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安全工程專業課建設的革新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教學協同創新的基本特征
協同在大學教學中的運用,使教與學和諧統一,有利于培養出創新人才,實現教學創新。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系統性。大學教學協同創新要求教學按照其自身的目標、結構和功能,必須循序、系統、連貫地進行。教師在教學創新目標之下,按照規定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或方法,切合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發展的順序,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及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同時改變過去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的現象,使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授活動與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兩個方面有機統一起來,相互激勵,共同進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
(2)接續性。接續性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連續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使得知識傳承、智慧涵育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接續性也說明了教學周期的周而復始,連續運轉,前一階段的交流孕育著后一階段的發展,并成為后一階段發展的動力,最后導致整個創新性教學過程的可持續發展。
(3)涵容性。教學的協同創新實現了教學的真諦,教學協同,使教師和學生不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是雙方共同投身于教學之中,各自敞開自我、接納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成為共同思想、情感交流與分享的場所。在師生情感交流中,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鼓勵了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發言爭辯的能力,珍視了學生獨立的見解,使學生產生愉悅、輕松的心境,這樣學生就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從而使學生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
(4)協同性。協同是指元素對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現了元素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調與合作的性質。結構元素各自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共同前進,對事物雙方或多方而言,協同的結果使個體獲益,整體加強,共同發展。導致事物間屬性互相增強、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相干性即為協同性。教學過程充滿著師生的相互關懷、理解、尊重、激勵,隨著師生間的思想交融,使教學進入創新的境界,實現系統和個人的雙重和諧發展。
(5)發展性。動態學習方式主張學生在動態學習環境下,形成動態思維結構,達到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是在開放思維條件下,全時空發展的學習方式。
要實現安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協同創新,必須按照協同創新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工程平臺課程體系及一套協同創新的機制。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建立了安全工程專業課程的協同創新機制。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創新
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教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將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同時調動起來,形成思想行動上的共識,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武漢科技大學在安全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一直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課程組織建設。教師在選擇教材和準備教案時,在學生中挑選出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教學團隊的成員,讓學生參與課程的組織建設工作,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課前預先提出希望了解掌握的知識,課后反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課程的興趣明顯提高。
(2)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增強本科生參與研究的機會,提升研究意識和能力。例如,一方面本科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給本科生提供參與科學研究的平臺。另一方面本科生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承擔教師科研課題的占48%以上。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同創新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就要在實踐中錘煉、積淀、提升。
(1)組成教學團隊。為了建立教師與教師間的協同創新機制,武漢科技大學提倡教學團隊的組織模式,要求各個教學團隊必須由老、中、青三個梯隊組成,通過教師間的交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形成創新合力,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安全工程平臺課程體系為例,“巖石力學”、“建筑施工安全”及“房屋建筑學”課程的任課教師組成了學科建設團隊,在不同的教學板塊間進行經驗交流,將課程教學中獲得的創新經驗相互融合,實現了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同創新。
(2)開展跨學科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充分整合安全工程、采礦工程、機械設計、爆破及職業危害與防護等相關專業資源,確立了武漢科技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的長期穩定的發展方向,在各位教師的協同配合下安全工程專業快速發展。現已具有“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且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3.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創新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創新就是在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協同學習的關系,在協同學習過程中,激發每位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安全人機工程學”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成績劃分為三部分,即平時成績、考試成績及課件準備及講解分數,適當增加課件準備及講解分數所占比例,要求各小組成員準備教學內容,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從“作業場所安全、機械設備安全”到“汽車安全、ATM的設計”,甚至是“水龍頭、菜刀的安全設計”,內容充分豐富多彩,其他小組成員積極點評,教學氣氛活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充分理解掌握了“安全人機工程學”課程的內容及精髓。課下同其他小組的同學交叉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4.課程與課程的協同創新
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三結合,開展教學改革。
(1)更新課程知識。結合前沿成果更新課程內容,使課程設置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緊密關聯。例如,在講授“安全評價”課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安全評價”過程,增加了安全評價實踐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針對實例,如“校園、實驗室、圖書館”等進行安全評價。結合武漢科技大學安全工業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開設了“建筑施工安全”及“起重運輸安全”等課程。
(2)注重能力培養。本專業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教學理念為指導,設置本專業課程群和實踐創新訓練體系。
(3)開設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科技類、創新訓練類等課程。對于學生素質拓展,要求學生必須修滿創新教育3個學分及第二課堂3個學分。
5.課程與實踐協同創新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搭建了“課程實驗、校內實踐、課外科研”的實踐教學體系。
(1)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基本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開放、探究、任務驅動型的實驗教學方法,將科研成果融入實驗內容;開展實驗教材建設。建立校內實驗教學系統,采用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務系統中選擇后可隨時到實驗室進行課外實驗,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校內實踐創新體系。導師制指導學生科研,為學生畢業設計、課外科研、競賽類立項和自主開展創新研究型項目提供支撐,建構了校內實踐基地,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3)課外科研。通過導師選題,組織本科生在課外進行科學研究活動,促進學生對學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學科應用實踐的認識,及早進入學科前沿。
6.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協同創新
通過多元渠道吸收國外高校的先進經驗,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和質量。
(1)專家講學,如邀請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武鋼安全環保部等單位專家為本專業兼職教師進行授課。
(2)聯合培養、合作辦學。與美國橋港大學、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等多個國家開展學生的聯合培養與合作辦學,促進學生知識的交融,拓寬了學生的學術視野,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本專業結合自身特色與畢業生就業情況,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金山店鐵礦、中交二航局等企業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4)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建立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及學分互認等機制,鼓勵學生到外校學習,發揮優勢、彌補不足,有效擴展了學生的知識獲取空間,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三、結論
社會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基本的理論基礎和技能要求,同時還要求學生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在安全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運用協同創新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特色,構建了以協同創新為主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提出了“教師與學生協同、教師與教師協同、學生與學生協同、課程與課程協同、課程與實踐協同、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協同”的安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協同創新機制。安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協同創新機制的實施,對提高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產生了積極作用。
作者:張洪杰 向曉東 陳旺生單位: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