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改革的建筑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改革實施的途徑
(一)梳理綱目法專業應用實踐教學是系統工程,梳理綱目、抓綱帶目才能做到“先做正確的事情,再把事情做正確”,才會有正效應?!熬V”就是首先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給誰培養人。這要靠培養目標、專業能力指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四項“逐層構建”,因此學部首抓這個綱?!澳俊笔窃鯓优囵B那樣的人,靠教師、教學方法、教材、課程建設“多方構建”。采用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后修訂教學與實習實訓大綱,使“逐層構建”和“多方構建”先后有序。
(二)點亮特色法通過教育教學設計,實現“專業不新、特色新”。通過教學實踐積累,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新的課程體系以及職業適應性訓練課等方面重點突出“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建筑學專業突出BIM設計實訓;建筑工程管理與造價管理方向將突出廣聯達應用軟件、PKPM應用軟件實訓;畢業設計圍繞招投標管理、造價管理、項目管理三大方向;建筑工程方向的結構計算在手算的基礎上,強化PKPM應用軟件實訓;道橋方向調整緯地、橋梁博士等實訓軟件的使用,強化職業適應性訓練。畢業實習過程管理、畢業設計踐行真題真做等方面也要瞄準了應用性人才的專業能力指標。
(三)深抓機遇法創造機會,放大機會,開拓創新校企合作教育新局面是應用實踐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學校與北京華通設計顧問公司的合作最初是學生到對方企業實習,利用這個開端,放大到在企業做畢業設計,學生畢業企業留用。將實習合作放大成為深層次的土建類應用型人才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了穩定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學校在積極申購廣聯達軟件同時,與廣聯達軟件公司深度洽談,成功運作創辦了廣聯達示范學校和廣聯達應用軟件認證基地。利用哈工大建筑數字化中心教師來學校授課的機會,醞釀產、研、學三方創辦“BIM設計”聯合培訓的構想?!癇IM設計與施工”平臺模式是未來主流趨勢,但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構建信息量大、操作復雜,雖有無錯設計與施工、立體化全息化等諸多優勢,研究型院校土建類學生還是不愿涉獵,抓住目前的空窗期,同中國圖學學會確定BIM設計軟件應用Ⅰ級認證事宜,對學生就業產生深遠影響。
(四)教師先行法落實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建設,營造終身學習、定向提高的學術氛圍,重點培養優秀骨干力量,以點帶面,創造下廠一線實訓實踐條件,促進其向雙師型教師快速成長?!案墒缕鋵嵕褪歉扇恕?,只有具備優秀的工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方法適合東方學生的教師隊伍,專業應用實踐教學改革才有后勁和支持力。根據青年教師個人發展特點和興趣取向,明確教師的學術方向,每人負責一個領域的科技文化競賽項目,保證學生準時有序地參加各級各類專業競賽,踐行“復雜管理簡單化、常規管理模式化、全面管理規范化”三項基本原則,專人專項、有條不紊地帶動學生課余文化建設。
(五)興趣激活法通過教師定期定向指導、學生自發組建學習社團聯盟、高年級學生作為參賽主體、低年級學生作為參與補充等一系列措施,學生的第二課堂被有效激活,老帶新、強帶弱、強強聯手,使得學生競賽活動在應用實踐能力培養改革后取得顯著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價值認同得到最合理的途徑獲取,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得到空前加強。
二、突出應用型特色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處
(一)借助學生科技文化競賽全效激活“第二課堂”利用學生與教師的課余時間定向成立學習興趣小組或學術聯盟,采用樹根狀拓撲發散形式,多點開花,全面振動。通過獲獎榮譽對其他學生形成強有力沖擊感受,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競賽團體中來,第二課堂教與學的氛圍具有規模后,就會反饋于正常的課堂與實踐教學,“一”“二”相長,學風建設水到渠成。
(二)打造應用性職業認證平臺率先在東北地區同層次學校中開設《BIM設計軟件應用》課程,創建“土木建筑應用軟件實訓室”以滿足硬件需求取得了“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承辦院校資格,使建筑信息模型設計、設備與施工應用實踐軟件技能提前跨入最新前沿陣地。這是被業內稱為“第三次設計技術革命”的全新領域,率先占領會帶給學生就業實力的強力支持。大力推進廣聯達軟件應用,成為“廣聯達軟件應用示范院校”,取得“廣聯達應用軟件認證基地”資質,與強勢企業合作建設人才教育基地,逐步改良應用實踐環節的陳舊落后教學內容與方法,以求得與實習、就業市場接軌。
(三)變“實習基地”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深層強化校企合作共建關系把合作教育基地建設成為集“專業技能培養”、“新技術應用”、“生產實習”、“教育信息反饋互動”功能為一體的平臺。通過校企雙方共建專業,深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模式,規范基地管理,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加強基地校企雙方師資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指導水平,創新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校企產學研合作,實現互利雙贏。鼓勵校企深入合作,共同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管理,通過科研立項,開展基地科學研究、技術推廣。東方學院作為教學單位,可以為企業的新技術推廣提供人員支持和保證,保證企業的改革能夠進行。
作者:張劍鋒趙運鐸劉杰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