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建筑消防安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氣象因素氣象條件是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需要考慮的一項重要指標。影響火災風險的氣象因素主要有濕度、氣溫、風力、雷暴等,且隨著季節而動態變化。冬季寒冷、干燥、多風,因而成為一年中火災風險最大的季節,而雷擊所引起的火災約占古建筑火災的11%。
1.2火災危險源(1)人為因素。古建筑中都存在用油燈照明,香燈禮佛的現象,尤其是在藏傳佛教建筑中更為普遍。以甘南拉卜楞寺為例,整個建筑為土木結構,寺內酥油燈常年點燃,而且存放著大量的經幡、經卷等易燃品,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火災。(2)火源電源。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建筑被大量開發利用,電氣設備大量增加,電器線路亂拉亂接的問題經常出現,再加上古建筑中生活用火較多、違章用火用電現象嚴重,極易造成火災。據統計,因用火用電不當而引起的火災約占古建筑火災的18%。(3)周邊環境。在評估周邊環境時,考慮周圍是否有危險源,周邊是否有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儲存加工等危險場所,當周圍有加油加氣站或者是化工裝置等火災危險性較大的場所時,建筑危險性較大。當建筑物周圍比較空曠,沒有危險源時,建筑危險性較小。
1.3古建筑特征[1](1)火災荷載。火災荷載是指在一個空間里所有物品包括建筑裝修材料在內的總潛熱能。在古建筑中,火災荷載包括自身的木構件及裝修材料,幾乎所有的古建筑內部都懸掛有大量哈達、寶塔傘、垂簾等大量的極易燃燒的織物制品,火災荷載極高,是造成火災蔓延擴大的主要原因。(2)防火間距。建筑之間設置合理的防火間距可以有效地防止著火建筑的輻射熱在一定時間內引燃相鄰建筑。我國古建筑雖多以單層、單體建筑為主,但在總平面布局上呈現成組、成群的格局,建筑密度大,防火間距小,極易以熱輻射、飛火等造成火災蔓延擴大,形成火燒連營。(3)耐火等級。耐火等級能決定建筑物內部發生火災的風險和概率,以及起火后有效滅火的可能性等一些因素。古建筑一旦起火后,屋內煙熱不易散發,溫度容易積聚,迅速導致“轟燃”形成立體猛烈燃燒。另外,建筑內的各種木結構及棉、麻、絲、毛等帷幕織物,一般沒有經過防火阻燃處理,遇火后會使火勢迅速蔓延。
1.4消防設施完好率(1)建筑消防設施。建筑消防設施應作為古建筑消防安全評估體系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在火災初期及時地發現火災,有效撲救初期火災。對于有效地防止火災蔓延,降低火災損失具有重要意義。古建筑發生火災后,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其原因很多,而著火后由于無可靠的消防設施,無法確保火災發生后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置。因此,建筑消防設施的安裝及完好是影響古建筑火災風險重要因素之一。(2)消防給水。消防給水直接影響著火災撲救的效果。據統計,在古建筑撲救成功的火災案例中,有93%的火場消防供水條件較好,而撲救失利的火災案例中,有81.5%以上的缺乏消防給水。故消防給水是影響古建筑火災風險的重要指標。
1.5滅火力量(1)消防裝備。消防裝備是當代消防部隊隊伍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否發揮消防員戰斗力的關鍵因素。根據建標152-2011《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規定,將消防裝備作為古建筑火災評價的一項指標。(2)消防隊站。消防站建設是保障古建筑安全、提高古建筑防災抗災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古建筑周圍環境不斷變化,各種致災因素對消防站功能及建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消防站建設是否符合標準制約著抵御火災的能力。
1.6消防安全管理(1)消防安全組織。在古建筑場所消防安全應堅持技防和人防并重的原則。因此,建立健全消防組織機構,逐級落實消防管理負責人,是抓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途徑。(2)消防安全制度。2009年以來,伴隨旅游業的發展,游客數量快速增加,因游客吸煙點火、亂丟煙頭等誘因,導致古建筑發生火災的案例全國共有14起。因此加強消防安全制度十分重要。(3)消防宣傳培訓。古建筑管理單位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可以增強從業人員、游客的消防安全意識和防火滅火能力。公安部令第61號《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稱公安部令第61號)要求,單位應當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經常性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對每名員工應當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訓。(4)消防應急演練。制定火災應急預案,有助于合理使用滅火救援力量,快速有效實施滅火救援行動。根據公安部令第61號中消防重點單位應當按照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練,并結合實際,不斷完善預案。(5)消防安全檢查。針對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管理使用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消防安全檢查,督促落實各項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及時發現和消除火災隱患。
2古建筑消防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及構成
2.1建立的原則(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反映所評估的古建筑火災風險的各主要方面,其主要指標要能夠準確反映某一方面的具體內容,體現科學性。只有這樣,獲取的信息才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評估的結果才有較高的可信度。(2)可行性原則。從我國古建筑保護的現實出發,所選指標的評估方式要簡便易行,盡量簡化評價工作的程序,容易實現量化定性,要有可行性。這樣,評估的實施方案才容易被各級部門所接受。(3)可比性原則。所選指標要有可比性。這樣便于各區域間進行橫向比較,也便于文物保護及公安消防部門總結共性問題,及時修訂完善有關消防技術標準規范,更好地指導消防安全監管。
2.2構成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古建筑火災風險大小與氣象、火災危險源、古建筑特征、消防設施以及消防安全管理等因素有關,評估指標體系的構成見表1。
2.3評估等級劃分根據所得分值,對古建筑劃分火災風險等級(R)。借鑒國內外火災風險等級的劃分方法,將古建筑的火災風險劃分為極高、高、中等、較低、極低五個等級,如表2所示。
3評估應用及防火對策
3.1評估運用評估結果報送公安消防機構,并抄告相關的主管部門,作為消防安全監管資料和依據,有關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可作為旅游景區星級評級和火災公眾責任保險費率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存在火災隱患和消防違法行為的依法處理跟進。
3.2防火對策(1)加強消防規劃,改善消防安全環境。科學規劃消除各類危險源,設置防火間距或防火分隔,建立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因地制宜地加強消防水源建設,配備實用有效的滅火器材和消防設施。(2)改善木構件的耐火性能。古建筑采用大量木質材料,耐火極限極低,在不影響其外觀或文物價值的前提下,可通過噴涂防火涂料,以增強其耐火性能。特別是修繕改造時,應對木構件進行防火浸料處理。(3)嚴格控制火源、電源,消除可能引起火災的火源。嚴格香火管理,嚴格生活用火管理,嚴格電源管理。(4)設置自動消防設施,及時發現及撲救初期火災。凡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應建立全方位消防監控系統,在不破壞建筑原有結構、不影響使用功能、滿足建筑裝飾效果的前提下,均須采用先進的消防技術措施,安裝自動報警、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自動消防設施,推廣安裝細水霧滅火系統。(5)制定滅火和應急預案,加強預案演練。建立與空間分布關聯的古建筑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基于危險源辨識的火災數據庫,包括可燃物種類、數量、特征及分布,應急力量和裝備數量、分布等。針對古建筑特點,建立不同等級相應的應急預案。針對古建筑人員疏散的特點,建立人員疏散特性的量化數據庫,發展工程應用模型,在此基礎,建立應急決策支持系統。
4結束語
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火災科學、安全科學、古建筑以及消防科學等諸多領域。隨著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對于古建筑消防安全,其火源復雜多變,且有大量不確定性因素和偶然性。因此加強古建筑火災案例的數據收集整理工作,準確的案例收集與數據統計是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的基礎,是獲取指標權重的重要依據,不僅對于評估體系的構建具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于古建筑其它管理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馬萬學 單位:定西市消防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