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簡析某隧道塌方處治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隧道工程概況
某隧道處于背斜中段,為雙洞特長隧道。單洞長度為5.2km。隧道橫穿走向為北東向的背斜中段,洞軸線方向與越嶺山脊走向近于直交;隧道軸線穿越的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中、下統嘉陵江組、雷口坡組,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三疊系上統徐家河組,巖性以砂巖為主夾泥巖;侏羅系主要為砂、泥互層的紅色碎屑巖沉積。區內斷層僅有一個,圍巖節理裂隙較為發育,且具有較強的規律性,一般發育兩組節理,組成一組共軛“X”節理,區內巖溶及地表卸荷節理等多沿此兩組節理發育。
2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某隧道發生塌方的區域為隧道左線K35+732—K35+762段,本段巖性主要為鹽溶角礫巖、灰巖,巖體破碎,呈塊碎狀—碎裂結構,局部呈散體狀,節理裂隙發育,有滴狀—淋狀水,局部為泥質充填,圍巖穩定性差。經過專家組認真分析,該段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為:
a)本段圍巖受構造影響,巖體間結合性差,圍巖整體穩定性差;
b)圍巖受地下水的影響,易軟化,導致圍巖強度降低,間接降低了圍巖的整體穩定性;
c)支護過弱,本段采用了鋼格柵進行支護。由于施工單位沒有認識到圍巖本身的結合性較差,并且在地下水對圍巖的影響下,導致現有支撐力無法滿足圍巖的自穩要求,發生了大面積塌方。
3.1整體思路先加固塌方影響段,再處理塌方段落,塌方段落采用大管棚跟管鉆進+注漿進行預加固,小導管超前支護后再開挖的方法。注漿對開挖輪廓線外一定范圍的塌體起預加固作用,大管棚跟管(管內加鋼筋籠)對塌體提供強支撐,小導管超前支護防止管棚下方(至開挖輪廓線范圍)塌體掉塊[1]。
3.2某隧道左線塌方探測(TSP法)結果a
)查明該段的主要垮塌區域為K35+758—K35+732,其中K35+762.5—K35+732隧洞基本上被黃泥和碎石土所充填。b)垂直最大垮塌高度大概為29m,頂層大概形成有10m的空洞。
3.3具體施工方案
3.3.1塌方影響段加固對K35+732—K35+762段加固,采取以下方法進行:a)設臨時護拱采用18號工字鋼架,外輪廓與Ⅱ超(1)噴混凝土內輪廓一致,間距60cm,縱向用φ22鋼筋連接,環向間距50cm,內外交替設置。對工字鋼架與噴混凝土間的空隙噴射混凝土填實。鋼架底部用25號槽鋼縱向連成整體,置于堅實的基礎上。臨時護拱的工字鋼侵入原設計二襯外輪廓,會對以后二襯施工造成困難。施做二襯前,根據斷面測量和監控量測結果,決定是否將其拆除(如果不拆除,將對二次襯砌的鋼筋做加強)。
b)原有格柵鋼架增設鎖腳錨桿每榀格柵鋼架底部設鎖腳錨桿(φ22藥卷錨桿,L=3.5m)2根,鎖腳錨桿與格柵鋼架要焊接牢固,并與臨時護拱焊接。由于渣體堆積至K35+770處,因此K35+770—+780段可以按照前面所述一次全斷面加固完成,對K35+762—+770段,應結合后面塌體清除(重新開挖)由外至內,由上至下進行加固。上半斷面的護拱拱腳不設槽鋼,但要設鎖腳錨桿,并將拱腳置于塌體上,采用預制的混凝土塊或鋼板墊在拱腳下。
3.3.2塌方段K35+762—+732段施工
a)渣體表面噴混凝土25cm,封閉渣體并作為止漿墻。
b)大管棚施工管棚為兩環,每環縱向長度24m,搭接6m。第一環起止位置設于K35+767—+743,第二環起止位置K35+749—+725。
(a)施作工作平臺采用長4m,15cm×15cm的方木搭建工作平臺,方木間用抓釘連接牢固。
(b)鉆機選用2臺YG-80地質鉆機,鉆具組合結束就位。
(c)孔位測定鉆孔前按開挖輪廓線放大30cm,按孔間距定出孔位,并能滿足設計要求,由于第一環大管棚處于塌方影響帶中無法擴做工作室,第一環大管棚環向半徑為5.95m,施作48根,第一環大管棚環向半徑為6.85m,施作60根。
(d)施工導向墻安裝導管管棚外插角控制在15°內,K35+767—+768.5,K35+750.5—+749設置長度為1.5m、厚度為60cm的C20導向墻,導向墻只作一半(弧形部分)。下一半在打完管棚后施作(即先拱后墻),在導向墻里埋設的工字鋼架上焊設長1.5m、直徑150mm鋼管(壁厚5mm)作為導向管。
(e)鉆孔鋼管跟進鉆孔采用翼片式硬質合金鉆進工藝,由于容易發生塌孔、縮徑等現象,因此成孔后及時頂進鋼管,為便于頂進,第1根鋼管前端加工成錐形,為了增強管棚的整體結構性能,相鄰兩孔鋼管接頭錯開至少1m,同一斷面鋼管接頭數少于等于50%。施工順序由下向上、由兩邊向中間。
(f)管內注漿采用前進式注漿,鉆一孔注一孔,注漿壓力和注漿量是注漿施工中的兩個重要技術參數,二者至少有一個達到設計標準方可結束注漿。
(g)施作導拱下部墻先作一邊,再作另一邊,防止拱下沉。
(h)洞內開挖采用上、下半斷面開挖,首先將塌方段的上半斷面施作完畢,開挖進尺最長0.5m,上半斷面采用留核心土的梯形斷面,核心土面距開挖輪廓線高度約1.5m左右,以便于架立工字鋼拱架作業,開挖下部要左右兩側交錯施工,待一側的鋼架和初期支護施作完畢后,再開挖另一側。
3.3.3管棚設計參數
a)鋼管規格熱軋無縫鋼花管,外徑108mm,壁厚8mm,每節鋼管長度6m,兩端均加工成外絲扣,以便連接接頭鋼管。
b)鋼花管內設置鋼筋籠在大管棚內加入鋼筋籠并注漿后,使管棚支護具有剛度大、結構強度高、所形成的承載拱承載能力強的優點,鋼筋籠由4根主筋和固定環組成,主筋直徑16mm,固定環采用φ6.5鋼筋與主筋焊接,按20cm間距設置。
c)連接鋼管采用熱軋無縫鋼花管,外徑114mm,壁厚9mm,長30cm,內有絲扣。
d)設置范圍環向間距30cm,拱部150°范圍施作。
e)傾角外插角15°以內。
f)注漿材料純水泥漿。
g)注漿壓力2.5~3.0MPa。注漿結束后用M7.5水泥砂漿填充鋼管,以增強管棚強度。
3.4開挖及支護參數
a)幾何尺寸初支厚度25cm,預留變形量30cm,二次襯砌80cm。
b)支護參數采用φ27自進式錨長4m,間距70cm×90cm(縱×環);噴射C20混凝土25cm,隧道底部也施作;18號工字鋼架間距為35cm,隧底也設置工字鋼架,縱向用φ22鋼筋連接,環向50cm一道,內外交替設置,在每榀拱架施做8根鎖腳錨桿(上下臺階各4根),鎖腳錨桿為長4m的φ27自進式錨桿;φ6.5鋼筋網15cm×15cm;二次襯砌采用C25防水鋼筋混凝土,環向主筋為φ25,5根/m,縱向主筋φ18,箍筋為φ10按25cm(沿外側環筋)等間距布置。由于管棚為24m,管棚末端至開挖輪廓線高度達6.4m,渣體中有大量孤石,為避免石塊掉落引發安全事故,在開挖時設φ42注漿小導管超前支護,長度為5m,環向間距30cm,拱部150°范圍布設,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1.5m,其布置與大管棚交錯排列;開挖后在拱部預留注漿孔進行開挖后注漿。
4施工中注意的問題
a)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帶班班長不能離開處理現場,隨時注意有無噴混凝土面破落、開裂等,有異常情況立即組織撤人。b)加強監控量測頻率,同時把量測的數據及時整理和分析得到信息反饋到施工中,進一步優化施工方案,以確保監控量測作用的有效發揮。
c)做好地質預報綜合分析,加強處理塌方施工中的技術指導,做好預防工作。•74•d)在大管棚注漿過程中試驗人員隨時抽檢是否按要求,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控制。
e)開挖過程中采取“先排水、短開挖、弱爆破、強支護、早襯砌、勤量測”的施工方法,合理組織施工。
5結論
施工單位按照該方案進行了施工,最后順利地通過了該塌方段,而且處理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該高速公路已經順利通車。
作者:高輝單位: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