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廢渣庫防滲系統
1.1底部與邊坡防滲系統庫區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地層和第四系上更新統坡積地層,根據時代成因、巖性分析,該地層可分為素土層、卵石土層、濕陷性粉土混卵石層、卵石土層、混合土層。滲透系數約為10-4cm/s。庫區地下水為潛水,埋藏較深,埋深>80m。根據庫區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尾渣的特點,庫區底部防滲結構采用雙人工襯層,其結構由下到上依次為:基礎層、壓實黏土層、1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膜上保護層、滲濾液檢測層、2mm厚HDPE膜、膜上保護層、滲濾液集排水層、土工布。考慮到庫區所在地降水量較少,且邊坡不易集水,因此邊坡防滲采用復合防滲結構,同時為防止土工膜長期暴曬受損,保證防滲效果,邊坡防滲結構由下到上依次為:基礎層、壓實土壤層、HDPE膜、膜上保護層、壓實黏土層。其防滲結構見圖1。1)庫區基礎層。庫區底部基礎層應平整、無裂縫,表面無較大石塊、樹根、尖銳雜物等;場地平整后使底部形成自東北向西南坡向的≥2%的整體坡度,同時對基礎層進行壓實,壓實系數≥93%;清除庫區邊坡所有雜物,并使邊坡形成整體邊坡,部分低洼處采用原土回填夯實,壓實系數≥90%。2)庫底壓實黏土防滲層。基礎層之上采用壓實黏土層作為膜下保護層,同時起到防滲的作用,對黏土進行壓實,壓實系數為93%,壓實后的厚度不小于0.5m,且滲透系數≤10-7cm/s。3)土工膜。廢渣庫采用HDPE膜防滲,庫底采用雙層人工襯層,上層膜厚為2mm,下層膜厚為1mm;邊坡防滲采用復合防滲結構,即由一層2mm厚的HDPE膜和300mm厚的壓實黏土層構成。土工膜選用寬幅≥8m的HDPE膜,庫底選用光面土工膜,邊坡采用單糙面土工膜。4)膜上保護層。一般采用具備較高抗穿刺能力的土工布作膜上保護層,該廢渣庫采用600g/m2的長纖土工布作為HDPE膜的保護層。5)滲濾液導排層。滲濾液導排層包括上下2層,其中:上層為滲濾液的主要集水和排水層,亦稱之為滲濾液集排水層,由粒徑為30~60mm的碎石組成,厚300mm;下層導排層也稱滲濾液檢測層,主要用于檢測初級防滲層是否發生泄漏,由300mm厚的粗砂組成。6)土工織物層。防止滲濾液發生淤堵,在滲濾液集排水層上鋪設一層土工織物作過濾層,同時對土工膜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選用300g/m2的長纖土工布。7)邊坡膜上防滲保護層。為防止土工膜長期暴曬,邊坡土工膜保護層采用300mm厚的壓實黏土層,壓實系數≥90%,既有利于保護土工膜,又可以有效阻止廢水的下滲。
1.2封場覆蓋中的防滲系統伴生放射性廢渣填埋結束后,需對廢渣庫進行封場處置。封場覆蓋層由下到上依次為防滲層、導排水層、生物阻擋層、植被層。其中防滲層和導排層主要是為防止雨水入滲庫區而設置的。封場覆蓋防滲結構見圖2。1)防滲層。廢渣庫防滲層采用土工膜和壓實黏土組成的復合防滲層。其中,土工膜采用一布一膜的形式,防滲膜采用1mm厚的HDPE土工膜,滲透系數<1×10-12cm/s;在防滲膜上方鋪設一層土工布,土工布的單位面積質量為300g/m2;壓實黏土層厚度設計為300mm,滲透系數<1×10-7cm/s。2)導排水層。排水層采用200mm厚的粗砂層,滲透系數>1×10-2m/s。3)生物阻擋層。為防止動物打洞以及植物根系生長破壞防滲層,在導水層上方設置300mm厚的生物阻擋層,由碎石或卵石構成。4)植被層。植被層由植物覆蓋支持土層和營養植被層構成,總厚度達400mm,其中營養植被層厚度不小于150mm,以達到阻止風與水的侵蝕、減少地表水滲透到廢物層,保持廢渣庫頂部美觀及持續生態系統的作用。5)土工網護坡。由于西北地區氣候干燥多風,為防止覆蓋土層受到侵蝕,植被層表面鋪設土工網護坡。
2滲濾液收集、導排、檢測系統
為了減少庫區內雨水下滲對庫區地下水的污染風險,將填埋區內的滲濾液及時導出填埋場外,在填埋區的底部設置滲濾液導排、收集、檢測系統,該系統包括滲濾液導排層、導排盲溝、滲濾液提升井以及滲濾液檢測層等。
2.1滲濾液來源與產生量滲濾液來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徑流水以及尾渣含水。該廢渣庫庫區周邊設置了地表截排水系統,因此無地表徑流水;尾渣含水率在30%以下,由于當地氣候干燥,蒸發量較大,尾渣含水在短時間內蒸發殆盡,因此滲濾液的主要來源為自然降水。在廢渣庫填埋作業期間,頂部開放,自然降水會透過尾渣形成滲濾液。本工程參照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計算公式[1],同時考慮尾渣填埋的實際特點。式中:qV為滲濾液產生量,m3/d;I為多年平均降雨量,mm/d,該地區平均月最大降雨量為90.8mm,多年平均年最大日降雨量為60mm;C1為廢渣庫未填埋區浸出系數,取0.8;C2為填埋場已填埋區浸出系數,考慮尾渣較密實,填埋過程進行碾壓,取0.3;A1為廢渣庫操作區面積,m2,按照庫區面積的一般考慮,為11250m2;A2為廢渣庫封閉區面積,m2,按照庫區面積的一般考慮,為11250m2。通過計算,該伴生放射性廢渣庫滲濾液最大月平均產生量為36.2m3/d,多年平均最大日產生量為742.5m3/d,根據計算結果,選擇滲濾液潛水泵型號為40WQ15-30-2.2。
2.2滲濾液導排系統稀土廢渣不同于生活垃圾,本身不產生滲濾液,庫區底部滲濾液導排系統主要用于降雨情況下庫坑內雨水的導排,導排系統鋪設在庫底水平防滲隔離層之上。在填埋區底部以2%的坡度自東北向西南鋪設滲濾液導排系統(含2層),其中滲濾液集排水層材料選用當地粒徑為30~60mm的碎石,滲濾液中的碳酸鈣質量分數不大于10%,滲透系數>10-3m/s;在集排水層內布設主盲溝,由卵石鋪設而成,在主盲溝內鋪設300的HDPE穿孔管,滲濾液匯入主盲溝,經HDPE穿孔管進入滲濾液收集系統。滲濾液集排水層下為滲濾液檢測層,由300mm厚的粗砂組成,沿集排水層主盲溝布設檢測層主盲溝,內鋪設200的HDPE穿孔管,滲濾液導排盲溝結構及尺寸見圖3。
2.3滲濾液收集系統為了將庫坑內的集水排出庫區,減少填埋層內滲濾液的積聚,從而減少對防滲設施的水壓,在渣庫初期攔渣壩上游邊坡內側設置滲濾液提升井,提升井底部為鋼筋混凝土底座,主體結構為HDPE管,井內放置潛水泵,集排水層穿孔管內的滲濾液經非穿孔的HDPE管匯入滲濾液提升井,由潛水泵提升到地面進行處理。
2.4滲濾液檢測系統為了檢測滲濾液是否透過主防滲膜下滲,在滲濾液集排水層下的主防滲膜下設置滲濾液檢測層,同時在攔渣壩上游邊坡內側與滲濾液提升井并排布置滲濾液檢測井,內設潛水泵,一旦第一層防滲系統失效,下滲的液體通過檢測系統導排、收集,可以及時檢測到泄漏現象。
3地表水截流系統
在伴生放射性廢渣庫周圍設置截排水溝,截流坡面徑流。根據GB50520—2009,截排洪溝設計洪水重現期為20a。多年平均洪水洪峰流量可由下式[2]求得。式中:q′V為洪峰體積流量,m3/s;C為區域系數,取2.49;s為流域面積,取0.01km2;n為流域系數,取0.55。計算得q′V=0.1978m3/s。該廢渣庫坡面排水溝采用0.5m×0.6m(寬×深)的矩形排水溝。
4地下水監測系統
為及時追蹤庫區底部地下水質是否受到污染,在庫區下游應設置地下水監測井。根據地下水流向,在庫區外設置2處監測井,用于地下水的監測,監測項目包括地下水位、Th天然、U天然、226Ra、總α、總β等。根據當地環保部門的監測結果[3]:廢物庫周圍地下水中各監測項目均在建庫前本底范圍之內,說明當地周圍地下水未受到放射性污染。
5結語
1)通過該實例研究發現,尾渣庫的防滲系統、滲濾液收集系統、滲濾液檢測系統是地下水污染控制的關鍵,地表水截流系統是地下水污染控制的保障,地下水監測系統是地下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三者為有機整體,缺一不可。2)伴生放射性廢渣庫的地下水污染防控問題,關系到所在區域的輻射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已得到環保部的高度重視。鑒于該類廢渣與鈾礦冶廢渣在形狀、活度等方面的相似性,渣庫的設計需要借鑒核工業尾礦(渣)庫設計規范,同時還需要考慮當地的實際地層構造、地質情況,結合危險廢物處置場的設計規范,取長補短,做好工程設計工作。
作者:杜娟劉曉超孫娟張云濤連國璽單位:中核第四研究設計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