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改革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專業認證為導向,以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為宗旨,分析基于CBE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所存在的問題,構建“以專業認證為導向、學生為中心”的生產實習模式。通過幾年的改革實踐,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專業認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生產實習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三個基本理念,即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1]。陜西科技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近幾年按照認證通用和補充標準,以專業認證為導向,以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為宗旨,分析基于CBE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所存在的問題,研究構思“以專業認證為導向、學生為中心”“校企合力,協同育人,資源共建”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機制,校企共同制定生產實綱、確定實習內容、實習方式、共同考核實習效果、不斷進行持續改進。通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存在的問題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是課堂理論學習與工程應用實踐的過渡,是本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本專業生產實習環節是在第六學期進行。學生通過大三的專業課程學習,對于專業課程已經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生在實際生產環境中了解和學習各類成型工藝、成型方法、成型模具、模具加工、成型設備等基本生產知識,了解現代化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先進生產技術,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本專業基于CBE的培養方案中的生產實習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一)重視理論,輕視實踐基于CBE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考察、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主要以理論教學成果為考核標準,實際教學中教師逐漸地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學生考核主要以理論考核為主,使之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甚至于放棄實踐學習。此外,對于現有條件下能進行的實踐不夠重視,輕視實踐的“教”與“學”的目的不明局面。
(二)實習企業與培養目標及內容之間的矛盾原有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對口實習單位,依附于專業與行業龍頭單位的業務合作,或教師個人與行業內各類機構的合作關系,實習過程浮于表面,難以深化。加之企業動化程度增高,需要的人數減少,不能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由于企業實踐生產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學生沒有培訓的情況下,在企業實習容易發生意外傷害和影響生產過程,可能會給企業生產和管理帶來影響,導致企業對接納學生實習態度消極[2]。這使得生產實習目標和內容很難有效實現。
(三)學生為中心理念不突出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出發,確立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知識、素質教學體系以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傳統生產實習模式中,按照企業提供的生產工位統一安排學生實習,不關注學生和學生能力需求問題,導致學生實習動力不足,實習效果不佳。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學生工程意識和思維習慣有待系統培養。
(四)生產實習教學過程及考核評價問題實習時間過短,實習過程多以被動的聽講座形式和參觀形式為主,無法做到讓學生定崗實習,在每一個車間或者實習工位沒有深入學習,導致生產實習流于形式。企業或者生產線考慮到安全的問題,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缺乏動手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沒有身體力行的機會,很難發現與解決實際問題。實習現場,指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保障學生紀律和人身安全上,偏離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學生實習報告為流水帳式或知識堆積性的報告和筆記,實習教學大打折扣。科學地考核、評價學生的實習成績對于引導學生重視實踐教學,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發揮著極強的導向作用。生產實習考核主要以實習報告和實習筆記為主,忽視了實習過程考核,使教學主要方向導向理論教學,由成果導向演變成了導向成果,使考核失真。
二、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生產實習改革措施
(一)對接企業,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生產實習改革探索的經驗是“企業的選擇是實習改革的關鍵”,需要找到對口企業、對口專業進行實習。近年來,積極動員校友資源聯系適合生產實踐的企業,我們針對利益相關體進行了走訪調查,收集市場及學生的需求信息,圍繞生產實習教學目標和畢業要求的達成進行分析,建立針對性生產實習實訓基地,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在生產實習中圍繞成型工藝、模具設計與制造、成型設備等內容要求,多次前往對口企業洽談相關合作事宜,后續經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達成了為期近3個月左右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生產實習。
(二)學生能力情況及需求專業老師給學生介紹企業相關生產情況,然后專業老師分為若干組,對學生進行面試,掌握學生知識結構及能力情況,了解學生能力需求。根據面試情況,把學生分配到相應車間或工位。
(三)以能力需求為導向,實施生產實習以能力需求為導向,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將學生按能力需求分成若干組進行實習。實習期間每一個學生都安排了企業指導教師,負責對學生現場實踐進行指導,學校帶隊教師負責現場協調,對實習筆記進行隨檢,定期開會了解學生能力掌握情況。
(四)學生能力情況評價和持續改進實習結束后,實習指導教師對實習報告進行了批改、評價,要求全體實習學生采用PPT對實習內容、實習收獲進行匯報。通過同學們總結實習過程中的收獲,專業老師通過提問掌握學生在生產實習環節中的能力獲得。結合實習筆記、實習報告情況,綜合評價每個學生實習能力達成情況。同時,專業到企業調研走訪座談,企業反饋意見。和學生座談,了解實習組織、管理、企業條件、實習安排、實習內容與學校理論知識的結合情況,總結實習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主體對實習能力達成的建議。專業教師集體開會總結,對實習內容,能力達成情況綜合分析,通過學生實習情況的總結,總結實習過程中的不足,進行持續改進。
三、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生產實習改革成果
(一)綜合效果采取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進行校外生產實習,實習期間采用企業對新進員工的培養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經歷近3個月的實習,經企業考核學生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實習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89.70%,且實習單位在后續招聘中,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簽約;參與實習學生應聘成功率94%以上,世界五百強企業簽約率53.84%,平均薪資水平較高。
(二)突出學生中心,堅持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理念這種實習模式能夠為從學校到企業、理論到實踐、學生到員工轉變提供的非常難得的實踐鍛煉,得到學生一致認可,實習中學習到先進的模具設計、制造技術、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的理念,對于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受益匪淺。為期3個月左右的實習,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取得了顯著提高,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很多學生在面試過程中體現出了對本專業所學知識和具體解決問題的自信,使他們獲得了錄用的優先權,極大提高就業時的簽約率。生產實習模式中關注學生需求和學生能力的問題,關懷學生能力培養,實習過程中對學生能力進行規劃和安排,實現學校和企業共同育人。專業通過能力考核,反饋、總結,分析生產實習不足,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持續改進。不斷完善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模式,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
四、結語
生產實習作為專業實踐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實踐探索過程中,以專業認證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志義,姜文鳳,朱泓.樹立實踐教育理念,培養拔尖人才[J].教育新視野,2011:21.
[2]楊雷,張圣領,郭會時,焦林娟.“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化工生產實習的改革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7,44(6):197,201.
作者:趙雪妮 葛正浩 王少偉 何富珍 張偉剛 單位:陜西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