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軟土堤基的處理方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程實例分析
1工程概況
文中選用較深厚淤泥地基上填筑堤防的工程實例,實際設計過程中選用了多種處理措施組合。工程為沿海地區一段淤泥層較深厚的堤防工程,堤身高程約4.5m,采用斜坡式堤形,堤身結構為土石混合式,由于堤身較寬,且淤泥層深厚程度不一致,且背水側堤坡有規劃道路,故地基處理較為復雜,需根據地形地質條件,結合堤身特點及運用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地基處理形式。最終地基處理采用堤基鋪設砂墊層施打塑料排水板,結合堤身外抗滑樁,并在堤腳采用拋石換填、反壓平臺的措施。
2地基設計資料
工程多年平均高潮位為0.8m,平均低潮位為-0.3m,設計潮水位為3.6m。臨水側灘地地面底高程約為-0.2m,背水側規劃道路頂高程為3.0m。地基主要地層特性如下:①淤泥質黏土層:主要由淤泥、淤泥質黏土組成,局部夾淤質粉細砂,流塑狀,層厚2.3~5.3m,②淤泥層:由淤泥組成,深灰、黑灰色,質較純,具腐臭味,局部含少量貝殼碎片或粉細砂,飽和,流塑-軟塑狀。廣泛分布于場區范圍內,厚度變化較大,局部地段夾有粉質黏土夾層。層厚5.0~20.4m,平均厚約13m,③粉質黏土、黏土層:土質一般較均勻,黏性好,局部含少量砂質,可塑狀,層厚0.40~12.70m,平均4.33m。④粉細砂、中細砂:主要由粉細砂,中細砂等組成,砂質不均,含有較多泥質或淤質,稍密狀。分布不連續,僅部分鉆孔有揭露,層厚2.10~4.40m,平均3.25m。⑤中粗砂、砂卵礫層:主要由泥質礫砂和泥質中粗砂組成,成分不均勻,局部含淤質或卵石,飽和,稍密-中密狀。層厚0.50~12.70m,厚度變化較大,平均4.00m。堤身底部及靠外側淤泥層較厚,最大厚度約22m,規劃公路側淤泥層稍薄,平均厚度約10m。
3斷面及地基處理設計
(1)斷面設計思路
對于軟土地基的堤防填筑,一般思路是采用分級鎮壓的辦法,淤泥層較薄的,可以通過設置一級反壓平臺,淤泥層較深厚的,可以采取多級平臺鎮壓。本工程淤泥層較深厚,且分布較廣泛,故采用多級平臺的斜坡式堤形。
(2)地基處理設計
根據本工程地基的特點,在淤泥層較深厚,且堤身斷面較高的地方設置排水板,進行排水固結,排水板頂部鋪設80cm厚的砂墊層,作為排水通道;規劃道路考慮到使用要求,需考慮加載,且該處淤泥層較薄,10m左右,故采用水泥土攪拌樁作為復合地基,即可提高地基承載力,又有利于控制道路沉降及堤身滑動;臨水側堤腳采用拋石換填淤泥,進行護底,對穩定和沉降均有利。堤身及地基處理設計斷面如圖1。
4地基處理后堤身穩定及沉降分析
(1)堤身穩定分析
根據地基處理后的設計斷面,選取最危險工況進行邊坡穩定計算,即外海水位由設計潮水位降落至灘涂地面時,堤身仍為設計水位的工況,邊坡穩定計算采用瑞典圓弧滑動法,根據選取的計算工況,采用有效應力法進行計算。根據計算,穩定系數為1.32,滿足規范要求。通過滑弧面可以看出,滑動面穿過淤泥層1層和2層,最大滑弧深度約21m,屬深層滑動。圓弧滑動面如圖2所示。
(2)堤身沉降分析
根據《海堤工程設計規范》推薦的分層總和法采用地基各土層的e-p曲線計算堤基最終沉降量。本次計算分3級加載,每級加載時間為3個月,每級加載厚度1.5~1.7m。計算得堤身最終沉降最大為1.8m,竣工期沉降約為1.2m,工后沉降約為0.3m。根據《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中規定,公路軟土地基路堤在基準期內的殘余沉降量不應超過0.5m。根據本工程采取的地基處理措施,工后沉降滿足規范要求。沉降變形曲線如圖3。
5施工后堤身運行狀況
根據監測資料,填筑完成正常運行3個月后,堤身軸線位置日平均沉降在3mm以內,堤身地基處于穩定狀態。
軟土填筑建設環節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
軟基上堤防滑坡、塌陷等事故屢見不鮮,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眾多不起眼的不利因素同一時刻共同作用下也能夠引起滑坡。因此,在軟基上填筑時,除了進行必要的地基處理以外,從設計到施工以及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中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勘察時,往往采用取以點代面的方法,容易忽略對一些特殊地形、地貌的勘探,因此,在勘探過程中,對于地質條件較差的地段和一些特殊地段,應加密鉆孔,以便查明地質情況;設計時,除了規范上規定的計算工況外,還應考慮可能對堤身穩定造成影響的極端不利工況;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施工工序,并及時理坡,以免超填土方積壓形成不利荷載;施工過程中以及施工完畢后,應加強對堤防的管理,從源頭上杜絕可能對堤防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的事件發生,并同時做好堤身的沉降觀測,以便在事故發生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避免事故的發生。
結論及建議
近年來,隨著軟基填筑事故的發生,人們越來越重視軟基的處理措施,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了許多處理方法,綜合應用水平和適應性也越來越強,地基處理是軟基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領域,隨著施工方法和科技的發展,處理措施也隨之越來越完善,為工程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本文作者:魯小兵、徐剛單位: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