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改革的海洋工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目的和指導思想
有關部門曾對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被調查的有工廠、科研所、醫院、中學,了解他們的知識結構、實際技能是否適應工作的需要。從調研結果來分析,有63%的畢業生知識結構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現在知識面較窄,專業性太強,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識沒學到。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學形式上,以“三中心”(課堂、課本、教師)為主。在教學目的上,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側重于探求教學內部的規律,強調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嚴密性,強調如何學好和掌握知識,而忽視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學習,如何靈活運用知識;忽視學成后對社會有何作用。在教學方法上,采取滿堂灌,注入式,而不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不注意留下問題讓學生去思索,去自己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講授,學生聽、記,學生處于消極被動地位。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與抄襲”。為了改變目前的狀況,《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要針對現有的弊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各種試驗,例如改變專業過于狹窄的狀況,精簡和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實踐環節,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這一指示對當前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在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為中心,有組織、有計劃、有要求的教學活動和教育活動。必修課和選修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必修課解決人才培養中的共性問題,體現人才培養的計劃性;選修課則是發展學生的特長、愛好、興趣,解決個性問題,體現人才培養的靈活性。
為了實現201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宏偉目標,我國船舶工業必須要有跨越式的發展,而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實施“科教興船”的發展戰略,就一定要始終堅持“兩個第一”,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這些年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已經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中為大家所接受并付之實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論斷更是科學地指出了今后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必須倍加重視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造船就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雖有提高,但仍與世界造船業從業人員的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僅占就業人員10%以下,遠低于造船發達國家的平均數。再有,技術人員的創新意識比較淡薄,這是我國造船工業最大差距所在。我國造船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遠遠不能適應建設造船強國的需要,必須實施“人才強船”戰略,把人才作為推進造船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定出可操作的人才政策,從人才培養、人才使用和人才待遇等各方面拿出配套的、有力度的綜合措施,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要搞好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的改革,首先必須有正確的指導理論和指導思想。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方針,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必須適應“三個面向”的需要,而且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朝三個面向方面努力。積極挖掘潛力,努力為社會服務,即“面向現代化”的實際行動,在為社會服務中,又能吸收教育投資,發展教育事業。通過加強船舶及海洋工程專業選修課教學改革,能達到以下目的:從傳授知識型向開發智能型轉變,即堅持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的統一。
知識型學生,是指只有知識沒有能力,只能接受、記憶教師傳授的知識、書本知識,不能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生。智能型學生,是指有較強自學能力,獨立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學生。許多高等學校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對每個人尤其對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勞動的高度協作化與人際交往的日益廣泛化要求;二是知識的整體化與一專多能的要求;三是科學技術的綜合化與創造能力的要求;四是現代社會高度節奏化與應變能力的要求。這些都要求在課程設置中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減少課內學時,讓學生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和自學時間。實踐證明,大部分青年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力,問題在于多數人缺乏創造意識、創造欲望,沒有把才能挖掘出來,我們只要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走上創造之路是完全可能的。進行創造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把教學過程不是單純地當作學習過程,而是學習和發現相結合的過程。教學過程不僅應使學生學習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分析、綜合、研究、創造能力,讓他們及早進入創造性思維和實地創造的境地,以發展他們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創造教育的推行,是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才的重要措施。
2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立足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開設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新氛圍強的專業選修課程,將理論教學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形成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和教學新體系,有效的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具體研究方法是:第一,針對目前現狀,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出有學科特色的、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調查提綱(見附件);第二,對已經參加專業選修課學習和教學的學生和老師的調研;第三,對生產部門和社會對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專業培養要求進行調研;第四,對調查報告進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船舶及海洋工程專業選修課的課程設置的建議。
3調研結果分析
本次調研的區域以武漢和上海地區為主,涉及的單位包括船廠,設計院,研究所和船檢等相關企事業單位。按照調研反饋的信息人員的工齡,我們將調研結果分成了幾組,本校2001級,2002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畢業生,主要工作崗位在船廠和設計院;2003級在校生;工齡小于3年的工程技術人員,生產和設計工作第一線;工齡大于3年小于5年的工程技術人員;工齡大于10年工程技術人員,項目負責人和主任工程師等。所有受調人員的本科專業均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圖1至圖6為按不同組人員反饋的信息分析圖。縱坐標單位為百分數。橫坐標為各門專業選修課。對問題20的回復按照各人從事的專業有多種多樣,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可以得出下面幾點結論:*船舶專業英語;*相關的計算機軟件應用:如Tribon,NAPA,CADDS5,FLUENT等;CAD必須學好;*生產設計,工藝流程,船舶編碼技術,船舶生產管理;*船舶貿易法律,船舶經營決策;對問題21的回復進行分析和歸納;*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專業課程學習質量;增加課程設計;*多實踐,增加實際動手能力,各實踐課程應加大比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應多增加和企業的合作;提高認知學習和畢業實習質量,以拉近學生和未來工作崗位的距離,增加工作現場的實習時間。*根據實際,增設均與現代船舶與海洋工程密切相連的課程。分析企事業單位反饋的調研結果,可以看到隨著船舶與海洋工業的迅速發展,造船工業的發展趨勢是國際化,對外交流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質量管理等等都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外語基礎。加強船舶專業外語的教學,將為學生今后在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造船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先進的設計工具,制造設備的管理的現代化,生產過程的現代化,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計算機使用的技術,加強相關的計算機軟件應用教學,將使得學生在今后人才發展的競爭中處于領先的位置。而教學和生產實際相結合,一直是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戰略,如何在當前行業商業化的條件下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和對待的問題。對在校生的調研結果表明,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選課的盲目性,加強引導,避免把專業選修課變成科普課,使學生在課堂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能夠成為他們今后發展的堅實基礎,為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做出應的貢獻。
4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4.1加強國際化的教育當今造船工業的發展趨勢是國際化。要參與國際工程競標,就要提高國際活動能力。中國的工程教育必須加強國際化的努力,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及對國外技術、經濟和文化發展動態的關注,主動與國際接軌,以應對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挑戰。
4.2強化各種設計軟件的教育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給船舶設計和制造過程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加強各種船舶常用設計軟件教學和培訓,將為學生在設計和研究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4.3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只有充分利用高校教師豐富的工程理論知識和造船工業工程師豐富的工程設計和施工實踐經驗,加強兩者的結合,才能切實提高教育質量。要經常邀請有經驗的工程師來校為學生介紹當今工業技術的發展特點,教師要盡力加強與企業在工程中的合作和交流,在創新理念上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大學的教材,尤其是像造船技術,工藝等實踐性很強的教材一定要邀請企業合作編寫,同時,還要在企業幫助下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程實踐環節,充分利用見習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機會,為企業培育創新人才而共同努力。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教育模式必須在“厚基礎、寬口徑”的條件下,堅持專業教育模式為培養目標服務。不同層次定位就有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同的培養目標就應當采取各自相適應的教育模式。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滿足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需求。
作者:徐俊英張志國馮大奎李維嘉單位: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