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專業多樣化教學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現狀與意義
財政學的多元化特點要求財政學教學方法必須更加多樣化,并且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目前,關于財政學科屬性的研究較為豐富、成熟(張馨,2001;高培勇,2002),關于財政學的教學方法有一些研究(金雙華,2000;喬麗茹,2009;韓雪,2009;白恩來,2009等)。但是這些教學方法受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影響較大,不夠多樣化。除了常用的多媒體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常用教學方法以外,體現財政學多元化特點的研究方法還不成熟,適合公共管理學科的專門的教學方法研究還不多。因此,本項目擬對此開展研究,以豐富現有的財政學教學研究成果,并促進理論分析能力與應用操作能力兼具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使公共財政課程既體現財政學科課程作為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交叉學科的特有性質,又反映財政學在公共管理領域中的特有價值。如何既滿足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兼顧部分準備就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找到既體現財政學多元化特點,又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財政學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具體而言,本文主要致力于以下教學方法的探索:首先,怎樣利用計量經濟學、博弈論等一些先進的方法把深奧的財政學理論以案例教學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其次,怎樣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公共管理的視角來分析、解決公共財政事務;再次,怎樣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類專業純理論、較為空洞的教學特點,采用實驗教學的方式介紹實務性知識,體現財政學應用理論學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
二、幾種財政學教學方法
1.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在財政學發展歷程中,計量經濟學分析工具的發展直接推動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計算機硬件技術及計量經濟學軟件的開發及應用、相關數據庫的建立直接推動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未來在更加廣泛的范圍運用數理和計量工具是財政學研究的基礎和重點。毫無疑問,把這一重要的方法介紹給學生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需求。不過,計量經濟學工具的采用有些必要的前提條件,即模型選擇恰當、相關研究基礎數據充分、樣本的代表性好、結論有意義且可以推廣。否則,就可能出現“偽回歸”等后果,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甚至會誤導學生。這就要求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本項目將研究計量分析方法在財政收入規模的影響因素、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問題上的應用。在財政收入規模分析中,研究目的是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來驗證主要由經濟因素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相關理論。課前,先組織學生收集我國相應年份的統計年鑒數據,并輸入SPSS、EVIEWS等統計軟件中。上課時,根據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因素,如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水平、分配政策與分配制度、價格水平等因素,在老師引導下建立回歸模型。然后,由學生利用事先收集的數據對影響我國財政相對收入規模,即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做回歸分析和假設檢驗。根據回歸分析結果驗證結論,即各項因素對財政收入規模的影響大小,從而為以后我國財政收入規模的調整提供政策建議。這樣既可從經驗分析的視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類似的分析還可以應用于財政支出規模、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內容上。
2.博弈論分析法博弈論(GameTheory)亦名“對策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經濟學、國際關系、政治學、公共管理等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是體現公共管理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公共財政教學中,在分析政府間財政關系、財政外部性、財政決策程序、財政監督等很多內容時都可以采用博弈論分析方法。以中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為例。最初,在中國1994年稅制改革后,分權式的財政體制框架導致了地方財力小于事權,中央財力大于事權的縱向不平衡的財政體制。地方為了保證公共服務的順利提供,只好在原有財權劃分框架外尋求額外的資源,基層政府就征收了“三提五統”。“三提五統”加重了農民負擔,中央就尋求改革,廢除農業稅,從而“倒逼”地方政府不能亂收費。可是,地方政府無錢的結果導致地方公共衛生、教育、農田水利設施等公共服務提供不足,從而反向“倒逼”中央財政提供相應的轉移支付。事實上,地方財權嚴重小于事權的狀況還導致了地方負債嚴重和地方形成“土地財政”兩大后果。前者“倒逼”中央政府被迫于2009年允許發行地方債券;后者引發了房價居高不下,住房成為嚴重的民生問題,并導致中央調控過高房價的政策遲遲難以奏效。這又反過來“倒逼”中央采取措施,醞釀征收房產稅等稅種作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保證地方的財權。可以說,借助于博弈論分析方法,就可以將我國現存的很多社會問題與我國的財政體制安排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事情的本質。當然,如何針對政府間財政關系、財政外部性等不同的財政知識,選擇合適的博弈論知識,使二者銜接協調是接下來教學研究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18年,由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首創,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財政學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較強的應用性特點與案例教學的形式契合。案例教學法的采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公共財政這門課案例教學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對于公共管理類學生的教學必須與經濟類專業的案例教學法有所區別。區別就在于,要根據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特點把案例作適當延伸。比如,在進行財政管理體制的教學時,可以以目前全國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劃為案例進行介紹。在介紹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級政府出資的方式、標準以及實踐中出現的“套資”、“釣魚”(即以銀行大額借貸資金冒充當地政府出資,騙取中央財政配套資金的做法)等違規現象時,引導學生從公共選擇學派關于政府是理性經濟人的視角開展分析,由此深入理解我國財權逐級上收、事權逐級下移的縱向失衡的財政管理體制,在此基礎上指出解決“套資”、“釣魚”等違規現象的治本之策是根本改革財政管理體制。這樣使學生對于整個問題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相信能較大地改善教學效果。此外,公共財政課堂采用案例教學法還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準確定位案例的類型。案例一般分展示型案例和討論型案例兩種。對于展示型的案例,旨在說明財政學中的某一理論或結論時,案例展示應著重體現材料的廣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體會所要印證的結論。案例還要盡可能地生動、形象。對于討論式的案例,在信息的搜集上可采用師生協作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著力從材料的深度上下功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如對于稅收的負效應分析既可以采取展示型案例的形式,以英國17世紀的“窗戶稅”為例說明,還可以結合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內容采取討論型案例方式,以我國的某些稅收政策為例介紹。具體要根據課程內容與時間安排來加以選擇。第二,根據已確定的案例類型合理設計案例的信息量。展示型案例的信息量相對較小,主要是給學生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而討論型案例的信息量就會較大,而且與所學理論知識必須聯系緊密,不能離題太遠。而且,要總體把握討論型案例的數量,以適應有限的教學時間的限制。總之,稅收的轉嫁、稅收的歸宿、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內容很抽象,為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都可以根據公共管理類學生特點作適當的管理學延伸。
4.實驗教學法目前,財政學領域的實驗教學法主要體現在稅收部分的內容上(劉芳等,2010;楊撫生,2009)。不過,對于公共管理類學生而言,該類實驗教學存在很大的難度。因為,該類試驗教學對于硬件和軟件的要求很高,如要求有地稅與國稅信息系統做配套,并且要根據稅制改革的進程隨時更新。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稅收部分的課時安排和軟硬件條件都是難以達到綜合性稅收試驗教學的目的的。可是,大部分準備就業的公共管理類學生對于稅收實務部分內容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因此,在不具備開設稅收試驗課程的情況下,有必要在公共財政這門課的教學中選擇適當的環節插入稅收實驗教學的內容。具體環節選擇在流轉稅和所得稅兩類稅種中間,分別挑選出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這兩個占我國稅收收入比重較大,而且剛剛分別與2008、2009年進行了減稅的稅制改革的稅種。然后以此為基礎,根據減稅改革前后的稅收制度規定,設計相應的案例環境,引導學生計算減稅改革前后的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的大小,從而既掌握了我國主要稅種的稅務處理方法,也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減稅對于企業稅收負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