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園林建筑在公園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筑無論多少,也無論其性質如何,都力求與山石、花木、水體融于一體,形成豐富和諧的畫面。而在古典園林里,建筑的色彩、式樣、大小都會對園林的風格產生影響。北方園林色彩濃麗,厚實穩(wěn)重;南方園林小巧精致,靈活多變。蘭州地處西北,園林主要以色彩濃麗的北方園林風格為主,當中穿插若干置石景觀,仿照蘇州園林設置。
1.1中軸仿漢建筑群金城公園在改造之后從入口開始,經李息將軍廣場、金城樓,最終到達西秦宮,都是以仿漢建筑為主體。在形式上也嚴格遵守了漢朝建筑的完全中軸對稱,3座建筑分為低中高三級,每層之間有大廣場相連,供游人活動休息,圖1為金城樓。建筑色彩上以紅、黑、白為主調,體現出樸素與華美。建筑形式為重檐廡殿式,展現端莊大氣的風格。中軸線上三級高差不同的仿漢建筑與建筑前的廣場完美結合,并配置十二生肖石雕小品,每個小品旁均設置兩個石凳,與石雕渾然一體。整個建筑廣場既體現了莊重大氣的漢代建筑氣勢,又將中華文化以一種活躍的方式融于十二生肖石雕之中,夏日綠樹成蔭為建筑的氣勢添了一分柔美,冬日繽紛落雪為建筑的氣勢增加了一分莊嚴。建筑同廣場形成的三級空間都為游人提空了生活娛樂,體育鍛煉的好去處,同時形成了獨特的景觀視線,圖2為龍屬相石雕。
1.2西片明清建筑群以人工湖為主的西片景觀區(qū),建筑風格上以明清建筑為主,亭廊比重較大,色彩濃重,通過與自然要素的直接關系而組織于園景之中,具有實用和觀賞兼顧的雙重功能。建筑本身的濃麗色彩和靈活的造型為園景也增添了情趣,使游人仿佛置身于青綠山水的畫面當中。從宋朝到明清,涌現了大量關于建筑方面的書籍。宋朝李誡的《營造法式》,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計成的《園冶》都是有關方面的著作[1]。《園冶》共十章,其中關于園林建筑的論述就有六章,分為“立基”、“屋宇”、“裝折”、“門窗”、“墻垣”、“鋪地”。亭、廊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建筑,《園冶》中就有“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花間隱榭,水際安亭”等論述[2]。《園冶》中說:“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3]可見亭子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運用非常廣泛。亭子的造型靈活多樣,選址要注重因地制宜,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可臨水而建,可近岸水中建亭,可路邊建亭,還可筑臺、山石而建。金城公園中大量運用亭子,其形式多為路亭和廊亭。路亭筑臺而建,與道路分隔,為游人提空完整的休憩空間。廊亭臨水而建,彎曲通透,與水景產生“動”、“靜”對比,豐富了園林景物的層次和變換效果。并運用對景與借景的手法,使亭子不光成為觀景的場所,也是造型精美的觀賞物。亭子造型為多邊形亭(四角亭、六角亭),屋頂均為單檐攢尖頂,層層挑出的斗拱把檐角挑出的深遠,使得整體渾厚中見秀麗,穩(wěn)重中見輕巧。雷公柱上端伸出屋面做頂飾,下端露出雕成旋紋。屋角起翹較低而緩,用料粗壯,色彩艷麗。朱紅色的檐柱增添了冬日里活躍的氣氛,使亭子成為冬日里亮麗的風景。亭子體現了有限空間的無限性,為游人提空了聊天、彈唱等豐富空間形式。中國古典園林中對于廊的營建有“躡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斷續(xù)蜿蜒”的說法[4]。在中國園林的平面圖中,亭、榭、軒、館等建筑物可以看做“點”,而廊、墻這類建筑物可以看做“線”[5]。通過這些“線”的聯(lián)絡,把個個分散的“點”聯(lián)系起來。金城公園中的彩畫長廊均采用雙面空廊的形式,廊兩邊均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式,游人可觀不同景色。園中以直廊和曲廊為主,或與亭子結合,或獨立存在,有長有短,有直有曲,隨形而彎,造型別致,高低錯落。游人行于其中,可以產生步移景異的效果,同時產生一種尋求與期待的情緒。坐落在湖邊的大型組合建筑群中,采用爬山廊與茶樓的二層相連,游人可以直達茶樓二層品茶觀景。此外,柱廊還具有框景的作用,爬山廊的廊柱如同畫框一樣將湖對面的建筑框起來,使游人仿佛置身于連續(xù)流轉的畫卷之中。廊使空間豐富多變,成為園林里空間聯(lián)系與劃分的一種重要手段。圖3為潁川亭。除了豐富的亭、廊外,園內還點綴了軒,內設石桌石凳,供游人下棋休憩。人工湖邊設置了大型的茶樓,從樓中可以觀賞整個湖面的景色。夏日時湖內的大型人工噴泉同湖邊造型優(yōu)美的榭交相呼應,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2詩畫在金城公園中的運用
詩情,不光表現為將前人詩畫中的某些場景以具體的物鏡復現出來,還可以通過刻石、牌匾、楹聯(lián)等手段對園景做出直接點題。中國古典園林與詩畫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發(fā)展成以畫入園,因畫成景的傳統(tǒng)。某些園林直接以某個畫家的筆意或某種流派的畫風引為造園的藍本,取詩的意境作為治園的依據,達到意境的升華。金城公園李息將軍廣場上,除了高大的李息將軍雕像外,還有一組展現漢朝西域邊疆文化的浮雕和大型的漢代宮殿建筑群。李息將軍廣場的設立,一方面為了紀念這位出身甘肅省慶城縣,征討匈奴,鎮(zhèn)守邊邑的西漢將軍。另一方面起到界定邊界作用的浮雕還展現了漢代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碩果,加強了空間的歷史文化特色,進一步提升了文化主題。圖5所展示的是和親場面。掛于“金城樓”牌匾下的對聯(lián)“前二百年置縣控河為險絲路名城雄磐西部,后三千載流風創(chuàng)業(yè)圖強工商重鎮(zhèn)輝映中華”,與金城樓左側的“絲路要津”長廊共同反映了蘭州作為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突出了鎮(zhèn)守西域邊關的重要作用。整個公園的漢代歷史文化定位通過入口處的李息將軍廣場迅速確定。園中的亭、廊、軒都設有名字,并配有書法家提于檐柱上的對聯(lián)。建于人工湖旁的長廊取名“聽魚”,如圖7所示,體現了夏日行走于湖旁木棧道上游人的“魚趣”之樂。為展現李息將軍的忠義與功績,園內設置了“忠義軒”,如圖6所示,并配有歌頌其功績的對聯(lián)。同時還有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的“長樂”廊,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論》:“聞征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的“樂善”亭。這些匾額對聯(lián)均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凸顯了人文歷史的主題。園中的彩畫長廊上有《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中故事情節(jié)的繪畫,行走于園中,無時無刻都能體會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
3結語
金城公園作為蘭州十大公園之一,它的發(fā)展不光影響到了城市總體規(guī)劃,同時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金城公園在改建之后,將其旁邊原本獨立的石頭坪景區(qū)納入規(guī)劃范圍,形成南山景觀片區(qū)。目前雖然南山景觀片區(qū)還未開放,但是作為金城公園的“綠肺”,應不破壞其原有生態(tài)結構,對原石頭坪景區(qū)山上私人開辦的農家樂做到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以突出自然特征為主,實施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期發(fā)展原則。
作者:童勻曦 單位:海南大學 園林園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