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專業建設工作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專業認證是國外保障專業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最初的少量專業到現在上千個專業,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歷了認證標準、運作方法、涵蓋范圍的逐步探索才進入現在相對成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1989年“華盛頓協議”的簽署更是通過開展本科工程學歷資格互認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推向了更深遠的作用和意義。
一、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發展情況
美國專業認證最初發展自醫療專業,逐步推進到了工程教育專業,在1932年成立的工程師職業發展聯合會(ECPD)的指導下進行。而ECPD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工程和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的前身。ABET作為獨立專業認證機構,得到美國教育部、各州專業工程師注冊機構以及全美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的承認,是美國高教界和工程界廣泛認可和支持的全國唯一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機構。ABET董事會下設執行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十幾個常務委員會以及四個鑒定委員會。組織結構如圖所示:認證標準是認證機構賴以存在的基礎,是認證工作嚴肅性和權威性的重要保障。上世紀九十年代面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界人才需求的變化,剛性認證標準已經滯后,ABET不斷探索和完善,于1994年開始研制新的工程認證標準,EC2000標準在1997年應運而生,2001年全面推進。新標準與之前標準相比從注重教育投入轉變為注重教育產出,從對教育過程規范性的關注轉變為對專業自我完善和改進機制的關注。EC2000標準系統闡述了工程教育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11種能力:應用數學、科學與工程知識;進行設計、實驗分析與數據處理;根據需要去設計部件、系統或過程;在多學科團隊中發揮影響力;識別、指導及解決工程問題;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的認知;有效表達與溝通;有深厚的通識教育基礎,認識工程對社會、經濟、環境和全球發展的影響;終生學習;擁有當代相關問題的知識;能夠解決和處理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在ABET發展過程中,1989年是一個重要的年頭。那一年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六個國家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發起并簽署了“華盛頓協議”。協議主要針對國際上本科工程學歷資格互認,確認由簽約成員認證的工程學歷基本相同,并建議畢業于其中任何一個簽約成員認證課程的人員都應被其他簽約國(地區)視為已獲得從事初級工程工作的學術資格。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實質等效性的學歷互認越來越引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加入華盛頓協議和申請加入的會員也在迅速增加。目前《華盛頓協議》有正式會員12個,分別為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香港、新加坡、南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民間團體;預備會員5個,分別為來自德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俄羅斯的民間團體。
二、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發展情況
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土木工程專業才開始進行,建設部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不僅注重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認證工作,同時關注與國外相關學會的交流和學歷互認,如在1998年與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和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簽訂了第一學位專業認證互認協議。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和學歷互認迫切性更是逐步強化。進入21世紀后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開始了運作模式、認證標準、涵蓋專業的積極探索和發展。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的通知》(教高廳函[2006]5號)的文件精神我國正式成立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并在2006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專業認證試點范圍,設立機械類、化工類2個專業認證分委員會和電氣類、計算機類、地礦類、輕工與食品類、交通運輸類、環境類、水利類7個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組,另委托建設部組建土建類專業認證分委員會。2007年8月24日正式下發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辦法”和“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章程(暫行)”,以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截止到2011年底,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已經開展進行了5個年度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可接受認證申請的專業達到20個,近五年認證專業統計如下:2011年3月最新公布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針對普通高等學校工程教育本科專業,由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兩部分組成。其中通用標準包括:專業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發展、管理制度和質量評價。
三、高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專業建設工作
將ABET認證適用的EC2000標準與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相比對,可以發現,與從注重教育投入轉變為注重教育產出,從對教育過程規范性的關注轉變為對專業自我完善和改進機制的關注趨勢相對應,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也有所體現。主要集中在專業目標中畢業生能力方面和質量評價中持續改進方面。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與高校專業建設實際相結合進行論述。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專業目標中畢業生能力方面列舉了畢業生在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10點基本要求。除專業能力和素質外,有關于職業道德、組織管理能力、終身學習、交流合作、創新設計等方面的要求,也有關于數學、自然科學及一定經濟管理知識的要求。學歷教育的等效性是近些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重要發展動力;培養高水平人才,保障工程教育質量水平是促進教育等效性和國際互認的重要前提保障;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又是促進工程類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良好舉措。可以說國際互認、工程教育和專業認證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種交織關系。教育投入是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保障,但一方面兩者之間不是必然關系,高投入并不必然意味著高產出;另一方面對投入的過度關注容易引發認證工作的畸形發展,使高校在建設過程中過于注重各種指標數量而忽略質量建設。以對教育產出的注重作為契合點進行專業認證,將較好地引導各高校進行工程教育專業建設,在保障投入的同時將大部分精力用到質量建設中去。標準中十項畢業生能力要求正是高校工程類人才培養的導向標。
1.注重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自身價值觀、人生觀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過程。大學四年期間,學生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會對其產生一定重要影響。一門精彩的課程、一位盡職盡責的教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可能就會直接影響他將來步入社會后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件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更需要整個高校構建一種具有良好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校園氛圍。有完善嚴謹的制度建設,有公平公正的政策執行,也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更有人性化服務的態度。否則在課堂上的感嘆與現實中的失望所產生的強烈反差作用下,如何保障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注重多類課程設置。大學生是一支散發著勃勃生機的生力軍,大學時代是汲取各類知識和養分的黃金時間,而各門課程的學習正是促進其成長的沃土。工程類學生能力的多樣需求早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關注。比如在西方國家,“通識教育”的理念早已源遠流長,通過各類豐富多彩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學習人文、藝術、科學、文化、道德、倫理等各方面知識的機會。在我國高校培養計劃制定中,應該充分挖掘公共選修課發揮的作用,保證公共選修課授課質量,為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之余提供多樣的課程選擇。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質量評價中提到了持續改進,認為專業應該具有比較完備的畢業生跟蹤反饋體系,應該將專業培養目標定期評價結果用于本專業系統和持續的質量改進。這項認證標準的提出將專業認證工作從靜態向動態,長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專業認證工作不是結束,而是再發展的新起點。專業認證只是一種對專業過去歷史的認證,目的不是得出專業合格與否的結論,而是要保障專業建設質量。通過認證為專業提供多方面信息的反饋,來自畢業生就業單位的、來自評審認證專家的、來自同業同行的、來自廣大師生的,幫助專業能夠找到自己的不足、特色和再發展的方向,構建專業自我完善機制,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近些年在我國迅猛發展,但和國外認證工作相比,運行時間短,影響范圍小。從認證機構的權威性、公眾社會的認可度到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任重而道遠。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據我國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運作方式,逐步樹立專業認證意識和認證觀念。一方面是認證機制的完善,逐步擴大影響力,加快加入華盛頓協議日程;另一方面是各高校的工程類專業建設工作,為認證機制打好專業基礎,期待專業建設和認證工作的雙劍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