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有軌電車橋梁工程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有軌電車是一種低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介于輕軌和公交汽車之間,具有低噪聲、低振動、省能源、舒適方便、環保美觀等特點。電車軌道主要鋪設在城市道路路面上,與其它地面交通混合運行。國內已建或在建現代有軌電車的城市比較多,并有加速發展的趨勢。貴陽市正在建設的中天未來方舟有軌電車工程,系貴州省首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該項目的建設,特別是其橋梁工程建設將為貴州地區類似工程條件區域修建有軌電車積累經驗。
1工程概況
貴陽市某片區是貴州省唯一一個全國首批八個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之一,該片區位于貴陽市老城區東部,背山濱水,是南明河下游流域的起點。南明河該段河灣曲折,植被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比較優越。根據城市整體規劃,該片區將建成集生態居住、辦公、旅游、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高品位綜合區域,其配套設施包括沿南明河兩岸修建現代有軌電車項目。項目建成后,與南明河水上交通結合,將南明河畔打造成集軌道交通、水上交通與人行觀光為一體的旅游觀光通道。電車線路全長10.388km,于南明河兩岸沿濱河路靠河側人行道內設置,環向運行。全線設跨河橋2座,濱河半邊橋4.665km。
2濱河路半邊橋設計
山區城市的特點是布局緊湊,道路車行道和人行道的整體寬度一般比平原地區城市要窄。本段河道蜿蜒曲折,寬窄不一,兩岸設置有護岸擋墻和截污暗溝。原濱河路靠河側人行道寬度不統一,造成在既有人行道上鋪設軌道非常困難。一方面,部分段落人行道寬度較窄,鋪設電車軌道后,影響行人的有效空間,且電車荷載可能會危及原護岸擋墻的安全;另一方面,將電車鋪設在寬度變化較大的人行道內,美觀性較差;同時,由于電車與行人混行,出于安全考慮,人行道寬度也不能太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時采取了半邊橋的方式,在濱河路靠河側對道路人行道進行加寬,半邊橋寬度隨原人行道寬度變化,原人行道較寬地段,半邊橋相對較窄,反之亦然。半邊橋為由梁、板、柱組成的單層框架結構,單跨標準跨徑為16.5m,每三跨為一個標準結構單元聯,聯與聯之間設10cm簡易伸縮縫。標準結構單元根據全線統一的景觀設計要求增設景觀挑臺。半邊橋上部結構靠濱河路側簡支在既有擋墻上(施工時檢測既有擋墻承載力,對承載力不足地段擋墻予以加固),靠河側設柱及樁基礎支撐,基礎避開河邊截污暗溝。對于既有濱河路無擋墻地段、既有橋梁地段或擋墻基礎持力層不在基巖上的地段,靠濱河路側按設柱及樁基礎支撐處理。將框架結構引入橋梁結構中,解決了因濱河路蜿蜒崎嶇所帶來的橋梁布置困難的問題;同時因框架結構為自穩結構,避免了橋臺的使用,且不受聯長的限制;框架結構均為標準件,施工簡單、方便、快捷,節約成本。為了增加半邊橋的景觀效果,在靠河側設置石質掛板,對相對零亂的框架上部予以遮擋,建成后的半邊橋見圖。
3跨河橋設計
全線設跨河橋2座,即南明河電車1、2號橋。1號橋于項目起點處跨越南明河,兩端線路位于R=25m同向曲線上,橋梁采用曲線直做。橋梁孔跨布置為1×56m鋼桁梁+1×11.5m鋼筋混凝土簡支板,橋梁全長75.79m,主橋一端的簡支板用于跨越既有截污暗溝,另一端截污溝則從橋臺后面繞行。主橋56m,中、下承式“米”型腹桿整體節點鋼桁梁,采用雙層橋面,下層為電車與人群混行,橋面寬度20m,中層為人行,橋面寬12m。下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橋墩、重力式U臺,基礎為鉆孔樁基礎,正在建設中的1號橋見圖2。2號橋于項目終點處跨越南明河,兩端線路位于R=25m同向圓曲線上,采用曲線直做。橋梁孔跨布置為(21+36+21)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梁全長為88.3m。橋墩采用鋼筋混凝土實體薄壁墩,橋臺采用重力式U臺,基礎采用鉆孔樁基礎。連續剛構采用變截面單箱三室箱梁,梁高由端部1.3m按二次拋物線變至中支點處2.4m,箱頂寬15.0m,箱底寬10.0m,懸臂板長2.5m,直腹板。梁部采用支架現澆施工。由于2號橋兩端濱河路人行道寬度較窄,電車線路從半邊橋過渡到2號橋上時需從翼板上通過,設計時對兩端部5m范圍的翼板進行了加厚處理,建成后的2號橋見圖3。
4跨河橋與河岸濱河路人行天橋的結合
為解決起點處兩岸行人過街問題,在電車1號橋兩端修建人行天橋,業主要求人行天橋的型式應與電車橋協調統一,故將電車橋主橋設計為1孔56m“米”字型腹桿雙層鋼桁梁,以便與兩端人行天橋相接。跨兩端河岸濱河路人行天橋則各采用1孔45m下承式無豎桿三角形腹桿鋼桁梁,其橋面與電車橋中層橋面齊平,橋寬與電車橋中層寬度一致,形成人行通道,見圖4。主要與天橋之間設伸縮縫,使二者結構分離,見圖2。
5結語
本文結合山區城市濱河有軌電車橋梁工程設計實際,介紹了在山區濱河特有地形、地物條件下的有軌電車橋梁工程設計,包括針對濱河路人行道寬度變化地段的半邊橋設計,上下不等寬的雙層橋面鋼桁梁橋設計,跨河橋與兩端人行天橋的巧妙結合等。全線橋梁設置滿足電車運行、沿河景觀布置及人行的功能要求,與河道兩岸濱河路一道構成了沿南明河畔的區域性綜合交通體系,使該項目與南明河、濱河路等周邊景觀協調一致。
作者:劉志軍 龔亞軍 單位: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