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質量工程視角審視高等教育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持續增長,1999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有27所,中醫學類本、??圃谛I藬禐?3367人。截止到2008年,全國開設中醫學類專業的高等院校有76所(獨立設置23所),中醫學類本科在校生數為114652人,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生均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下滑的現象,高等中醫教育質量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與行業關注的焦點和熱點。2007年,教育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稱“質量工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強抓機遇,推動以質量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以項目為抓手,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質量工程”建設強化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由于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教學資源相對短缺、學生中醫思維和實踐能力弱化,創新精神不足,青年教師突增,教師隊伍素質下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與內容改革等沒有跟上社會與行業發展的要求,教育質量下滑問題凸顯。各中醫藥院校的領導都認識到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基礎,重新審視“結構、規模、質量、效益”之間的發展關系。將工作的重心從重視規模的發展向重視教學的質量轉移,從重視科研向科研與教學并重轉移,從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移。通過“質量工程”建設,鞏固了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2“質量工程”建設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質量工程”的內容體系涵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大學生創新計劃以及質量監控等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諸多關鍵環節,內涵豐富,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較好地引導和促使學校抓住內涵建設工作的重點,發揮優勢、彌補不足、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堅持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平臺,以專業建設為依托,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中醫思維與臨床能力培養為主線,開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實施以“家傳、師承、創新與院校教育”不同方式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具有中醫藥特色,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新途徑。以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基礎,開展教學名師工程和教學團隊建設,打造以教學名師為核心,結構合理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構建以人文素質、中醫學、西醫學知識體系為核心的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課程(群),進行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出發點的教學方法改革,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創新性、綜合性實驗,完善實訓與臨床實習教學體系,建立科學考核方法,注重學生中醫思維、臨床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教材建設,突出教材啟發性并適于自主性學習。
到2010年,全國開辦中醫學類專業的高校共參加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140余項,其中在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1項,為歷屆數量最多;精品課程覆蓋了四部經典及內、外、婦、兒等21類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教學團隊12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7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等等。中醫學類省級項目有大幅增加,各學校也都加大了對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的投入與扶植?!百|量工程”建設形成了國家級、省(市)級和校級的三級培育與建設體系。
3“質量工程”建設催生了中醫學專業認證體系
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要求,促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未來中醫藥高等教育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受國家教育部委托,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稱“中醫教指委”)起草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此標準突出了中醫教育特點,強調實踐、傳承與中醫思維能力培養,同時更加強調學生的人文教育與職業素質,強調了交流與協作能力,強調了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建立了一個知識、技術、職業素質三維、立體的教育目標,以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基礎[1]。為檢驗本標準的普遍適用性,“中醫教指委”選擇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開辦中醫學專業的院校進行了中醫學專業認證試點工作。通過試點認證工作,基本建立具有中醫學特色,符合高等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比較完善的專業認證模式與體系,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全面開展高等中醫學專業認證工作的全面實施奠定的基礎。
4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
4.1遵循中醫學教育規律,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體系)
改革根據醫學教育研究和服務對象是人,專業化程度高、實踐性強、教育成本高、培養周期長、社會期望高等精英教育的鮮明特點[2]。同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中醫學專業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更具有“精英”教育的屬性。這就要求中醫藥高等教育在層次定位、學制確定、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與行業的要求。此外,教育主管部門應與行業主管部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建立院校教育與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有序銜接,以完善中醫學人才的培養體系。
4.2緊密聯系實際,加強分類指導
我國高等學校發展格局的多樣性、多層次、多規格、地域發展不均衡性等因素,使得高校優質資源分配不均,共享不夠。高等中醫藥院?;緦儆谑俑咝?,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無法與部屬高校競爭,甚至無法和省內的其他類院校相比。但是中醫藥高等教育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向世界的傳播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因此,應在高等教育中加大對中醫學類專業的投入與扶持。
4.3發揮示范與輻射作用,探索資源共享機制
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具有水平高、特色強的特點,因此要加強探索其在人力資源、課程資源、信息資源、管理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質量工程”優質資源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同時,要加強優質資源共享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研究,以建立規范化、科學化優質資源共享平臺。
4.4加大教學投入,完善管理機制
在積極宣傳“質量工程”的同時,增加對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全面科學的評價教學工作,激發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加強對已有各級各類“質量工程”項目的整合,以專業為主線,加強各項目建設中的聯系,避免孤立或重復建設。同時,要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堅持規范管理,與教育部、省教育廳和學校要建立聯動的管理與監察機制,保證“質量工程”的資金確實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建設項目的驗收與評估工作,引入競爭與淘汰機制,保證“質量工程”建設的良性發展。
第一期“質量工程”的投入與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高等中醫藥院校進行了以質量為核心的教育內涵建設,為探索并完善適合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發展需要的具有鮮明特色的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科學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期間,中醫藥高等教育要繼續以質量為核心,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基本滿足醫療衛生事業和健康產業對中醫藥人才的廣泛需求,更好地為我國乃至世界醫藥衛生和人類健康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