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利工程智能監控系統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功能結構
該體系由數據采集分析系統、業務管理信息系統、見證取送樣人員管理信息系統、智能網絡監控系統等4個系統組合而成。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和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安裝并運行于各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并通過檢測機構見證取送樣人員身份認證系統、Internet網絡數據交換平臺等配套軟件來實現見證取樣人員指紋身份認證、檢測數據自動上傳等功能[2];見證取送樣人員管理信息系統和智能網絡監控系統安裝于省監督站的服務器上,并在相關部門設置終端,通過人員授權,賦予相關部門相應監管職能。根據該項目的需求分析和設計原則,遼寧省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智能網絡監控系統的具體功能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
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主要包括3個階段:第1階段,在見證取樣過程中,通過指紋或IC卡等手段對取送樣人員身份進行驗證;第2階段,在檢測業務流程中,實現從收樣登記到報告上傳的各個環節,完成收樣、委托、檢測、審核、報告等操作,最終將實時采集數據和檢測報告上傳到省監督中心站;第3階段,在省監督中心站,監管人員針對上傳的各項信息及檢測報告進行匯總、統計和監管。整體業務流程如圖2所示。
主要功能
1信息采集系統
該系統是整個體系運行的基礎,實現了對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活動各階段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傳輸和處理,實時傳輸到本地服務器和省中心服務器,實現對檢測機構試驗過程的有效監督。此次設計主要實現針對各實驗室力學檢測設備的智能監控,見圖3。圖3信息的采集與傳輸過程(1)儀器設備改造。對原有力學試驗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加裝控制器,實現試驗機的自動控制和數據采集。(2)傳感系統改造。根據設備改造實際情況,選擇符合條件、準確、可靠的傳感器,實現力學試驗數據的自動獲取與傳輸[3]。(3)采集軟件開發。根據各臺改造后的檢測設備分別制定數據傳輸協議,開發監控軟件,實現試驗機的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
2計算機網絡系統
該系統是整個體系運行的依托,是各部門之間信息傳輸的橋梁,為省監督中心與各檢測機構之間的數據傳輸、資源共享和有效監督提供基礎保障[4],包括局域網和廣域網的構建。(1)內部局域網。在各檢測機構以常規方式構建內部局域網,各檢測設備監控計算機接入該網絡,協同本地服務器構成信息傳輸與存儲環境,承擔該實驗室內部試驗檢測任務。(2)廣域網。廣域網有3種方案可供選擇:以水利信息骨干網為依托與租用網絡供應商專線相結合;重新租用主流網絡供應商公網專線;自行鋪設網絡光纜。通過方案對比后,認為第一種方案具有避免重復建設、安全保密性好、穩定性好、建設費用低、維護工作量少等優點,因此系統選擇以水利信息骨干網為依托與租用網絡供應商專線相結合的方案。省監督中心利用現有水利信息骨干網,10個檢測機構租用公網專線并納入省水利廳水利骨干網,構成質量監控系統廣域網絡,承擔省監督中心與各檢測機構網絡通信的任務。
3智能網絡監控系統
該系統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在采集系統基礎上,依托計算機網絡,實現省監督中心對各檢測機構試驗流程的有效監管。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與C/S(客戶端/服務器)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將分別運行于檢測機構和省監督中心的業務管理系統與網絡監控系統分離,保證系統的專業性、易操作性和擴展性。(1)實驗室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檢測機構內部各項業務的信息化支持,完成從樣品檢測到報告生成各個環節的網絡化辦公,規范試驗業務流程。用高效、準確、可靠的信息化處理取代復雜、繁瑣的人工作業,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該系統采用C/S開發模式,應用于各監測機構。(2)智能網絡監控系統中心平臺。對各檢測機構的試驗數據和檢測報告進行全面的監督與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統一、具有宏觀調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數據交換平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及時得到在建工程項目的質量檢測數據和報告,從而避免檢測機構修改數據,不按規范、規程進行試驗,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等現象。同時匯總全省各檢測機構從業人員、儀器設備、檢測能力等方面的真實信息,實現對各類檢測信息的全面信息化管理[5]。(3)綜合數據庫系統。結合系統建設需求,實現對試驗數據、人員、設備、資質、規程、標準、圖像和成果報告的統一管理與維護,對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分類存儲。構建穩定、可靠、安全的綜合數據庫,為智能網絡監控系統提供數據支撐[6]。針對量測、混凝土、巖土、金屬結構和機械電氣5個類別進行規程標準模型庫的建立。經過初步統計,系統開發涉及40余個委托單、300余項原始記錄單、300余項試驗規程、400余個評定標準的數字化轉換,以及1000余組計算模型的數據庫建模。
主要技術特點
(1)首次實現直觀的空間展示功能。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和三維仿真技術,實現全省工程項目及檢測機構的數字化管理,直觀反映工程項目所在地理位置及工程規模;首次融入三維仿真技術實現試驗過程的可視化操作和動態模擬,降低試驗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數據可靠性和真實性。(2)可靠的系統架構。采用C/S與B/S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將業務管理系統與智能網絡監控系統分離,既保證了系統運行可靠性與穩定性,又實現了易操作性與專業性的統一。系統實現了多角色多用戶下的信息共享與業務流轉,用戶端只需配置WEB瀏覽器即可,便于各相關部門的應用和系統的推廣。(3)強大的數據存儲功能和數據備份技術。建立包含工程項目、檢測機構、人員等大量信息的綜合數據庫,同時實現各數據信息的分類和快速檢索;建立規章標準模型庫,將程序化的規章制度融入系統。運行、存儲的關鍵是數據,數據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建立相應的數據安全備份策略,建立備份硬件、備份軟件、日常備份制度和災難恢復措施,確保數據安全。(4)獨立的規程標準模型庫。由于標準更新較快,信息系統很難跟上標準更新的速度,為此該系統建立了獨立的規范標準模型庫,標準更新后,可更新該模型庫,從而達到所有系統的統一更新。(5)安全、驗證技術。采取信息加密、防病毒、防火墻、防黑客、安全認證、網絡安全審計、網絡監測等各項安全技術,建立嚴格的分層次用戶權限管理模式,包括對應用系統功能授權及對數據庫訪問權限的嚴密控制。(6)構建了更加完善的質量監管體系。提出了適合水利工程特點的質量檢測智能網絡監控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了一套智能化的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集成各子系統,把見證取送樣人員、檢測機構、監管部門三個獨立的群體有機地融合起來。通過共享的信息資源,使三方人員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從而減少管理漏洞,有效杜絕虛假數據和報告、檢測業務不規范等現象的出現。
結語
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智能網絡監控體系的建設順應了現代水利對工程質量檢測監督管理的要求,實現了水利工程質量監管工作的網絡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大幅提高了工程項目各責任主體和相關機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了水利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辦公信息化程度;相關部門在各環節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完成資源共享,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達到行政主管部門辦公的透明化和公開化,為建立全省水利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文作者:馬濤單位:遼寧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