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建筑中的交互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人文建筑作為承載人類居住使用的場所,同時也是人類生存意義和精神追求的表達,它所代表的社會意義會根據其所處位置、建筑風格、外在體現而有所不同。同時,建筑也應該能反應當前所處環境和身處其中的人類的情緒。本文主要論述了目前常見的幾類在人文建筑中引入交互概念的案例并進行分析,從最基本的借助媒介,到結合當地環境,到理論中的交互建筑模型,最終得出結論:建筑師做交互藝術更關注空間、物質與人、自然的互動,而不是一般性交互設計在軟件、媒體等小尺度層面與人交互。
【關鍵詞】建筑;交互設計;互動
一、人文建筑與媒介的互動
建筑物立面的燈光最初用于夜晚照明,其目的主要是指示與誘目效果。而如今城市環境下,用于指示作用的照明效果正在逐步減弱,更多城市中的建筑立面照明考慮的是怎樣才能達到聚集人群的作用。這與交互的設計理念是相同的,因而在引入交互設計時,首先想到的必然就是如何運用燈光等媒介來對其進行設計。日本著名建筑大師伊東豐雄在1986年設計建造的風之塔(Towerofwinds)正是受這樣一個理念影響而誕生。其外層是穿孔鋁板,內部支撐是鋼鐵,將大型地下購物中心的通風塔隱藏在后,這也就是一個類似于煙囪的設計,晚上的時候會由兩臺計算機把聲音和風轉換成燈光。亞格力材質的鏡子鋪在塔上,與鋁板之間放置了千百個迷你的燈泡和12個霓虹圈,而其底部安置了30個泛光燈。光隨著周邊不同程度聲音和風的變化而變化,運用LED燈效果,達到室內與室外同時表達的效果來吸引人群。人文建筑的外壁成為了最常見的互動平臺,然而這是否就是建筑與交互的最終產物?對此我抱有疑問。畢竟與人的交互是微小的體量,而人文建筑卻并非以個人為單位,思想形態的一致不代表所設計的最終結果也會一致。現代建筑借助計算機與精妙的傳感裝置,將交互設計與建筑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融合,這些交互設計作為聚集人群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可是只是為了吸引而吸引,反而成為了這些裝置設計最根本的缺陷。真正的建筑師探索的未來,是人類原始的居住環境,而不是嵌入科技,單純佇立成一個產品,閃閃發光。建筑師在空間中更需要注重表現的是人這個個體和人文建筑之間的互動,人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人文建筑與環境間的互動。
二、人文建筑與環境的互動
正如俄羅斯建筑家鮑里斯•伯納斯科尼(2012)所說:建筑應該是互動的,它應該能夠對周圍的環境和居民的情緒做出反應,這種建筑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想法必須融入到建筑師的設計中去。一些建筑家著眼于表達建筑與當前環境的呼應,利用現場元素來為建筑本身增添色彩,從最簡單的鏡子外立面,到搭建呼應風吹過產生漣漪效果的鋁板,再到結合潮漲潮落而設計建造的海風琴,這些公共空間沒有過多依賴科技技術的發展,而是著重表現建筑本身與當前環境的融合,從中汲取元素來進行加工創造。簡單的鏡子里面,將建筑外觀與周圍景致融為一致,達到自然和諧的感覺效果。從外部看,停車場的一邊隨著風刮過25萬塊鋁板而產生漣漪的效果,從內部看,光影的圖案投射在墻和地板上,隨著光線的轉移也形成了動態的變化。這樣的立面也為內部帶來了自然通風和遮擋。這些優秀的可交互設計作品成功地結合了當前環境,讓人驚嘆之余完全感覺不到如先前純粹依賴科技展示的突兀感。交互設計這一新興學科的出現也不過30年,而以豐富的工具、表現形式越來越受到建筑家的青睞。那么未來我們對建筑學科與交互學科的著眼點又應該在哪兒呢?
三、人文建筑與交互的未來
事實上,當前許多建筑學家已經將人文建筑的可交互性嘗試與環保以及自然和諧等相關聯。在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綠色建筑”這一議題上,意大利,法國以及奧地利國家館分別選取空氣凈化、減少碳排放、氧氣供給等環保主題進行國家館建造,這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這是有機建筑作為建筑交互的一種出路,是一種非常棒的交互模式,能源、水和二氧化碳的流動可根據天氣情況和游客的運動而受到控制,如果我們能順利地在每一個建筑上實現自循環,那么對于資源有效控制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此外,站在學院研究一派,以麻省理工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下屬的MITMediaLab為代表,各大建筑院校近幾年也表現出對建筑與交互的綜合議題的研究興趣。從最底層的智能材料開發,到運用AR與交互設計完成的city-stimulation等著重城市尺寸規劃的研究,從建筑如何被動的去適應環境,再到主動改變以融入環境,這些議題無不展現出交互設計在建筑學中的巨大潛力。當然,從實驗demo跨越到實際應用還有相當大的難度,無論是建筑材料,還是結構耐久性等等,建筑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比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建筑學院的研究項目,以記憶金屬來構架整個建筑,可以通過變形來對氣候環境做出響應,甚至能對地震運動進行一定程度的緩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可變結構的耐久性卻被質疑,因此無法進行實際測試。這或許折射出了當前交互設計在建筑學應用中的瓶頸,即局部的、細微的可交互行為對整體建筑格局的革新不大,而大尺度、根本性的交互設計卻因為與建筑本身的屬性相悖而難以憑當前技術來實現。2015年米蘭世博會,意大利館以特殊水泥作為建筑外立面材料,可以在陽光下捕捉空氣污染物并將其轉化為鹽分。MITMediaLab研制的智能材料Exoskin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并且可以在接通電源后根據所編程式進行變形。西班牙加泰諾尼亞建筑學院研發的運用記憶金屬作為建筑結構的項目,可以根據環境來自行調節建筑結構。
四、總結
建筑師做交互藝術更關注空間、物質與人、自然的互動,而不是象一般性交互設計那樣在軟件、媒體等小尺度層面與人交互。但是,建筑因為其大尺度、非臨時性和物質性特點,在物質與結構上很難實現大尺度的互動,所以目前也是實驗性或者小尺度的居多。這也許在將來一段時間不會有太大的突破,不過人文建筑與交互設計所碰撞出的火花,仍然讓我們期待它究竟能為人類居住的環境帶來如何的改變。
參考文獻
曾鵬、曾堅、蔡良娃2006《信息時代建筑的探索者——荷蘭NOX作品解讀》,《世界建筑》第4期。
賈巍楊2005《交互空間——多媒體時代的建筑》,《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第4期。
作者:金江波 賈博麟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