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甘草次酸藥理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藥理作用
1.1抗炎甘草次酸具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的抗炎作用。甘草次酸對大鼠的棉球肉芽腫及甲醛性腳腫、皮下肉芽腫性炎癥、巴豆油誘發的小鼠耳腫脹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價約為可的松或氫化可的松的1/10。甘草次酸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實驗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對馬血清或雞蛋白所致豚鼠過敏反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炎癥、抗過敏反應可能與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組胺或降低細胞對刺激的反應性有關。
甘草次酸對多種急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不依賴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而和抑制炎癥組織中PGE2生成、拮抗炎癥介質組胺、5-羥色胺等的作用有關。甘草次酸鈉能抑制蛋白致炎小鼠足中PG內過氧化物降解產物丙二醛的生成,此作用可被外源性花生四烯酸拮抗。
1.2增強免疫作用甘草次酸鈉對機體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也有增強作用。18-β甘草次酸對家兔急性血清病有免疫調節作用。兔50只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用牛血清蛋白(BSA)為抗原造成兔一過急性血清病模型。將18-β甘草次酸溶于橄欖油中(150mg/kg),實驗組動物于注射BSA后第3、5、7、9天以18-β甘草次酸200mg/kg給動物肌肉注射。對照組肌注橄欖油。結果對照組與實驗組動物血清中抗BSA-IgG抗體于BSA免疫后第6天檢出,第12天達最高峰,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動物循環中特異性BSA-抗BSA復合物與免疫前比較均有提高,且有顯著差別,但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血中補體值,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增高。18-β甘草次酸對CIC的形成未見影響。研究還表明,甘草次酸抑制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化、增殖,延長角膜移植物的存活時間,并能強化地塞米松的效果。
1.3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1.3.1鹽皮質激素樣作用:對健康人和多種動物,甘草次酸能促進鈉、水潴留,排鉀增加,呈現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對切除兩側腎上腺的病人每日用40mg氫化可的松肌注維持療法時,若加入甘草次酸每日4g皮下注射,則出現協同作用,電解質保持平衡。但若停用氫化可的松而僅給甘草次酸則出現潴鈉能力喪失,發生阿狄森氏危象。
1.3.2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次酸的化學結構與皮質固醇類相似。對切除腎上腺皮質及切除腦垂體的動物,甘草次酸仍能產生鈉潴留及抗利尿和抗炎作用。甘草次酸25mg對大鼠所產生的水鈉潴留作用比去氧皮質酮1mg的作用強。故認為甘草次酸的去氧皮質酮作用不是通過內源性的去氧皮質酮和醛固酮而產生的,可能系直接作用。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間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腎上腺素皮質甾醇類在體內的破壞,因而血液中皮質甾醇類含量相應增加,而呈現較明顯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1.3.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甘草次酸可使結扎總輸卵管的家兔、大鼠的血膽紅素降低,尿膽紅素排泄增加,此作用較葡萄醛酸內酯或蛋氨酸強。對幽門結扎的大鼠有良好的抗潰瘍作用,其治療指數較高。
2.臨床應用
2.1阿狄森氏病甘草次酸用于治療阿狄森氏病,其劑量與維持量因人而異,持續應用數周后,劑量應逐漸減少,因患者對甘草次酸的酸感性增加,有的病例維持量僅需開始量的1/10。治療本病的理論依據為:甘草次酸的作用與去氧皮質酮有類似之外,能使鈉、氯化物及水滯留體內而血鉀離子濃度降低,從而收到治療效果。
2.2眼科炎癥8%~12%甘草次酸混懸液滴眼,每日滴3~4次,治療60例皰疹性角膜炎、角膜結膜炎及束狀角膜炎患者,經治2~7天左右,56例痊愈。上鞏膜炎、鞏膜炎,分別觀察4例和5例,用藥后在3~17天內結節消失,6~34天炎癥消退。卡他性角膜炎,治療6例也有效,但停藥后立即復發,再用藥有能控制。
2.3其他本品可制成各種抗炎過敏制劑,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及職業性皮疹、濕疹、牛皮癬、眼耳鼻喉科炎癥及潰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