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學院醫德現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對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有所改進。《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強調: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對廣州地區醫學院校中醫類大學生醫德教育現狀進行調查,進一步揭示了醫學院校中醫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從課程建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為醫德教育的實踐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定額抽樣的方法選取廣州市3所高等醫學院校(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中醫及相關專業本科學生400人,根據各校中醫及相關專業人數,按2∶1∶1的比例在3所高校學生中分層取樣隨機抽取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自編的《中醫醫學生醫德狀況及對醫德教育的認識態度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學生醫德狀況調查內容,主要測查學生對醫德知識和醫德現象的認知情況和對醫德實際問題的行為選擇傾向;調查學生對醫德教育的態度、認識、需求。對問卷的25個問題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數為0.746,條目經標化后算得的信度為0.806,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
1.2.2統計分析。
對問卷調查結果采用理論分析和統計學比較分析。在數據處理上用SPSS13.0進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檢驗、關聯性分析等。
2結果與分析
2.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65份,回收率為91.3%,其中有效問卷353份,有效率為96.7%。其中廣州中醫藥大學162人,占45.9%,南方醫科大學96人,占27.2%,暨南大學95人,占26.9%;男生165人,占46.7%,女生188人,占53.3%;本科一年級62人,占17.5%,三年級145人,占41.1%,四年級146人,占41.4%。
2.2中醫醫學生醫德現狀及分析
2.2.1中醫醫學生對醫德的認識和態度。
第一,關于對醫務人員醫德規范的認知情況。調查表明,能夠對醫德規范內容全面認識的中醫醫學生有53.8%,選中率最高的是第一項“救死扶傷,忠于職守”,達到了95.8%,說明了醫學生對自己將從事職業的性質有充分的了解。選擇率最低的是“文明禮貌服務”,僅有68.8%,這說明了還有一部分醫學生不夠重視服務禮儀。是否接受過醫學倫理學教育對醫德規范的認知情況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第二,對醫生工作中應具備的心態和責任心的認識。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中醫醫學生認為工作中,醫生應該保持“平易近人,耐心對待病人,使病人感到親切”,其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但仍反映出個別中醫醫學生的服務意識較淡薄。有89.8%的中醫醫學生認為“醫療工作關系著病人的安危,來不得半點馬虎”,這個比例比王巍巍所調查的西醫臨床醫學生的比例(85.3%)要高。[1]
第三,對醫生開臨床輔助檢查項目的認識態度。調查結果顯示,有55.5%的中醫醫學生選擇“應該為病人著想,為病人負責,只開必要的檢查項目”;40.8%的中醫醫學生選擇“為避免可能發生的醫療風險,開盡可能全面的檢查項目是可以理解的”,這說明部分中醫醫學生在新的醫療法制環境下比較注意自我保護,表現出較強的防御意識。而選擇“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提高收入可以多開檢查項目”和“不確定”的共有3.7%。
2.2.2面對醫德困境時的行為選擇。
第一,在面對搶救患者與可能導致自身健康受到損害情況下的行為選擇。調查顯示,有33.7%的中醫醫學生選擇“救死扶傷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會勇敢沖向一線”,39.1%的中醫醫學生選擇“聽從組織安排”,這說明大多數中醫醫學生具有較高的醫德修養,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能夠自我犧牲或以大局為重。也有少部分中醫醫學生選擇“自己也有家人要照顧,不會沖向一線”和“不確定”,說明有小部分中醫醫學生缺乏“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的精神。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接受過倫理學教育的中醫醫學生選“救死扶傷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會勇敢沖向一線”的比例要高于沒有接受過醫學倫理學組的學生,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第二,對不同藥品的選擇傾向。調查顯示,有過半數的中醫醫學生選擇“根據患者病情和支付能力綜合考慮”,而選擇“對有支付能力的患者開有回扣的藥品”的占10.8%,這個比例要比2007年王巍巍對西醫臨床醫學生所作調查的比例(14.0%)低。[1]
第三,對身無分文但又急需搶救的急診病人的處理。調查顯示,有87.3%的中醫醫學生選擇“先想辦法對病人進行必要的緊急救治”,選擇“報告上級部門,等待答復”的占8.8%,選擇“不管不問”和“不確定”的分別占1.4%和2.5%。這說明大多數中醫醫學生在面對醫學人道主義具體問題時,能夠擔當起“扶危濟困,救死扶傷”的責任,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認識上出現困惑或猶豫。
2.3中醫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的需求和評價
2.3.1中醫醫學生選修醫學倫理學的意愿及相應理由。
調查顯示,有79.3%的中醫醫學生愿意選修該課程,大部分中醫醫學生愿意選修的理由是“提高自身醫德修養”和“提高解決臨床實際倫理問題的能力”。說明大多數中醫醫學生能夠認識到醫學倫理學對培養良好醫德品質和提高醫學倫理決策和評價能力所起的積極作用。小部分不愿意選修的中醫醫學生的理由是“教學內容不貼近臨床實踐需要”、“沒空選修”和“其他原因”。
2.3.2對各種醫德教育方式成效的評價。
對目前3所院校中醫醫學生醫德教育方式成效評價的調查顯示,導師和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方式成效最好(認為成效顯著的占43.6%,成效較好的占40.8%),而社會實踐次之(選擇成效顯著占39.4%,成效較好占45.9%),說明這兩種方式比較容易獲得學生認可,應將其作為醫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34.0%的學生認為臨床倫理專題講座成效較好,僅有10.8%和27.2%的中醫醫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方式“成效顯著”、“成效較好”。
2.3.3更適合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教師的類型。
從調查發現,大多數的中醫醫學生認為兼有臨床知識的倫理專業教師更適合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但目前,大多數中醫院校這種類型的教師數量有限,很難滿足醫德教育要求。因此,我們應加強復合型倫理學教師的培養,并積極探索和開發有效的師資力量。
3討論與建議
調查分析發現,廣州高等中醫院校醫德教育現狀具有以下特點:①部分中醫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缺乏正確認識,重視醫學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不夠重視職業道德修養和健康心理素質方面的提高;②醫德教育在內容和課程設置上落后,醫德教育教學內容不貼近臨床實踐需要或枯燥,人文素質課程較少,部分中醫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等課程的興趣不大;③醫德教育在方法上存在不足,主要采用教師講授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師生、醫患、學生之間的互動,很難引起學生對該類學科的興趣。而學生容易接受的社會實踐(如義診、醫療扶貧、社區衛生服務等)、導師言傳身教等方式卻很少使用;④醫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兼有臨床知識的倫理學專業老師授課的少之又少。根據目前廣州3所高等中醫院校中醫醫學生的醫德現狀和對醫德教育的認識態度和需求,結合醫學教育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3.1醫德教育從低年級抓起,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在新生入學時,就各自的專業特點,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培養他們對醫學、對本專業的熱愛。針對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以“醫學生誓詞宣誓活動”為載體,進行醫德醫風專題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和思考當代醫學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樹立“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2]另外,各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三下鄉”、“義工”、“獻愛心”和“無償獻血”、“社區健康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增強學生醫學道德責任感。
3.2完善醫德教育的內容,全方位開展醫德教育
被調查的3所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及相關專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均由公共課老師采用課堂授課方式開展,大部分學生反映成效一般或不好,該門課程德育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建議各高等中醫院校從衛生行業和醫學生的特點出發,針對當前醫療安全問題,加強學生衛生法規教育。可對中醫醫學生開設衛生法學課程,組織學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其實施辦法》等法規,以規范學生言行舉止,增強其法律意識。
3.3有效整合師資力量,提高倫理學教學質量
3.3.1加強中醫院校醫德教育隊伍建設。
醫學院校要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實習醫院的教育資源,聘任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醫師擔任帶習教師,聘任兼有臨床知識的倫理學專業老師講授醫學倫理學課程。[3]教師應將以熱愛學生為核心的師德與以關心病人為核心的醫德結合起來,搞好教書育人活動,寓醫德教育于言傳身教中。一要不斷加強專業教師自身的人文功底,努力提高教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水平;二是要求人文課程教師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醫學知識,尋求更多醫學和道德的契合點,從而推動醫德教育的深入開展。[4]
3.3.2豐富醫德教育的教學方式。
筆者認為,各醫學院校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加強中醫醫學生的醫德教育:①醫德情感激發。中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醫德問題,可以組織學生研讀醫學經典,以激發中醫學子的醫德情感;②采用“以問題分析”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在倫理學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接觸一些實例,使其將醫德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③醫德情感熏陶,通過開展醫德知識競賽、醫德醫風演講比賽、觀看醫德系列電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把醫德內容滲透其中,既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使學生受到熏陶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