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質量工程視閾下醫學院校開放課程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主學習與傳統的接受學習不同,強調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就是在運用網絡優勢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幫助下,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與心情,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參與學習,從而達到解決疑問,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目的。醫學直接關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更趨全面、個性與多樣,更加注重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醫學任務正從以防病治病為主逐步向以維護和增進健康、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為主轉變,醫學模式正由傳統的生物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轉變。
存在的問題
1.重申報,輕建設。“十一五”建設的精品課程網頁,要么打不開,要么是個空架子。精品課程建設是由國家發起,覆蓋面更廣,對中國高校課程建設影響面很大。這個理念很好,但是落實不到位,存在嚴重的“重申報、輕建設、無應用”現象,成為了“面子工程”。
2.精品課程建設不均衡。部屬與地方院校之間的精品課程建設比例是嚴重不均衡的。地方院校在精品課程建設與申報中存在明顯的劣勢。而從總體上看,精品課程建設存在雖“覆蓋面廣”但“冷熱失調”現象。盡管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一期工程取得了1771門精品課程上網的好成績,且還在逐年增加,但1771門課程中,本科類課程層次占了1298門,占73.29%,高職高專占424門,網絡教育僅占49門。在精品課程涉及的12個學科中,在具體可瀏覽的1422門課程中,主要集中在工學、理學、文史以及醫學領域。呈現“重理工、輕文藝”、“熱本科、冷高職”現象,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重點學科、熱門領域的網絡課程,而法學、教育、兩課和藝術等學科的卻很少,沒有真正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性作用。
3.孤立地看待精品課程建設。大多數高校都是孤立地看待精品課程建設,沒有將其視為學校長期資源共享建設的有機部分,致使“精品課程”僅成為一時的“政績工程”。在本科教學中,精品課程獨立建設,沒有結合人才培養實際統籌考慮精品課程、特色專業、教學團隊、精品教材等項目建設,也沒有全面考慮項目間的連帶、互相支撐的關系,沒有在學校層面形成合力,各自為戰。精品課程建設成了一時加在了某些部門和個人身上的臨時任務和重點工作,精品課程建設成果也成了寫在學校年終和階段總結中的政績,其建設成果的應用卻不是領導關心的重點。
對策與建議
《高教30條》提到“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要加強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實施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項目,建設一批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向高校和社會開放。為此,筆者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1.加大對精品開發課程的宣傳力度。從國家和省精品開放課程項目管理組織者層面,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校、教師宣傳精品開放課程的真正目的,對學校、教師產生的影響,強調精品課程建設是為進一步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從學校層面,學校應該充分重視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和使用,定期不定期地向師生宣傳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意義、要求及最新進展。同時,國家、省、校也應該對全社會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知道國家有精品開放課程這一建設舉措,成為個人學習提高、機構培訓教育的資源,從而使得精品開放課程真正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終身學習。
2.建設精品開放課程統一平臺。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統一存放課程的平臺。有1/3的高校由于自身技術力量強,自主開發和維護平臺;有1/3的高校購買商業平臺,由校內相關部門維護;還有1/3的高校沒有統一平臺。從國家這一級來說,由于缺少一個統一平臺,精品課程沒有統一結構與顯示,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知曉與發現機制,因此阻礙了課程的使用與傳播。可喜的是,2012年底教育部推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申報工具,之后,將陸續地要求使用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申報工具將所有申報材料上網,雖然僅限于省級和國家級。下一步,希望教育部繼續加大力度建設統一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使得各高校有統一的網站或平臺,統一存放精品資源共享課,避免一個學校一個平臺,評審時受網速、物理條件等影響,浪費財力、物力和人力。也使得建設指標、評審體系等作出調整后,各高校的反饋速度不會影響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統一平臺可以使各高校的訪問統計、意見反饋和師生交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促進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評審,統一技術指標。
3.解決精品開放課程的版權歸屬。在“十一五”期間,精品課程建設存在版權歸屬問題,有些教師要求把他們提供的課程資料制作成不能復制粘貼的網頁;有些教師把PPT中的幻燈片做成一張張的圖片,把大綱做成防轉化、防復制的PDF。他們認為,課程資源是個人的勞動成果,不能隨意地讓同行共享利用。對于醫學院校,課程建設中的部分資料涉及患者隱私,致使課程資源不能更大范圍地共享利用。這種情況使得醫學院校臨床醫學方面的精品資源共享課不能更好地建設,數據資源不能更好地共享利用。國家出臺的《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就是為了保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有效開發和普及共享。與此同時,國家、省、校三個層面上的政策支持,就顯得至關重要。否則,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只能是曇花一現。評審時段,所有的資源都是共享可用的,評審過后,課程資源要么關閉,要么網站根本打不開,資源共享又只是空談。
4.建立醫學系列視頻公開課。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高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它以高等學校為主體,以名師名課為基礎,以選題、內容、效果及社會認可度為課程遴選依據。國家可以整體規劃,讓各地方醫學高校選擇各自的國家或省級特色專業,進行視頻公開課的錄制,宣傳醫學系列知識,提升社會大眾的整體醫學文化知識。通過特色專業、教學團隊、精品開放課程、精品教材等多個項目聯合建設,對地方醫學院校強化特色,合理定位、各展所長,克服同質化會有很大的效果。
5.引導課程負責人進行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十一五”期間,面對精品課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數量與質量之間矛盾的日益突出,質量問題也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熱點,從《國家精品課程評估指標》的幾度更改演變,可領略教育部對精品課程建設改革的方向。今年以來,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技術要求進行了統一。筆者認為,高校層面應該規劃引導課程負責人進行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在課程資源建設中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確保學生受益和教學質量提高。同時,各高校、各種課程在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方面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更好地促進廣大教師積極努力,為教育教學改革添磚加瓦。(本文作者:曹俊芳單位:川北醫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