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質災害區農戶貧困成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以湖北省宜昌地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農戶為研究對象,對該區農戶的貧困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當地的貧困農戶存在家庭撫養負擔大、文化程度低和家庭收入結構單一等特點。貧困成因的計量分析則表明,地質災害摧毀農戶的生產生活資本,形成閉塞的環境,制約農戶發展,但是農戶如果對地質災害足夠重視,積極防備,則可以極大地降低地質災害的影響。
關鍵詞:
地質災害;貧困成因;農戶
貧困是人類社會始終面對的一個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貧困的絕對數量已大大減少。人們的目光開始更多地集中在某些特定區域或特征的貧困人口上,其中就包括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人口。由于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在對當地居民形成直接的人生安全危險的同時,也會對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及房屋建設等多方面的經濟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使其極易陷入貧困之中。目前,中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達20余萬處,其中,威脅人口在100萬人以上,造成財產損失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16000-20000處。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1],這都說明了地質災害的破壞性和廣泛性。目前國內針對這一特定區域的貧困問題還缺乏研究,尤其是地質災害對最終導致人口貧困的影響缺乏深入的調查與定量的分析,導致針對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問題,很難拿出有效的針對性扶貧政策。
中國對地質與自然災害的研究雖然較早,但主要集中在災害的自然問題(預測、預警和防御等)上。21世紀初才逐漸有學者關注災害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陳勇[2]和馬德富[3]對自然災害下的農戶生存和遷移選擇進行了研究。而學者們的普遍觀點是地質災害導致了該區域內的人口貧困現象[4],地質災害區域和貧困區域存在著高度的耦合性[5],并且貧困與農戶的抗災能力和政府的救助力度有很大關系[6]。在目前的研究中,只有少數學者對災害頻發區的貧困成因進行了機理分析,如李小云等[7]認為農戶將少量的金融資本轉化為了物質資本,是導致他們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明亮[8]認為農戶的生計資產存量的不同導致其陷入貧困的可能性也不同。綜上所述,中國對地質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頻發區內貧困問題的研究還較為有限,尤其是缺乏使用微觀數據對貧困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實地調查所取得的微觀數據初步分析地質災害頻發對農戶的致貧機理。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由于地形陡峭,海拔起伏落差大,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遇水易發生性狀改變,造成山體滑坡[9]。同時由于三峽水庫和隔河巖水庫的修建,導致區域內水位上升,周邊山體地質巖土含水量變化,孔隙間水壓力改變,因此頻繁發生以滑坡、塌岸為主的地質災害,是典型的地質災害頻發區。本研究所用數據取自2013年4月對宜昌地區農村居民開展的入戶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20份,所有問卷由戶主或長年在家的成年人回答。調查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對象為所有被訪者,主要內容有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經濟信息、所在村社會公共服務狀況、家庭對地質災害風險的感知與響應和房屋所在地地質災害基本情況調查。第二部分調查對象為遭受過地質災害,并給家庭生命與財產安全帶來過損害的家庭,主要內容有經歷災害的時間、地點、頻次,人員傷亡情況,資產損失情況;災害期間得到的政府及社會救援情況;家庭如何應對或緩解所經歷的災害等。因提取的個人信息為戶主信息,所以剔除非戶主的被訪者樣本,最終提取戶主樣本共380份,主要引用問卷第一部分的相關內容和數據。
2人口貧困現狀分析
2.1人口貧困總體狀況由于所使用的調查數據為2012年的農戶家庭收入狀況,所以根據中科院《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進行測算,以2012年的中國農村人口貧困線標準即年均人收入2300元人民幣來界定是否貧困。在全部的380份調查農戶中,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貧困線的共有85戶,共涉及貧困人口390人,占樣本總量的22.37%,遠高于我國平均9.45%的貧困率。調研數據的貧困缺口指數為37.58萬元,這說明要把目前調研數據中的所有貧困家庭的收入補齊達到貧困線標準,需要花費37.58萬元,平均每戶需要花費4421元,貧困的深度和廣度均十分驚人。
2.2貧困家庭的統計特征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貧困家庭存在一些共有的家庭特征(表1)。首先,家庭撫養負擔大,貧困家庭中老人和殘疾人的比重都明顯高于非貧困家庭;其次,家庭文化程度低,以戶主的受教育程度來衡量家庭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到貧困家庭的受教育程度低于非貧困家庭;最后,收入來源單一,貧困家庭的收入主要還是農業收入,只有少量的打工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正式工收入非常少,而非貧困家庭的收入則以打工收入為主。
3研究設計與參數選擇
3.1研究假說在所分析的區域內,地質災害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滑坡、塌岸,另外伴有小規模泥石流和小型地震。不同于常見諸于報端,發生頻率不高,但會對一個區域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大型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具有小規模、高頻率、高密集的特點。據調研中當地居民反映,在每年的雨季,幾乎都有數次山體滑坡,家庭居住位置不好的農戶,幾乎每年受其沖擊,輕則損毀農田,重則傷及人畜。頻繁發生的地質災害對家庭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直接作用機理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通過毀壞農田或房屋造成農戶家庭的直接經濟損失;第二,地質災害造成農戶家庭成員受傷或致殘,傷者的治療不僅造成家庭經濟的額外支出,同時農戶的勞動力損失也會對家庭的收入產生影響,加重了家庭的撫養負擔。面對地質災害,農戶往往需要調用資產存量來應付地質災害的沖擊,這導致農戶資本存量減小,而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差、資本存量不足的家庭,則難以抵御災害沖擊,就算偶爾脫離貧困,也很有可能由于頻繁發生的地質災害沖擊而再度陷入貧困之中。加之農業生產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以農業生產收入為主的傳統農戶更容易陷入貧困之中。長期來看,在反貧困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資本存量,但人力資本的投資往往見效較慢,短期內難以產生顯著影響,因而被農戶忽視。農戶通常傾向于把不多的資本投入到能快速見效的直接生產投資中去,最終形成了因貧困中斷人力資本投資,因人力資本投資中斷導致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因此,基于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特殊背景,以調研所得到的數據為基礎,并結合實地調研的認識,提出以下幾點假設:第一,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對家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第二,在地質災害頻發區內,抗風險能力差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貧困之中。抗風險能力既包括農戶的房屋是否堅固抗震這樣的直觀因素,也包括農戶家庭的收入是否多元化,以及農戶家庭在遭受地質災害后,是否有迅速組織再生產的能力等多個方面。第三,在面對地質災害沖擊時,很多農戶家庭傾向于中斷短期難以見效的人力資本投資來緩沖災害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這反而是很多家庭難以提高收入擺脫貧困的主要原因。
3.2模型選擇由于所處理的被解釋變量是農戶家庭是否陷入貧困,是一個典型的二分類因變量問題模型,因此選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計量分析。在自變量參數的選擇上,選取了來自于農戶家庭的四個方面的特征來進行分析。1)農戶家庭特征,具體參數包括農戶家庭的戶主受教育水平、農戶家庭的老人數等六個指標。農戶的受教育水平和農戶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10]。戶主在家庭的生產選擇上具有決定權,因此戶主的文化程度更能反映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因此,把戶主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的賦值為7,文化程度為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和大學本科及其以上的依次賦值為6-1。其中,農戶的家庭規模為農戶家庭人口數的平方。2)農戶居住環境特征,離其居住地最近的衛生機構通常是農戶就醫的第一選擇,對農戶的健康狀況有著較大的影響,也決定了在遭受地質災害后,農戶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治療,模型中加入兩個變量用以考察農村的衛生機構是否對農戶家庭擺脫貧困產生了影響。其中,最近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農戶自身的滿意程度來判定,對于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在調查中認為“好”的賦值為3,認為“一般”的賦值為2,認為“差,需要進行維修”的賦值為1。模型中把農戶家庭居住地公路條件為泥土路、碎石路、瀝青路和混凝土路分別賦值為1-4。而公路條件則是農戶與外界聯系是否緊密的一種表現,居住地道路條件較差的農戶往往不愿意與外界溝通,同時還需指出,道路條件的好壞也受地質災害影響,山體的落石會對道路造成明顯損毀。3)農戶資本特征,資本特征可分為社會資本和物質資本兩個方面。農戶的社會資本選取了戶主的兄弟姐妹數作為參數,戶主的兄弟姐妹是農戶家庭的近親,在農戶家庭遭遇各種意外后,兄弟姐妹通常是最可能的求助對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農戶家庭的社會資本狀況。物質資本上選取了農戶家庭的房屋好壞程度、農戶家庭是否擁有存款和農戶家庭的資本存量三個變量。農戶的家庭資本存量定義為房屋、機械農業設備、家畜、交通工具、家電和珠寶首飾這六個方面的價值之和,在衡量資產的指標中排除了農田是因在中國現有的體制下,農田土地不可以用來買賣,不具有流通交換價值,所以不符合資產的基本特征。4)農戶居住地地質災害特征,選取了農戶居住地的地質災害頻發程度、是否在地質災害中遭受了人身或財產方面的損失和是否因為地質災害或水庫修建發生了搬遷三個變量。模型中把農戶認為居住地“不發生地質災害”設置為1,“發生頻率較低”設置為2,“發生頻率中等”設置為3,“發生頻率較高”設置為4。
4計量結果分析
在經過共線性診斷確認模型中所選用的參數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后,通過計量計算得到如表3所示結論。根據計量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首先是對地質災害頻發區農戶家庭是否陷入貧困產生顯著影響的一些參數分析。1)農戶家庭規模對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關系,說明家庭規模與貧困成倒U型關系,當家庭人口少于2人時,這樣的家庭通常是孤寡老人或喪偶單親家庭,所以家庭陷入貧困的概率很大。而當家庭人口達到3、4人時,貧困率開始下降至最低。而當家庭人口超過5人后,貧困率則又開始加大。較大的家庭規模往往是存在三代甚至是三代以上人同居的狀況,家庭中有較多老人需要撫養。較低的勞動力比例和較高的撫養率使得農戶家庭容易陷入貧困之中。總體而言,隨著家庭規模的上升,貧困的概率是增加的,這一點和許多其他學者的類似研究成果一致[11]。2)農戶家庭的農業收入比重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正向影響。這一結論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說二一致。農業生產的產值受外界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而在地質災害頻發地區內的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經常會摧毀農田,造成農戶的經濟損失。收入結構中農業收入比重越高,則其受到地質災害的沖擊影響越為嚴重,也越容易陷入貧困中。3)農戶家庭的居住地公路條件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負向影響。公路條件越好的家庭,更容易與外界交流,及時獲得各種信息,在發生地質災害的時候也便于撤離或從外界得到幫助,這都對家庭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4)農戶家庭的房屋好壞程度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負向影響。越堅固可靠的房屋,越能抵御地質災害的影響,避免各種地質災害對人畜和財產的損毀。5)家庭是否擁有存款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負向影響,這一結論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說二一致。農村家庭的存款多用于應付突發狀況,擁有一定數量存款的家庭可以緩沖因地質災害或其他突發狀況所造成的損失,避免突發事件造成更大的影響。6)家庭的資本存量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負向影響。家庭的資本在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可以變賣用以獲得資金,從而緩沖突發事件對家庭所帶來的影響。7)地質災害的頻發程度對農戶家庭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一結論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說一不一致,同時也和我們的常理認識相違背。這里試給出解釋,如果一個農戶家庭認定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則該農戶家庭會更加注重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當災害到來之時,由于其準備工作較為充分,反而降低了其在地質災害中所遭受的損失。而另一方面,某些農戶家庭認為其居住地較為不易發生地質災害,存有僥幸心理而對地質災害疏于防護,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反而更容易對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使其陷入貧困之中。8)農戶是否因為地質災害或其他因素發生搬遷對其是否陷入貧困有顯著正向影響。遷移對于農戶的經濟和生活通常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一方面遷移后農戶需要熟悉新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生產技術可能需要改良,社會資本也可能需要重組;另一方面搬遷意味著房屋和一些不易搬遷的固定資本的損失,而在筆者調研過程中所被調查農戶也普遍反映國家的搬遷補償資金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到位,搬遷損失未得到彌補,更加重了其陷入貧困的可能性。另外,還有一些因素對農戶家庭是否陷入貧困并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這些因素也同樣值得分析。
首先是戶主的受教育水平對其是否陷入貧困并未產生顯著影響,這一點也和常理相悖。給出的解釋是,在調查農戶中,絕大多數戶主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學以下、小學和初中三個層次上,這三個層次的農戶相加占總調查用戶的83.68%,而這三個層次從整體上看均屬于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在整體較為封閉的經濟和社會環境體系中,這三種受教育程度的農戶家庭在收入上并不會存在顯著差別,所以造成樣本整體反映出戶主受教育水平和其是否陷入貧困并不存在顯著關聯。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況,導致很多農戶家庭認為人力資本的投資并不會帶來家庭經濟狀況的明顯改變。因而在面臨地質災害沖擊的時候,傾向于中斷家庭的教育投資,導致農戶家庭在長期內處于一個較低的收入水平上。其次是衛生醫療機構距離的遠近和基礎設施條件均未對農戶是否陷入貧困產生顯著影響。這說明在現階段,修建較好的醫療設施對農戶的生活并未產生明顯的改觀。這和調查中的農戶所表現的態度一致。很多農戶,特別是較為貧困的農戶,都表示村里面的衛生所條件再好也和他們無關。農戶基本上不會去村里面的衛生所看病,因為他們認為那里的醫生不僅醫療水平差、服務態度差,而且收費昂貴。
5結論與建議
綜合來看,計量分析的結果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基本符合,反映了地質災害頻發區農戶家庭陷入貧困的一些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第一,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對當地農戶直接影響在于造成農戶的生產和生活資本損耗,使得農戶極易陷入貧困,脫貧農戶也容易重新返貧。而抗風險能力強的農戶家庭則能較好地避免因地質災害而陷入貧困。因為家庭中的物質資本和存款都可以緩沖地質災害對生產資料和生產環境的破壞,多元化的收入結構也可以削弱地質災害對農戶經濟狀況的沖擊。第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對當地農戶間接影響在于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區域環境。一方面使得該地區農戶難以交流獲得務工信息,導致收入來源單一,較為依賴農業收入,而農業收入又極易受到地質災害影響而造成收入減少,使得農戶容易陷入貧困;另一方面,在封閉的經濟社會環境中,農戶無法認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忽視家庭教育投入。從長期來看,較低的文化水平制約了農戶家庭走向富裕,陷入貧困和教育的惡性循環之中。第三,雖然地質災害對農戶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使得他們極易陷入貧困之中。但如果居民足夠重視、積極防備,并且保持和外界聯系暢通、互相幫助的話,則可以極大地降低地質災害對農戶家庭所造成的沖擊。
任何一個特定區域或特定人群的貧困問題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現象,既和宏觀上該區域環境險惡、交通不便等外在因素有關,同時微觀上也和該地區居民對人力資本的作用缺乏認識,抱殘守缺只會農業生產,缺乏多元化收入能力等個體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對該地區的反貧困政策也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同時進行。在宏觀角度上,首先應當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從根源上減少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重新恢復山林天然植被的大面積覆蓋,降低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的發生機率;嚴格監控,杜絕新的個人或企業對于環境的破壞。其次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加強落后貧困地區與外界的經濟聯系。打破封閉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障礙,改變當地居民固步自封的心態。第三是建立良好的地質災害預警和防治機制,災前積極預防,災后及時救助,盡可能緩解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害。在微觀角度上,首先是推動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區域人口素質。從硬件上加強農村基礎小學和中學的建設,在軟件上鼓勵廣大城區骨干教師和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教。其次是發展鄉鎮工業和山區旅游業,同時鼓勵農戶外出務工,促進農業人口收入多元化。幫助地質災害頻發區的居民擺脫對自然的依靠,降低地質災害對其生產生活的沖擊。農戶外出務工,可以在轉變農戶家庭收入結構的同時拓寬視野,把外界的生產技術和思想理念帶回山區農村,促使山區封閉環境的瓦解。第三是改善保障制度,制定特定災害保險政策。政府和各級商業保險機構可以設立對應的特殊保險機制,通過保險提高當地農戶對地質災害的抗風險能力。保險應針對于包括地質災害對農戶人身安全所造成的損害和農戶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損害在內的多個方面,保證在地質災害中受損的農戶可以通過保險來得到補償。
參考文獻:
[1]歐陽資生.地質災害損失分布擬合與風險度量[J].統計研究,2011,28(11):78-83
[2]陳勇.對災害與移民問題的初步探討[J].災害學,2009,24(2):138-144.
[3]馬德富.論農民災害心理及行為選擇的有限理性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0(3):76-78.
[4]莊天慧,張海霞,楊錦繡.自然災害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的影響研究———基于21個國家級民族貧困縣67個村的分析[J].農村經濟,2010(7):52-56.
[5]丁文廣,治偉峰,米璇,等.甘肅省不同地理區域災害與貧困耦合關系量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3):28-35.
[6]鞏前文,張俊飆.農業自然災害與農村貧困之間的關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4):92-95.
[7]李小云,張悅,李鶴.地震災害對農村貧困的影響———基于生計資產體系的評價[J].貴州社會科學,2011(3):81-85.
[8]明亮.自然災害的農村貧困效應———對湖南SH村冰雪災害的調查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3):187-189.
[9]趙信文,金維群,彭軻,等.清江中游隔河巖庫區偏山滑坡形成機制及穩定性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39(5):874-881.
[10]李憲印,陳萬明.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非農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5):94-99.
[11]楊云彥,徐映梅,胡靜,等.社會變遷、介入型貧困與能力再造———基于南水北調庫區移民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89-98.
作者:鄒蔚然 向華麗 張婷皮美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省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