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明清時代古建筑興衰的趨向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鼎盛時期的商業性店鋪多達百家以上。例如富甲一方的胡氏,除了經營典當業務外,還經營茶米生意,號稱“三十六典”“七條半街”。清代后期,就南屏村一帶的徽商就不下20戶。這些徽商致富后,為了光宗耀祖,顯赫一方,便大興土木,擴建園地。據傳,修建“承志堂”共耗資白銀六十萬兩,而全部建筑中木雕就由二十個工匠雕刻了整整四年才得以完成,僅在木雕上所鍍的黃金就達一百余兩。徽商的資金實力雄厚,為建造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提供豐碩的經濟基礎(如圖一)。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原因
徽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依托著明清時期文化大繁榮的特定歷史時段產生、崛起和興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徽州商人以程朱理學的儒家思想指導著自己的經商理念及從商的原則,所以“徽商”也稱為“儒商”。
明清時期,伴隨著國力的昌盛,國家的政策也推陳出新,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重科舉,提倡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在這一時期,舉國上下形成了各種文化流派,不僅僅是在文學方面,同時還繪畫、文藝、建筑及各種文化類別爭相斗艷。具有地方特色的各地區民俗文化也達到鼎盛,徽州建筑文化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即“徽商”富裕后,用大部分的財力、精力向徽州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原因是徽商人認為,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即便再有錢也沒有權,所以徽商人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例如,興建書院、投資辦學。據史書記載,明清時期,徽州書院多達54所。徽商重視教育的普及不僅造就了一大批的縉紳官僚,同時徽商人的文化素養及品味有了明顯的提高。
文化素養的提高,滲透到了建筑領域中,徽商人將建筑的形體與傳統的風水學相互結合,形成獨特的“天井”結構;將儒家的“仁”“義”“理”“智”“信”的精髓與徽派建筑中各個建筑構件上的裝飾融為一體,例如,承志堂中梁上雕刻的“百忍圖”;將國內其他地域文化特色與徽州文化特色相互借鑒,如,徽派的建筑形式是干欄式建筑與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式結合等等。徽派的建筑文化與當時所處的明清時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文化背景是脫離不開的,徽州建筑正是以這樣的背景為依托,結合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形成了獨特的徽派古建筑群。
物產豐富的物質原因
皖南地區的徽派建筑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建造樓體的各種材料均是“就地取材”。皖南地區四面環山,崎嶇的山谷將當地形成地形較為閉塞的地理環境,人們自給自足,建造房屋及生產制品均為當地的用材。例如,建造房屋所用的木材、石材;生活用品中的“徽墨”“徽紙”等均產自當地,并且這些用品通過以新安江為代表的皖南水系銷往周邊。
徽州地區多山多林木,所以建筑材料極為豐富。主要有:松木、柏木、梓木及樟木;又產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依山傍水的自然條件為燒制磚瓦提供了粘土及石灰石在內的各種石材;徽派建筑充分地利用這種天然材料,由于氣候濕潤及雨量充沛等原因,為了房屋自身的防潮及排水,徽州人巧妙地將建筑外墻的磚石材料表面用我們熟知的防潮石灰掛漿粉刷其墻體;內部則結合干欄式建筑特點,以石柱為基,上面加上木材為主材的梁架結構,撐起整間建筑(如圖二)。整體建筑通風效果極好,木材多選用帶有芳香并且質地優美、肌理清晰的木材,既起到防腐的效果,又極為美觀。所以,至今皖南地區保留了大量且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結語
明清時期,社會穩定、經濟富裕、文化繁榮、國力昌盛。這樣的社會背景為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是文化的百家爭鳴時期。徽州依靠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徽商遍天下的經濟實力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鑄就了今日的世界文化遺產——徽派古建筑群。
作者:梁雪王逢瑚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