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教育藥師資格考試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11年1月正式對外公布并施行了2011年版《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以下簡稱新版大綱)[1];對(中藥學類)中藥學專業知識(一)中藥學部分(以下簡稱中藥學部分)也做了重新修訂。為了幫助廣大應試者復習備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藥學知識,提高考試通過率,并為今后的實際工作打下較堅實的基礎,結合我們多年在中藥學本科課程教學、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教學實踐中的經驗體會,談談應試者在備考中藥學部分時應注意的問題。
1認真學習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綱
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是國家進行執業藥師職業準入控制的基本標準,是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內容、水平和命題、組卷的依據,是應試人員明確考試范圍、把握復習重點和熟悉考試、答題規則的必備指南。新版大綱根據執業藥師的職責與執業活動的需要,將中藥學部分的考試內容歸納為10個方面[1];目的是考核應試者對歷代本草代表著作的概況、中藥的基本理論及臨床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證、特殊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常用中藥配伍的意義以及常用中藥的主要藥理作用等方面知識的識記程度和應用中藥學知識分析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應試者首先應認真學習、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綱的要求,明確命題范圍,以指導自己復習備考。通過比對2007年版大綱,新版大綱中藥學部分新增加的內容有:①中藥的功效的認定、表述與分類;主治病證的表述;②60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義;調整的內容有:(1)將常用中藥的種數由2007年版大綱的120種增加為新版大綱的124種;③將較常用中藥的種數由2007年版大綱的60種增加為新版大綱的96種。應試者備考時不要忽視了新版大綱內容的變化,以免丟分。
2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是準確理解和掌握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功能主治等知識的十分重要的基礎,也即先“理法”、再“方藥”的道理。許多應試者由于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學習過程中理解中藥學知識感到十分困難,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新版大綱及配套的應試指南在另一門考試科目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部分,對中醫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基礎知識、常見病的辨證論治以及民族醫藥基礎知識做了詳細的規定和論述。建議應試者在復習備考中藥學部分之前,結合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的備考,首先學習、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3掌握中藥學部分的知識結構明確學習考試重點
從知識結構來劃分,中藥學部分包括總論(新版大綱1~4項要求)和各論(新版大綱5~10項要求)兩大部分。總論是中藥學部分的總綱,重點是中藥基本理論,特別是藥性理論,其次是中藥的應用理論(包括配伍、用藥禁忌、劑量、用法等),新版大綱還強調了“中藥的功效的認定、表述與分類,主治病證的表述”;它們是整個中藥學的核心和重點,將貫穿到各論每一味具體中藥的學習中;掌握好總論就為學習各論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就取得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種中藥功用的鑰匙。因此必須狠下功夫,認真掌握好。各論按中藥的功效分為21大單元,每1大單元又依據所包含中藥的共性特征及各類中藥的功用特點分為若干小單元;其中第1小單元“基本要求”的內容,特別是本類中藥的定義、分類、性能、功效和適應范圍等知識概括了本類及各小類中藥共性特征,掌握好這部分知識就抓住了本類中藥的普遍規律,可以對該大單元形成較完整的認識,對于掌握好本單元具體藥物可以起到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效果。每味中藥項下論及來源、藥性、功效、主治病癥、配伍后的意義、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新版大綱分3個層次對具體中藥做了要求,其中功效(包括功效相似中藥異同點比較),是最重要的考點,一般要占考試內容的1/2或更多;主治病證是較重要的考點,一般占考試內容的1/4左右;總論與各論所占考試內容的比值大約為1:9。應試者理清了中藥學知識“點”與“面”的關系[2],掌握了中藥學部分的知識結構、明確了學習考試重點后,可以更好地安排復習備考。
4注意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由于各論收載中藥數目繁多,每味中藥的性能主治復雜,常有多個適應癥,初學者常感到不知重點何在,不知如何掌握、鞏固記憶;是最難把握的部分。如何掌握好新版大綱要求的400余種中藥,可能是每個應試者所面對的最大的困難;建議大家從以下途徑加以攻克。
4.1從重點藥物入手以點帶面從新版大綱要求來看,同一單元都有要求重點掌握的中藥;從知識結構來看,重點中藥在本類中藥中具有代表性,如發散風寒藥的麻黃、桂枝,發散風熱藥的薄荷、牛蒡子等。應試者可從重點中藥入手,先將這些中藥的相關知識理解透,然后以點帶面,比較與其它中藥的異同,以全面掌握同類中藥。
4.2以功效為中心把握知識內在聯系
每味中藥項下的各項內容,表面看似分列的,其實具有內在的聯系;功效是核心,是聯系性味、歸經和主治的紐帶。學習時可利用性味、歸經來解釋功效成立的道理,在主治應用中通過實例將功效的內涵(功效術語的準確含義、功效的層次、功效的補充擴展)加以展開;掌握功效后,上可推斷性味、歸經,下可推斷主治病癥。例如,學習發散風寒藥,結合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先應理解發汗解表、驅風解表均為發散風寒的特殊表達形式;掌握了代表中藥麻黃的功效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因其功能發汗、宣肺、利水,符合辛能散能行的特點,功能平喘(降泄肺氣),符合苦能泄的特點,故為辛味、苦味;功能發汗解表,符合溫性發散的特點,故為溫性;功能解表、宣肺,作用部位在肺,功能利水,作用部位在膀胱,故歸肺、膀胱經。功能發汗解表則能治療風寒感冒,功能宣肺平喘則能治療咳嗽氣喘,功能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則能治療風水水腫。因此,只要記牢功效,具體中藥的性味、歸經和主治病癥不需特別記憶。至于各種病癥下的配伍應用,除大綱要求的60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義外,一般只需理解基本配伍原則,不必強記配伍藥物。用法項下應結合總論掌握中藥用法的一般規律,并記住如麻黃發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龍骨需打碎先煎等特殊的用法即可,不必每味藥強記。關于用量,可先掌握一定的規律如無毒的植物類中藥材、動物膠類中藥材的常用劑量大多為3~10g,無毒的礦物、貝殼類中藥材的常用劑量大多為10~30g,藥物的劑量超出此范圍的需要特別記憶,如人參挽救虛脫可用15~30g;細辛入湯劑用量1~3g,入散劑每次服0.5~1g;牛黃只入丸、散每次服0.15~0.35g等等;一般常用量藥物劑量不必每味藥強記。因此,以功效為中心,認真理解每味中藥項下的各項內容,把握知識內在聯系,就可大量減少記憶量,使中藥學學習變得輕松快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3歸納總結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按照上述方法
我們既掌握了各類中藥的共性,又掌握了具體中藥的個性;這時,分散的知識點多而繁雜,容易混淆,因此,學完一單元中藥,應及時歸納總結。例如補氣藥,藥味較多,單元名“補氣藥”概括了本節中藥主要的、共同的功效為‘補氣”,熟記自編歌訣“補氣藥功能補氣,藥味十五要牢記;人參黨參和白術,甘草山藥與黃芪;太子洋參刺五加,大棗飴糖甜蜂蜜;紅景天加絞股藍,白扁豆能補脾氣。”就記住了本小單元中藥的名稱;進一步可參考文獻[3],根據自己學習的實際設計圖表,歸納總結本小單元知識共性、每味中藥的個性,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形象化,在學習后期形成知識網絡;今后復習圖表就能掌握本單元的知識要點;在頭腦中條理清晰地形成了中藥學知識的基本構架。進一步可常用比較法鞏固記憶。例如功效相似的麻黃與桂枝等;名稱相似的羌活與獨活等;來源相同,采集時間不同的陳皮與青皮,炮制方法不同的赤芍與白芍,生地黃與熟地黃等;產地不同的懷牛膝和川牛膝等;同種但藥用部位不同的蘇葉與蘇梗等;都是可以比較的藥對(群)。再如功能解表的中藥除解表藥單元外,其它單元還有那些?紫蘇、黃芩、桑寄生、杜仲、續斷、白術均能安胎,機理各是什么?功能透疹、功能明目、功能潤腸通便的中藥分別有哪些?各自作用機理如何?等等。應試者以功效為核心,抓住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加以歸納、總結、分析與比較,不僅能加深對中藥功用的理解,還能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形成網絡,達到透徹學習、融會貫通、避免混淆、促進記憶的效果,也為今后準確用藥打下堅實的基礎。應試者只要重視了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新版大綱為依據,理清大綱要求的層次和重點,掌握中藥學知識的結構和規律,注意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不斷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結合配套的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復習備考,適當加以記憶和練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