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素質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項目研究內容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程素質培養模式[5-9]的實踐探索目標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的研究活動。派專人深入相關企業、院校,廣泛調研,認真分析,確定電子信息類各專業工程素質要求;咨詢企業專家、高教專家,確定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架;按工程素質要求修改各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修(制)訂實踐教學計劃;項目組教學組織形式和項目編制的合理性和適用性進行審定并付諸實踐。具體研究過程與活動如下圖1。
(一)工作過程分析深入相關企業、院校,廣泛調研,認真分析,確定電子信息類專業職業素質要求。利用2011級學生見習之機,走向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陜西黃河機械廠、達內軟件公司、富士達等企業通過現場觀摩、交談、及管理人員報告,對崗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出行動領域的綜合能力要求:(1)專業技能方面需要具備:應用相關材料、設備、工具、過程或產品的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車間和實驗室實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與工程相關的背景知識,即經營與管理,技術的應用和開發等;有從技術文獻獲得信息,并加以應用的能力;有應用合適的實踐規范和工業標準的能力;具有工程過程管理原理的思維能力;知曉質量問題及其在持續改進中的應用。(2)自我情感調節與職業態度方面應具有:樂觀、自信、勇氣、感恩、欣賞等正確的非智力情緒。
(二)教學過程分析根據認知規律和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分層分級分類訓練的原則,為培養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設計、建立了與本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循序漸進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結合我校特點形成“課程實驗注重知識點、課程設計連點成線、綜合設計跨課成面”的實踐教學體系。將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教學計劃作了相應的調整和補充,把工業見習感性認識的實踐環節由第五學期提前到第三學期、增加了金工實習環節;在原有課程實驗的基礎上,重新布局、規劃了接近實際應用的課程設計和綜合設計實踐教學項目40余項。結合我校電子信息類實驗條件并充分考慮課時的限制和學生基礎差異,使這些項目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可更新的特點。完成了從行動領域素質要求到學習領域中學習任務(項目載體)的轉換。使實踐教學體系更完備、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適用性、競爭力的提高。
(三)教學實踐研究與教學模式形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廣泛的學習與交流。曾于2013分別參加了清華大學電工電子技術實訓中心組織的“FPGA骨干教師考查培訓班”、教育部“高校電子電氣課程教學系列報告會”、“西北地區電子技術與線路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于2014年參加了陜西省教育廳組織的“高等學校MOOCS時代的教學創新與改革報告會”、“視頻公開課研討會”;走訪參觀了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和培華學院;2014年8月承辦了“西北地區電子技術與線路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通過廣泛的學習與交流,對兄弟院校的經驗進行了適切性取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
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程素質培養模式的內涵
1.創設項目式教學情境。強調教學內容和素材盡可能來自實際應用需求,創造工程實際環境,將項目論證、組織實施、階段任務落實、產品性能測試分析、技術報告撰寫等項目完成的整個過程貫穿于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工程實踐項目。2.采用答辯式的項目方案論證和設計成果驗收。突出了教學工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項目任務要求,以答辯方式組織課堂,讓每個學生拿出自己設計方案進行單個方案匯報,然后又師生集體評議——即由設計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案向全班匯報,老師和其他同學就相關問題進行提問、再由匯報者做出解答。要求同學們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使每個學生了解多個項目的實現思路,明確每一個項目多種實現途徑。從不同角度對各組選定題目的內容獲得更全面、更具體、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力求收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設計成果驗收環節中也采用了邊演示、邊解說、邊提問、邊解答,設計結果優劣一目了然,成果驗收環節的成績由師生共同評出等次。通過這種形式互動教學促使學生不斷地思考,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對考查課成績的形成融入民主成分[6],增加了透明度和說服力。3.階段任務完成情況的驗收檢查。通過下達項目工作任務讓學生明確要去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工作任務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怎樣去查找有關的資料,怎樣去制定項目實施計劃之后,指導小組長根據同學的特長進行項目任務分工。在分工協作基礎上,限定功能設計、電路設計、PCB板的制作、焊接組裝、電路調試、電路作品展示等階段任務完成的時限。一方面,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另一方面對階段性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作出評判,作為最終考查成績合成的依據。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教、學、做”合一原則,以項目驅動法組織教學,注重實踐性教學,所有課程設計和綜合實訓內容完全產品化。4.課程體系建設重點放在“兩個核心專業能力課、一個優質核心課程”上。以“重點打造核心專業能力,重點建設優質核心課程”為目標,圍繞核心專業能力培養,開發“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與“電路綜合設計”兩門項目教學型課程構建了專業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申請獲批“模擬電子技術”省級網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一項。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教育信息上網、專業資源共享。5.凝聚了各有側重設計專長的中、青年教師投身于實踐教學。用項目經費資助了具有實踐教學熱情的教師外出研討交流、發表教學研究論文、有組織地指導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技能,初步形成一支項目式教學師資團隊,其中,3人已獲得“雙師證”。
三、教學模式應用效果
新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兩個專業的09、10、11、12級中10個教學班的“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路綜合設計”試行推廣,成效較為明顯。收回設計作品100多件,部分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基于項目式教學,組織我院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未來伙伴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延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意大賽等賽事,獲獎60余人次,顯性受益學生達50余人。特別是在“2014年TI杯電子設計競賽”中,我校學生獲得陜西賽區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打破了我校電子設計競賽最好成績——二等獎一項的記錄。
四、總結
這種“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程素質培養模式以形式靈活的興趣教學法實施教學,經過我校教學實踐證明:實現了“課堂翻轉”、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帶動了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了學生工程素質和快速適應工作的能力。
作者:曹新亮 邵婷婷 單位:延安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