體質造成的影響最大,其不僅影響到患兒的生長發育,并且還增加了患兒患病的概率[2]。為此,本文通過探析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得出如下結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于2010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在本縣接受治療的60例脾虛體質兒童作為研究對象,且將其分組觀察,即干預組(30例,中醫保健干預)與對照組(30例,常規保健)。在干預組中,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0例;年齡1~6歲不等,平均年齡(3.25±0.15)歲。在對照組中,男性患兒22例,女性患兒8例;年齡1~5歲不等,平均年齡(3.15±0.24)歲。對比2組的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其差異甚小,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保健(間隔1月對患兒的身高、體質量、胸圍等指標測量1次,并實施常規的營養補充以及預防常見疾病,隨訪6個月)。干預組則是在常規保健的基礎上加用中醫保健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藥膳護理。選用本院自擬的中藥藥方對患兒展開藥膳護理,此方中包含的中藥藥材有瘦肉50g,薏苡仁、懷山藥各15g,茯苓、太子參各10g;上述為年齡大于2歲的兒童的用量。年齡在1~2歲范圍內的患兒,必須將劑量減掉一半。于鍋中放入已洗凈的藥材及瘦肉,再使用1000ml的水加入其中,采用武火進行煮沸,之后再將武火調低至文火,再繼續煮30min即可,將藥湯及肉給予患兒飲食。1周服用2次,服用時間2個月,并隨訪6個月。②捏脊法。主要操作步驟:其一,叮囑患兒將體位擺放成俯臥位,操作者將兩只手掌擺弄半握拳姿勢,再將兩手食指依次抵在患兒背脊兩側,拇指、食指均向前方伸展,再將患兒背脊的肌肉合力提起。食指向著前方伸展,拇指以翻卷的方式向后動作。雙手向前同步移動,移動的距離則是由長強穴至大椎穴。重復動作5次,在第3次時,捏3次,提起皮膚1次,注意操作力度要輕柔,需在患兒的承受范圍內。其二,指導患兒家長學會捏脊法,以使其在家中時能夠給予患兒1天進行1次捏脊,干預時間需在2個月以上,并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工作。其三,護理人員可在1周給予參與本研究的患兒進行1次電話回訪,以此實時了解家長實時捏脊治療具體進展,同時要求患兒家屬間隔1個月的時間來我院復查,并且安排專業人員指導患兒家長進行捏脊法的操作步驟,以此保障其實時捏脊法的治療質量。③穴位貼敷法。采取健脾固元膏給予患兒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其具體成分主要包括防風、白術,將其貼敷在患兒雙側足的三里穴,貼敷時間為2h,1天,貼敷1次干預時間2個月,隨訪6個月。
1.3觀察指標
將2組的體格發育指標增長情況、發病率、體質轉正常率及中醫體質辨識評分(根據《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技術規范》對本組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評分,主要對其體質量情況、生長情況、營養補充情況等方面進行觀察和評價,總分設定為100分)作為本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統計學軟件(版本為SPSS20.0)對研究數值開展解析,計量資料以(x珋±s)形式顯示,取t實施檢驗,計數資料則選χ2對其進行檢驗,若檢驗值P<0.05,說明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體格發育指標增長情況對比
干預組的身高、體質量的增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2組的胸圍、腰圍的增長情況基本相似(P>0.05)。
2.22組患者發病率及體質轉正常率對比
干預組的發病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體質轉正常率(20.00%)高于對照組的0(P<0.05)。
2.32組患者中醫體質辨識評分對比
治療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的中醫體質辨識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干預組的中醫體質辨識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3討論本研究應用中醫健脾法給予脾虛體質兒童實施保健治療,此法主要有藥膳護理、捏脊法、穴位貼敷法,經干預后,每位患兒的體質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藥膳護理,主要藥材有薏苡仁、懷山藥、茯苓、太子參。太子參,又稱童參,此藥常被使用于藥食中,屬于一種兩用藥材,在治療作用上具有補肺健脾、益氣生津的治療功能;茯苓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菌,此藥具有淡滲利濕以及健脾安神的治療作用,一般常被用于失眠多夢、脾虛食少等疾病的治療,此外,茯苓中的茯苓多糖成分還能對免疫器官產生保護作用,并強化細胞的免疫功能,以此有效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山藥,俗稱懷山,也是一種藥食兩用的藥材,此藥具有補脾肺腎以及益氣養陰之功效;薏苡仁可起到健脾利濕的治療功效,該藥材中的多糖成分還可有效強化細胞的免疫功能[3,4]。捏脊法通常是給予督脈、膀胱經兩個部位進行按摩,從而能夠對陰陽平衡起到良好的調整作用,同時可對臟腑功能進行調和,以此對氣血循行產生促進作用,進而疏通經絡,此法常常被使用在厭食、泄瀉、疳積、脾胃虛弱、便秘等多種疾病的治療[5]。據相關研究顯示,通過捏脊措施,可對胃液分泌產生促進作用,使得胃蠕動得以強化,進一步提升胃腸對淀粉、蛋白質兩種物質的消化能力[6]。由于捏脊法在操作上較為簡便,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因而受廣大患兒及家長的喜愛。
穴位貼敷療法具有適應癥廣、治療效果理想、操作步驟簡便、安全指數高等優勢,將其使用于脾虛體質兒童的臨床治療上,可獲取較佳的療效。穴位貼敷療法是借助健脾固元膏(防風、白術)敷貼于人體相關的穴位上,借此對這些穴位、經絡產生強烈的刺激,進而能夠對陰陽、氣血、脾胃等進行調理,以此顯著強化患兒的免疫力,并促進疾病的康復[7]。此外,穴位敷貼療法不僅療效顯著,其還具有較為獨特的預防功效,尤其是對消化不良、免疫力差、體質虛弱等具有非常理想的防治功能[8]。在本研究中,干預組的身高、體質量的增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2組的胸圍、腰圍的增長情況基本相似(P>0.05);干預組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的(χ2=4.81,P<0.05),體質轉正常率高于對照組的(χ2=6.67,P<0.05);干預組的中醫體質辨識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6.28,P<0.05)。綜上所述,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法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崇振.中醫保健干預措施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2):168-169.
[2]徐國山,俞曉芳,孔美珠.五苓散聯合針灸治療脾虛型泄瀉的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6,31(7):975-977.
[3]蘇銀玲.中醫保健干預在促進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及體質轉變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0):2105-2107.
[4]孔令霞.中醫保健干預在促進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及體質轉變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0):4181-4183.
[5]施燎明,熊文清.益氣化濕湯治療脾虛濕盛型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6,31(22):3307-3309.
[6]陳翠平,呂瑩.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9):141-143.
[7]尹曉.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1):130-131.
[8]袁君茹,白東林,張新建.張新建教授治療脾虛痰聚證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經驗探微[J].光明中醫,2015,30(10):2082-2083.
作者:權艷紅;李有蓮;李寶強;郭曉婷;呂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