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建筑維護的文學價值的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就在2000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報道:云南省建水古城幾十座珍貴的百年以上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包括建水人耳熟能詳的五官府、進士府及翰林第,被拆得片瓦無存了。按照拆除的計劃,606米長的建新街臨街一百多座傳統民居也都被夷為平地。然而,據建水縣副縣長李國才說,拆除這些遺產的理由只是要“把這條街建成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步行商業街”———要把它變成一條清式仿古街。記者問道:一邊是真實的歷史遺跡,一邊是鋼筋混凝土的假古董,究竟哪一個更有歷史價值,應該十分清楚。
這就如同一個具有歷史價值而經過年代洗禮的銹跡斑斑的古代器皿,我們只能小心翼翼的清除上面的灰塵,盡可能的運用科學方法長久保持它原有的樣子,防止它被進一步銹蝕,但卻不能為它重新鎦金鍍銅。梁思成先生曾經這樣的比喻說: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鏡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很嚴重損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
這種破壞文化遺產的情況經常發生。在一本藝術類雜志上刊登了一篇關于某城市具有代表性舊火車站客運樓損毀的文章,內容敘述了在19世紀初由德國人設計修建的客運樓這一標志性建筑,無論是從建筑的藝術價值,還是歷史文化,從多個角度來看都應該保留,但結局還是被無情的拆掉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加快經濟建設,加快城市建設的腳步,而忽略了城鄉中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的古舊建筑,只有少數人為了那個時期對舊建筑的歷史文化性及藝術價值而發出的無力呼聲。
事情非常清楚,隨著建筑遺產的無序損毀而瀕臨消失。而刻意的保護所導致的各方利益矛盾,激化了社會沖突。面對這樣復雜的狀況,我們能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做?我們必須要萬分珍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善待它們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同時也是標志一個文明國家發展的進步。
古建筑保護的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修繕有很多內外因素,在改造修繕的過程中“尋找根源”是設計師的追求,對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舊建筑改建的成功并保持原有的特色將會迎來不同尋常的稱譽。為此,尊重歷史應該放在第一位,同時還要深刻認識到古舊建筑是城市發展的主因與真正的財富,哪怕只是一段殘缺的墻體都要認真的對待。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成功的范例是北京元大都城遺址公園。在搶修、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展示給人的是昔日文化、文明。它的成功之處在于保留了原有遺跡的樣貌,實行重點整修,解決新功能對古遺址的要求。保護歷史文化傳統本質,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修復受損、破舊、危塌的部分,整舊如舊、修舊如初,環境如初。
在“整舊如舊、修舊如初”這一術語中,具有一定的隱藏含義,是體現在修繕、補修古建筑的時候,在其中的某些重要部分,具有充分考證依據的時候,應盡可能的恢復其在建造之初的那個樣子。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的修繕。這座建筑原為基督教教堂,在改為伊斯蘭清真寺之后,原本在6世紀早期繪制的基督教壁畫被覆蓋在現有的伊斯蘭式的裝飾之下了。
而經過現代文物修復者剝除表面的后世裝飾下,將早期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墻面繪飾重新顯露出來。只有那些擁有充足的考古依據,經過縝密詳細的復原研究和論證后,并充分了解其原始狀況,在長時間的調研、測繪、解讀、論證和方案探討下,而因種種原因已遭破壞的對象,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將其恢復到原有的樣子,“再現”它的歷史與藝術信息,體現藝術價值,才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意義的。
結語
毋庸質疑的是,在影視作品中古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將是21世紀建筑學的重要議程。從當下的全國范圍看,城鄉改造更新已成為時代的潮流,但盲目的“大拆大建”和“拆真造假”正甚囂塵上,而對木結構為主體的我國大量建筑遺產究竟如何進行有效保護及合理利用,在保護原則與實際操作之間仍存在著一定彈性空間,而我們要如何具有針對性的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需要提出一個較為妥當的方法。
作者:彭鴻坤宣飛單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