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筏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應用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對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進行深入地探討,以便為相關的研究工作開展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
關鍵詞:
筏板基礎;施工技術;服務功能;經濟效益;戰略目標;大體積混凝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行業的產業規模正在不斷地擴大,為社會各行業長期穩定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了使不同類型的建筑物在實際的使用中能夠達到防水、抗震、抗壓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需要采取可靠的施工技術,及時地處理好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作為影響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筏板基礎施工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系著工程后期投入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案例分析
南方地區某高層建筑實際的地下室底板面積12230m2,地上22層,地下2層,工程的基礎采用的是筏板基礎。承臺厚度為2500mm~3900mm,底板混凝土厚度為8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同時,工程的地下室設置了四條后澆帶分為五區,并在每塊區域中間設置了寬度約為2m的膨脹加強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底板每個流水施工段的面積約為2500m2,砼量約為2500m3,于四月份進行底板砼施工,氣溫在20~30℃,底板砼施工分區采取一次性連續澆筑。由于該高層建筑的樓層高,客觀地加大了筏板基礎施工難度,并對其中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這種施工技術的該高層建筑建設過程中達到設計方案的具體要求,底板混凝土工程開展時間應盡量選擇在春冬季。這樣的舉措主要是為了避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出現內部溫度過高的現象,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的內外溫度差,減少了溫度應力的影響。但是,該高層建筑春季施工的過程中也存在的一定的問題,比如混凝土一次性澆筑的效果一般、施工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等。將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應用于筏板基礎施工中,可以增強工程的施工質量,增強建筑物結構的穩定性,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在實際的應用中過程中,需要完成混凝土的輸送、澆筑、振搗等工作。為了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在筏板基礎施工中能夠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施工企業需要做好各項工作,結合工程的實際概況合理地使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采用泵送的方式輸送混凝土,結合減水劑的特性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2)隨時檢測施工現場混凝土的塌落度范圍:最大不超過160mm,最小為120mm;(3)采用斜面分層的方法開展混凝土的連續澆筑作業,合理地控制混凝土的初凝時間,保證混凝土的質量可靠性;(4)采用插入式振動棒完成混凝土的振搗作業,增強混凝土的密實性。完成這些方面的基本工作,可以提高筏板基礎施工質量。
2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探討
大體積混凝土在筏板基礎施工應用中對于技術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技術人員嚴格控制混凝土溫度,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能夠達到工程的實際要求。大體積砼澆注后硬化期間,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熱,砼內部溫度不斷上升,內部的熱量不如表面的熱量散失得快,造成內外溫差過大,因此砼內部產生壓應力,而表面引起拉應力。后期砼降溫過程中,又在砼內部拉應力。如果環境溫度降低,養護不合理,也會在表面引起拉應力,當這些拉應力超過砼的允許拉應力時,就會出現結構裂縫。水泥水化熱所引起的砼溫升值與環境溫度的差值小于25℃時,其所產生的溫度應力將會小于砼本身的抗拉強度,不會造成砼的開裂。當差值大于25℃時,其所產生的溫度應力有可能大于砼本身的抗拉強度,造成砼的開裂,給砼結構強度、整體性、抗震性及耐久性造成嚴重隱患。
2.1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1)優化砼配合比。利用砼的后期強度,采用60d齡期的砼強度代替28d齡期的砼強度作為設計強度,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每減少10㎏水泥,可降低砼溫度1.3℃。采用高質量低水化熱的P.O42.5水泥,在滿足強度抗滲P8的前提下,按規范要求盡量減少水泥用量。采用雙摻技術:適當增加粉煤灰或礦渣的摻量,取代部分水泥,可減少水泥用量;摻高效復合型減水劑,除了有減水、緩凝等作用(將初凝時間控制在7~8小時,以免產生施工冷縫,還有控制和減小水灰比、提高砼的和易性,可減少水泥用量20㎏左右。在滿足泵送工藝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砼坍落度,將坍落度控制在120~160㎜之間,可控制因水灰比大而增加砼內部水化熱。(2)混凝土攪拌。降低各種原材料的入機溫度。據有關資料表明,砂、石、水泥和水入模溫度每升高1℃會使砼溫度分別升高0.258℃、0.342℃、0.313℃、0.08℃。石子比熱較小,但占的比例較大,水的質量雖占8%左右,但比熱較大,兩者都是影響砼內部溫升的主要因素,所以材料應避免太陽暴曬,使得砼出機溫度降低。混凝土原材料要求商品砼分包商采用降溫措施,具體做法是對砼粗細骨料進行澆水措施,較大承臺的砼施工避免氣溫較高的時段。(3)混凝土輸送。加強車輛調度平衡,盡量減少運輸時間和等待時間。在氣溫較高時施工,可在泵管上采取覆蓋蓋袋或麻袋隔熱措施,并經常澆冷水降溫。在對混凝土運輸工具的選擇過程中,為了使混凝土使用中的溫度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降至到入模溫度,應該對實際的運輸工具按照一定的方式設置遮陽設施。
2.2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砼澆完表面處理完畢后,先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保持砼表面水分。在砼終凝后在其上覆蓋兩層麻袋或草袋,澆水濕潤后,再覆蓋一層塑料薄膜。若測得表面溫度較低,致使混凝土內外溫差超過25℃,即刻在表面灑熱水升溫。
2.3砼澆筑施工技術(1)砼在澆注前合理安排工序,布置兩臺固定輸送泵,布置在距澆筑點較近且距基坑邊緣較遠的場所。按澆注線路由遠及近布管分層澆注,深基坑的承臺每層澆筑高度控制在500mm左右。(2)采用“分段定點,一個坡度,分層澆注,循序漸進,一次到頂”的斜面澆注方法,底板部分兩次到頂,核芯筒每層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順長方向,由遠而近,向后退澆。保證砼不出現冷縫的情況下,適當放慢澆注速度,利用澆筑面散熱,與下層砼時間隔不超過5小時。(3)振搗安排:在每個澆注帶的前后布置兩道振動器,為防止砼集中堆積,在出料口布置第一道振動捧,先振出料口處,使砼形成自然流淌坡度;在坡腳處布置第二道振動捧,以確保下部砼密實。砼振搗時間15~30S為宜,以砂漿上浮,石子下沉不再出氣泡為止,插捧間距400~500mm,振搗上一層時,振動捧應插入下一層50~100mm。可采用二次振搗法。(4)泌水處理表面抹光處理。利用自然流淌形成的坡度將泌水趕到低處,大面積內的水利用集水坑或人為的“水潭”,采用專人排出。在四周模的底部開設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從孔內流到墻外排水溝。澆注砼的收光處理是減少表面收縮縫、控制底面標高和平整度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砼澆注到設計標高時,專門安排泥工用括尺刮平多余浮漿,趕走游離水分,初凝前滾壓2~3遍,再用木抹刀打平,砼地面抹光機抹平。
2.4采用保溫法養護的方法為了保證大體積砼有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硬性條件,同時減小砼表面的熱度擴散,減少砼表面的溫度梯度,防止產生表面裂縫,而且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砼強度的潛力和材料松弛特性,使溫差對砼產生的拉應力小于砼抗拉強度,防止有害的裂縫產生。因此,應在砼澆完12小時后澆水養護,在溫度達到峰值開始以覆蓋或蓄水養護。保溫材料采用雙層麻袋和一層塑料薄膜。
3結束語
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有效使用,可以為各種建筑安全性能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有利于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這種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工程的實際概況,最大限度了發揮出這項施工技術的優勢,完善建筑物的服務功能,加快現代化建筑企業的建設步伐。文中通過對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闡述,客觀地說明了擴大這種技術應用范圍的必要性。
作者:蘇國發 單位: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