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學專業形態構成課程教學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以煙臺大學建筑學專業本科《形態構成》課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基礎,對如何突出形態構成課在建筑學專業中的教學特色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形態構成作為一門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旨在加強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該課程一般分為3部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空間構成。從傳統形態構成課程多年的教學內容來看,無論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機械設計,還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等,形態構成課程訓練的內容和方法幾乎都是通過抽象的點、線、面、體來逐步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訓練的步驟也是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思維模式過渡。這種形態構成教學模式從20世紀引入我國建筑教育開始到現在,曾經對我國設計類教學中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為專業特色或專業側重點不同,課程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
以建筑學專業為例。以前,建筑學專業的形態構成是與本系視覺傳達專業同堂上課,師資相同,講授的課件內容和方法也都是傳統沿襲下來的。但漸漸發現,傳統的形態構成課程訓練的內容和方法僅適應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學。因為該專業過多的是注重平面設計或二維空間的抽象設計。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感覺形態構成課程純粹的點、線、面學習很抽象,形態構成課的內容與建筑設計沒有直接的關聯。特別是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有點脫離實際。學生漸漸對形態構成課程失去了興趣和學習動力。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形態構成課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構成課的過程中覺察它與今后建筑設計課的緊密聯系,又如何突出構成教學的建筑學專業特色,成為我們探索建筑學專業形態構成課程改革的初衷。
2006年,經過醞釀,決定對形態構成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探索性的改革嘗試。一反往日單純抽象的點、線、面、體訓練,而是將它們的訓練結合在建筑平面、立面、形體的生成過程之中,即把點、線、面、體的訓練與建筑平、立面以及形體的設計直接聯系在一起。訓練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點、線、面、體,而是將建筑平面中的各個組成部分或建筑立面中的門、窗、細部構件連同構件的色彩、材質作為點、線、面、體的組成素材,成為建筑平面、立面的生成要素,按照構成的美學原則,進行一個平面或一段立面的構成訓練,讓學生在平、立面的構成過程中體驗或掌握點、線、面、體的構成原理。例如在點、線、面的訓練中,選取一段建筑立面(20cm×20cm,比例1∶50),讓同學在這段限定的立面上,運用點、線、面要素做立面設計,立面設計要符合構成的美學原則。圖1是學生的點、線、面作業,為了做到訓練由簡單逐步過渡到復雜,不僅忽略了建筑內部實際的建筑功能,而且也摒棄了色彩和材質在立面上的考慮和表達,只限定用黑白灰三色表現,目的是讓學生能全心關注形狀之間的構成法則。這個作業極大地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在把玩建筑立面設計的同時,也體會和掌握了點、線、面的作用和美學的基本原則,學會了如何利用點、線、面來組織平面和立面,達到了訓練的目的。點、線、面的練習,讓學生尋找一些建筑平面,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抽出平面組成中的點、線、面組成元素。改革后的色彩構成。該作業是在第一個點、線、面作業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點、線、面作業生成的立面付上色彩和材質,體現色彩構成及突出某個或某些形式美的構成法則,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在一個既成的建筑立面上進行色彩構成。這3個作業完成之后,同學感覺很新鮮、很興奮,體會到了構成在建筑平、立面設計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達到了構成課與建筑設計課有機銜接的目的。新晨
對于訓練的第4個環節——立體構成,它仍然是前面3個作業的延續,目的是訓練學生對體和空間的體驗,強調尺度概念的表達。結合學生自己的建筑設計作業,分組合作,把自己的作業修改成兼顧建筑形體和建筑基地整個環境都符合尺度、空間構成法則的作品。
從這次形態構成課教學改革實驗的結果來看,將形態構成課的學習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一個個作業環節的遞加,讓學生在一條有序的訓練主線中,結合建筑設計完成自己形態構成課的訓練學習是可行的。鑒于該項改革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會在今后的課程講授中,逐步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地完善教學體系,讓它既有利于知識的傳授,也能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