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油氣地質特色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目前專業學位碩士教育培養存在的問題,文章結合東北石油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培養實際,著重體現油氣地質特色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人才在未來工作中發揮長效自學機制。本學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質量立學、特色創優”的辦學理念,堅持教學中心地位和“強基礎、重能力、寬口徑、創特色”的教學理念,為國家石油石化行業培養優秀人才,為國家能源戰略和振興黑龍江,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地質工程是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的先導性工程領域[1]。服務于資源(包括金屬與非金屬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地質遺跡資源等)開發、水利水電、道路、工業民用建筑、基礎設施建設、國土整治、巖土遺址文物保護等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地質環境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測等領域。東北石油大學地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發揮眾多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基地及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等資源優勢,于1999年針對企業在職人員開始招收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該領域的人才培養側重于油氣資源地質工程領域,經過多年的建設,本學位點已經逐漸提煉出含油氣盆地構造分析、油氣成藏機理與資源評價、油氣田開發地質、地熱資源勘探與開發、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5個穩定的優勢學科研究方向,為滿足國家對油氣資源的重大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技術和人才支撐。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統領要素,不僅體現國家的教育思想、理念與目標,也體現培養單位的特色與追求[2]。本校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是基于現代油氣地質理論,綜合應用地質、鉆井、錄井、物探、測井、測試等信息,滿足和實現油氣田勘探與開發等生產領域需要的重要地質工程領域。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為從事油氣田勘探與開發方面地質工程的企事業單位、工程設計部門和應用技術研發機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3]。地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要求掌握地質工程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地質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熟悉地質工程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進行地質工程領域技術開發的能力和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具備獨立擔負地質工程領域技術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4],并能夠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備閱讀本領域外文科技資料與文獻的能力[5]。
二、培養特色
在國家總體規劃下,我校制定了較為靈活和具體的研究生培養目標與要求,我校對于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同樣具有多樣化、特色化與層次化。相比于其他學校,東北石油大學對該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更側重于油氣資源地質工程領域,致力于為各大油田以及各個能源公司培養高素質儲備人才。我校地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通過近20年的摸索和經驗積累,近年來得到了穩定和快速的發展,也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一個中心、兩個基礎、三個階段、三個跨越”的油氣地質領域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這一特色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是指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兩個基礎是指理論基礎和創新實踐基礎,三個階段是指課程學習階段、實踐階段和學位論文階段,三個跨越是指跨時間、跨地域和跨學科。主要的培養模式是“分段式”,可以分為學校—基地—學校模式、學校—基地—基地模式、基地—學校—基地模式,這些分段模式將校內課程學習階段、創新實踐階段、學位論文撰寫階段進行有機整合,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質量。達到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強、國際視野開闊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6]。
三、培養方案
為體現我校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側重于石油資源地質工程領域的培養,我校制定了特殊的培養方向,分別為以下五種:油氣田勘探地質工程,油氣田開發地質工程,油氣田地球物理工程,油氣田環境地質工程,地熱開發地質工程。每個專業研究生培養年限一般為3年,采取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位論文撰寫三段式培養,其中校內課程學習0.75年,現場實踐及論文撰寫1.5年,校內學位論文撰寫0.75年。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雙導師制,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優勢,企業導師與校內指導教師協商制訂培養計劃,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參加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論證和論文答辯,學生在企業工作的時間應不少于18個月。論文選題應緊密結合企業實際,解決企業的生產實際問題,突出論文的應用效果和實用價值。論文答辯要有學校和企業導師雙評語,畢業答辯必須有企業專家參加,嚴把論文質量關。
四、課程教學
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是碩士研究生學習的主要環節,研究生入學后都要選修一些課程,課程是研究生培養的載體,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合適的教學內容將為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繼續學習、研究、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為了讓研究生學習與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我校在碩士生培養方案中對課程性質、學分與學時做了明確而且嚴格的要求。積極推進研究生課程改革,教學方式多樣,教學管理規范。
1.課程設置。本學位點碩士生的課程分為學位課、非學位課和必修環節。每16學時計1學分。學位課分為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碩士生的課程設置考慮了本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方法[7]。必修課環節設置了學科(領域)基礎課和學科(領域)前沿課,選修課環節根據學生本人的研究方向至少選擇4門課,8個學分;加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個人研究方向相關的學術活動。
2.教學管理。教學管理是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我校嚴格按照東北石油大學研究生培養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對教師資格、教學過程、課程建設及成績評定考核等環節強化管理和監督。對任課教師資格進行了嚴格規定,例如對新入職青年教師,規定必須助教兩次以上,且全程聽課,方可獨立主講,第一次講課一般不用PPT授課等。對教學課程,執行新開課和開新課教師試講制度,新開課程應兩年內申請主講課程的合格課程評估,三年內應通過合格課程評估。學校建立研究生教學督導組和相應的工作制度,學院建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研究生教學和培養進行質量監督。嚴格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學院領導和教學專家組對所有課程的講課情況和課程材料進行抽查和監督。
3.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過程,同樣十分重要。我校執行學生評教、同行評教、院系領導聽課、學校研究生督導組專家聽課等綜合課程質量評價辦法,并啟用了教學督導制度與網上教學評價制度,對課程教學質量進行監督與獎懲。對教學效果優秀,學生、同行和專家評價高的教師給予表彰,可評選為校級教學名師,還可以推薦參加市級教學名師評選。對教學質量不高、教學評價差、出現教學失誤或者在師德和思想政治方面出現問題的教師,視情況不同,給予院系領導約談、書面或者口頭誡勉等方式促使其提高教學質量,對情節嚴重的,給予批評乃至取消其授課資格等處罰措施。
4.質量保障。生源方面,建立健全招生管理及選拔機制,保證生源質量,完善學生獎助體系;導師方面,建立健全碩士生導師選聘及考核機制,保證教學質量、論文質量,完善導師獎懲機制;學科現擁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CNPC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級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同時建有遼寧興城、松遼盆地周邊野外地質及大慶油田生產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分流淘汰
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我校不僅努力完善豐富課程設置、強化教學管理和監督,學校還建立了健全的研究生培養分流淘汰機制,根據各個培養環節實行分流淘汰,嚴把研究生培養質量關。研究生在讀期間,分別需要通過課程考核、公開、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外審盲評、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的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有相應的處理措施。并且,我校實行彈性學習年限制度,碩士研究生標準學制一般為2—3年,碩士研究生標準學制為2年的,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4年(含休學);標準學制為3年的,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5年(含休學)。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含休學)未完成學業的按退學處理。
六、教學成果
在我校教師及領導的不懈努力下,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通過近20年的摸索和經驗積累,近年來得到了穩定和快速的發展,教學成果顯著。為油氣田勘探與開發方面地質工程的企事業單位、工程設計部門和應用技術研發機構培養了一批高質量人才。自2015年起,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面向用人單位開展了畢業生跟蹤問卷調查。用人單位從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和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到中原油田、吐哈油田以及塔里木油田均有分布,各個單位對我院畢業生工作的專業基礎、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情況做出了較高評價。在為企事業單位輸送人才的同時,在教學教改研究方面,學科積極探索與實踐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和管理模式的改革,近五年立項黑龍江省研究生教改項目4項,學校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2項。獲得了黑龍江省教學成果獎1項。《沉積學原理》研究生核心課程已申請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正在積極建設中。
參考文獻:
[1]馬志蕊,戴冕,嘉峰曉.淺析工程地質勘察工作[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0).
[2]秦發蘭,胡承孝.目標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1):50-54.
[3]閉建紅,肖瑜,靳振江,魏建文.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6,(07):277-278.
[4]王軍.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D].天津大學,2009.
[5]穆琳琳,李一兵,張琳,蒼巖,肖易寒.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以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08):45-46.
[6]史利華.對建設研究生校外實踐創新基地的探討[J].卷宗,2015,(8):185.[7]董文惠.大學教師教學專業化建設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作者:劉吉余 魏華彬 張雷 朱煥來 王雅春 張斌弛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