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新機制探索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油氣地質資料是油氣勘探生產開發形成的重要地質記錄,對于油氣資源勘查和其他地質工作都有重要意義。我國油氣地質資料形成主體是中石油等國有企業,資料權屬和利益必須要給予充分考慮,既要滿足國家對油氣地質資料管理總體要求,也要切實尊重企業對于資料權益的合理訴求。本文結合近年來油氣地質資料匯交與服務焦點問題,從油氣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機制創新探索等方面系統論述了如何破解油氣地質資料匯交機制不暢的難題,為進一步全面提升油氣地質資料服務廣度與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氣地質資料;權益保護;新機制;服務
油氣地質資料是油氣地質勘探與開發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地質信息記錄,與油氣地質環境、成油地質條件、含油地質層位以及油氣資源勘查等關系密切,對于后續油氣地質勘探開發或其他基礎地質條件信息獲取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認為中國應成立能源信息機構,在油氣方面能源信息機構可以收集各個盆地或油田的歷史儲量和產量數據等[1],在我國開展這項工作的基礎就是要做好油氣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推進油氣地質資料及時、高質量匯交與高效率服務是體現油氣地質資料重要價值的必要途徑。當前,因各種體制機制限制以及對油氣地質資料匯交與服務認識層面處于低位等原因,并且還要充分考慮各油氣公司權益等因素,造成了大量油氣地質資料分散在各油氣公司內部,沒有進行相對集中式保管。而在分散保管基礎上,對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統一化管理機制建設、統一服務機制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滯后和不足,直接影響了油氣地質資料充分體現其地質科技和社會價值。隨著黨和國家日益加大油氣勘探開發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社會各界對油氣地質資料供給需求與目前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提供的上限呈現出嚴重不匹配和不適應。在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以私有經濟為主的政治經濟模式下尚能平衡好國家與個體間利益關系,而對我們來講如何積極開展有效的應對措施,突破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社會服務需求瓶頸是擺在地質資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必須要采取措施,且必須要有突破。
1油氣地質資料管理現狀
1.1法規現狀
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規定,油氣礦業權應在有效期截止之前規定期限內向國家地質資料主管部門進行資料匯交。2009年出臺了《關于開展油氣等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的通知》,對中石油等大型國有油氣勘探開發企業形成的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實行委托保管管理模式,成果地質資料向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2017年《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通知》,對于油氣地質資料按照礦業權屆滿匯交,以及油氣地質資料匯交內容等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善。隨著油氣地質資料管理在法規制度上的健全,對于不斷完善油氣地質資料有效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礎。1.2匯交現狀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要求,需在油氣勘查開采環節進一步加強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管理,促進油氣地質資料共享與利用。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先后發文,組織各有關單位對我國建國以來所有油氣礦業權,包含實際繼承下來的油氣礦業權所形成的油氣地質資料進行系統全面的匯交清理核實工作。經為期兩年的清理核實對比工作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已有礦業權共計超過11000多個,累計形成各類地質資料約980萬件,已到期礦業權共形成各類地質資料約280萬件,其中已完成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和委托保管的地質資料僅約32萬件,占比為11.42%。大量油氣地質資料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完成匯交義務,油氣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1.3存在的問題
油氣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在管理體系與工作機制上仍存在突出的短板,油氣公司一方面對于自身形成的油氣地質資料匯交后權益保護是否能得到有效管理存在著疑惑,主動開展資料匯交積極性較差;另一方面又對其他油氣公司形成的資料不能便捷獲取存在意見,主要表現在匯交及時性和完整性差,匯交地質資料數據質量參差不齊,聯合共享服務能力建設不足等方面。匯交及時性方面,對油氣礦業權是否能按照到期匯交原則及時完成匯交缺乏有效抓手,對匯交油氣地質資料齊全性和完整性的判斷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評價機制。此外大量已匯交油氣成果地質資料在數據格式、數據質量方面受制于不同軟件平臺版權限制,很多數據在全國地質資料館無法正常查閱和使用,相當于“死數據”。共享服務方面,基于委托保管工作模式下的成果、原始、實物三類地質資料目錄共享機制、聯合服務機制遲遲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影響了已匯交油氣地質資料及時對外公開與服務,同時造成了油氣公司和社會大眾關于委托保管工作機制運行能力的質疑。以上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油氣公司與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有效管理油氣地質資料的實際把控力。
2原因分析
2.1地質資料管理缺乏油氣企業訴求體現
我國國有企業為全民所有制或國有獨資,采用市場經濟模式運行。以中石油等大型國有企業為代表的油氣公司,不但要完成國家交付的油氣勘查開發生產任務,還要本著對廣大投資人負責的角度經營好企業,獲取利潤。油氣地質資料是油氣企業運用來自國家財政、社會融資等資本形式投資產生的重要資產,關系到油氣資源地質勘查與開發工作的企業利益。合法合規保護好匯交油氣地質資料在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利益是油氣公司十分關心的合理訴求。隨著油氣體制機制改革逐步深入,準入門檻的放寬,將有大量符合要求并獲得資質的市場主體參與常規油氣勘查開采[2]。油氣公司企業內部間、油氣公司間、中石油等國企與其他油氣公司間礦業權流轉、新立礦業權設置等日趨頻繁,在油氣地質資料共享服務方面的需求也將更加旺盛,油氣地質資料公開共享力度也必須及時加大。而當前我國油氣地質資料從匯交到服務的過程,更多是強調國家義務履行,關于油氣企業合理利益訴求沒有給予充分考慮,如所有地質資料均需對外提供服務,即使設置了保護期的地質資料也僅是在礦業權延續期內給予保護,地質資料后期利用與新價值產生與企業“無關”,從合理性上就存在著嚴重缺陷。所以,目前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積極性、主動性不高,除了管理層面的問題外,關鍵是油氣企業的合理訴求未得到充分反映。長此以往,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率低、匯交數量少等情況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2.2油氣地質資料服務機制待完善
油氣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開展以來,在打通油氣地質資料服務資源渠道和服務渠道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根據近年來油氣委托地質資料服務統計情況來看,委托保管單位因其公司特性,社會服務意識較弱[3]。目前油氣委托保管單位所提供的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數量較少,在服務對象方面主要以內部調用居多,輔以少量大專院校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所使用。而在對外服務能力基礎條件建設上,普遍存在著缺乏可直接對外公開服務窗口,服務的場所都在油氣公司檔案館內部設置,對外宣傳力度處于較低水平。在油氣成果地質資料服務方面,則主要是以全國地質資料館為主要服務提供方,除已明確作為延續礦業權所形成的地質資料因在保護期內僅對外提供目錄服務外,其他油氣地質資料對外服務渠道還是較為暢通的。但最關鍵問題是油氣成果地質資料數量少,難以滿足閱者對油氣地質資料的服務需求。綜上所述,目前影響油氣地質資料服務的關鍵是服務機制雖已建立,但詳細運行機制和服務能力建設尚有不足,如要不斷提升油氣地質資料服務能力,服務機制、運行細則、公開化建設等方面必須要做出革新和完善。
3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新機制
3.1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新機制構建
根據近年來參與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委托保管等方面工作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借鑒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在管理方式上一些啟示,我國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必須構建新機制,以進一步促進我國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水平。新機制應本著“結合國情基礎、尊重企業利益、完善基礎資源、打通服務渠道”的原則,開展廣泛深入調研工作,突破現有機制陳舊部分和欠缺部分的約束,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新機制、新模式。新管理機制應包括依法開展工作,補缺現有法規漏洞或不足;充分反映油氣企業自身利益和合理訴求,探索建立新的匯交機制和服務機制;加大油氣地質資料資源匯集和規范化完善,為全面提供社會化服務奠定基礎;消除油氣企業關于匯交后地質資料服務顧慮,完善共享服務標準、方法,暢通公開服務渠道。具體完善及重建內容見表1。
3.2法規體系完善
所有油氣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等規則,必須要基于我國基本社會制度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地質資料管理有關法規制度,并且要嚴格執行,就制度中存在著缺失和含糊不清的部分,應積極提出完善建議,但必須基于遵守現有規則下考慮和完善。當前法規制度中存在的主要漏洞是礦產資源法中關于礦業權延續期的界定與實際操作中有歧義,比如礦業權屆滿,到底是以單個礦業權證上的有效日期為準,還是以一個獨立法人所持有的所有延續性礦業權有效期限間為準。礦業權人更多傾向于只要持有礦業權證就屬于其礦業權有效期,不論延續多少次。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礦業權人關于地質資料匯交義務履行不及時的問題,所謂按時匯交在法理上存在著不確定性。此外,關于礦業權人的權益保護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理解性偏差。如一個探礦權轉為采礦權,其探礦權地質資料匯交后,礦業權人就擔心之前形成的地質資料因對外公開而影響到其核心利益和商業秘密外泄,這種顧慮也是在缺乏基礎利益保護方面產生的。所以法規體系完善,一定要盡可能在礦業權設置、礦業權期限、礦業權到期后地質資料權益保護等方面進行統籌考慮,建立起科學完善、界定明確、權責清晰的法規框架,進一步促進匯交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對其形成地質資料的進行有效保護。在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方面,可提出并構建相對獨立的一套匯交新機制,基于礦業權期限及礦業權期內地質資料特點,建立起更加流暢和完善的匯交制度,切實減輕匯交過程負擔,加快油氣地質資料匯交。在權益保護方面,應突出礦業權人責任和義務細分,突破現有只要屬于礦業權人有效期內就全部給予保護的簡單機械保護方式。應按照權益范圍之內必須給予充分保護、屬于國家資產的必需對外公開。可采用分類保護方式,涉及到礦業權人核心利益,且公開服務對象存在潛在利益沖突的就應加大保護措施,如公開服務不影響礦業權人核心利益的,完全可公開服務。
3.3方法標準完善
在油氣地質資料匯交清理工作中,清理出大量油氣地質資料,從建國初期到現在,礦業權變化頻繁,地質資料直接管理人幾經更迭,資料現狀良莠不齊。如部分資料破損極其嚴重,甚至無法閱讀和瀏覽;部分資料出現了丟失情況;最近10~20年形成的地質資料在規范格式上缺乏統一。一方面是由于長期匯交不及時造成資料沒有得到妥善保管,另一方面則對如何完成這些資料順利匯交提出了新要求,并且如何避免未來再出現類似情況提出了新命題。因此在地質資料匯交機制方面要突出及時、準確、規范的特點,需建立起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工作與儲量評審備案、儲量動態監測、勘探生產年報的關聯互動機制,讓地質資料管理部門可更加明確掌握油氣地質資料的形成與歸檔情況。在匯交內容要求方面,也要有別于以固體礦產勘查開發模式為主建立起的匯交標準體系,對探礦權和采礦權形成的地質資料采用不同匯交要求,匯交內容也要有所差別,如采礦權中開發井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不宜進行集中匯交,可采取部分向全國地質資料館匯交與部分委托保管相結合的形式。當前匯交人普遍認為匯交有一套復雜而有序的流程[4],因此匯交工作流程也必須要進行及時調整,以實現程序便捷、快速匯交、規范操作為主要評判標準。電子數據因采用不同軟件平臺而形成格式差異,應研究提出符合油氣地質資料電子數據特點的通用數據標準或通用數據標準轉化接口,實現不同類型電子數據格式間的有效交換與有效使用。委托保管目錄數據完善,需在全國統一服務目錄基礎上,突出委托保管目錄規范性、精準性,重構委托保管目錄數據結構與數據填報標準,為委托保管地質資料服務提供實用性強的目錄數據。
3.4服務機制重建
油氣地質資料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向更廣泛的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服務關鍵因素如產品質量、服務理念、服務手段的優良與否直接關系到服務總體體驗效果。因此新服務機制構建,重點在加強可提供的服務產品質量,即在如何提供完善、標準、高質量的地質資料資源建設方面做好基礎工作,采用實時信息反饋機制優先針對社會服務需求強烈的油氣地質資料進行整合完善,強化聯合共享目錄質量,推出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在基礎服務能力建設方面,需充分協調好全國地質資料館與委托保管單位間的關系,包括引導與協作關系、服務產品供給關系、聯合服務關系、利益分配關系等。高標準建設一批公開獲取能力強的示范性場館,帶動全部的委托保管單位服務能力整體提升,使公開服務渠道真正實現暢通。
3.5監督體系建設
按照國務院關于我國誠信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和要求,積極推進適宜于油氣地質資料匯交與服務方面誠信體系建設。作為油氣公司,既有其匯交人屬性需履行匯交義務,也有其作為委托保管單位需履行公開服務的責任。在充分發揮好法規杠桿作用的前提下,加強社會監督能力建設和引進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誠信體系管理方式才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發展模式。對于匯交地質資料端口,要做好其礦業權到期匯交的監督,并將地質資料匯交義務完成情況與企業經營、礦業權申請、資料服務利用等方面做好對接;在地質資料公開化服務端口,重點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服務水平和質量提高、服務資源豐富等方面加強監管,與油氣委托保管單位資質、油氣公司企業責任履行等方面做好對接。通過全面完善的監督體系建設,進一步督促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油氣委托保管單位能始終將服務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強化自身履職履責能力,并為未來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引領發展提供動力。
4結語
全面提升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水平,是關系到油氣體制機制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一項重要工程。在依法依規開展管理與服務工作的同時,充分重視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運用好社會監督這把利劍,逐步完善自身業務體系、標準體系、方法技術體系建設,才是油氣地質資料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解決之道。擺在地質資料管理者身上的歷史責任,要求我們必須要有勇于革新、大膽探索的精神,廣泛開展詳實調研和基礎工作,借鑒發達國家和其他行業的高效管理模式與經驗,轉化為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機制革新新措施,真正實現油氣勘查開發地質資料的有效匯集,并服務于油氣體制機制改革工作,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將油氣地質資料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胡夢成,康永尚,王偉洪,等.美國油氣行業管理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礦業,2018,27(8):22-27.
[2]徐東,唐國強,晏飛,等.油氣礦業權系列改革對國有大型石油企業的影響探析[J].中國礦業,2018,27(2):25-31.
[3]王黔駒,吳小平,許百泉,等.加強我國油氣地質資料服務利用的思考[J].中國礦業,2016,25(7):134-147.
[4]田愛軍,劉慧敏.淺談現階段石油企業油氣地質資料匯交的信息化建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1):81-82.
作者:郭慧錦 張慧軍 田園 賈國鋒 胡麟臻 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