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事業管理類培育方向設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1999年東北大學和云南大學在全國率先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至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已整整12年了。12年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急劇增加,招生規模也日益龐大。但這并不能表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已相當成熟。相反,從目前公開發表的文獻來看,公共管理學界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現狀與發展憂慮甚多,有學者甚至直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出現了“合法性危機”[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到底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特色化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突圍之道。特色化包括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課程體系的設計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本文僅就特色培養方向設置做一探析,以期拋磚引玉,受教于同仁。
一、遵循學科邏輯
學科是對知識和學術的分類,一個學科就是一個專門的知識領域。高校的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的需要而設置的學業門類[2]。專業必須以一定的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其方向設置必須遵循所屬學科的學科邏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從學科屬性上來說,是公共管理學科下屬的一個學業門類。公共管理學科,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它以研究各類公共組織如何有效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目標;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它以培養能滿足各領域公共事務管理需要的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為目標。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下屬專業,其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必須遵循公共管理學科自身的邏輯。
(一)特色培養方向必須屬于公共事業管理范圍關于公共事業管理范圍的界定,目前國內學界并沒有統一的意見,主要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主要是我國現有的“事業單位”,即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教育部確定的公共事業管理“5方向”(文教、衛生、體育、環境、社會保險)主要體現的就是這種意見。另一種意見主張按照公共經濟學的公共產品理論的“準公共物品”來確定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即公共事業是提供“準公共產品”的一系列活動。按照這種意見,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可以拓展到市政工程、社區公共事業、公共住房等廣泛領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事業單位體制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正處于不斷深化改革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傳統的“事業單位”來確定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誠如李燕凌等所言,“似有‘畫地為牢’之嫌”[3],既不利于公共事業的改革,也不利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較寬泛的角度來界定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即公共事業是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必須處于這個范圍之內。超出這個范圍就違背了學科邏輯。如有些高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企業管理方向和行政管理方向就明顯違背了學科邏輯,因為,企業管理不屬于公共管理的范圍,而行政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也超出了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
(二)特色培養方向必須區別于公共管理類的其他本科專業高校的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的需要而設置的學業門類,專業與專業之間應該有較為明顯的分工與區別,這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設置時必須遵循的基本邏輯。根據統計,當前公共管理學科已覆蓋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海關管理、航運管理、海事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國防教育管理、應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等16個本科專業[4]。在公共管理類的本科專業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開設學校最多,達472所[5]。因此,一方面設置特色培養方向無疑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也必須區別于公共管理類的其他本科專業,不能開設與其他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名稱一致的培養方向,否則就有違背學科邏輯之嫌。如有些高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行政管理方向,就無法體現與行政管理專業的區別,明顯違背了學科專業設置的邏輯。
二、依托自身優勢
任何一個專業的建設都離不開一定學科基礎所提供的理論基礎、方法論和師資支撐。高等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方向的設置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現有的學科基礎,依托自身優勢學科,化優勢為特色。這應當是當前各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置特色培養方向的基本思路。
(一)依托學校特色在我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中有相當多的院校屬于專業院校。對于這些學科優勢明顯的專業院校,在設置特色培養方向時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優勢學科的師資力量與培養經驗,把學科優勢轉化為專業特色。如師范類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設置教育管理方向,藝術類院校可設置文化管理方向,醫學類院校可設置衛生事業管理方向。事實上,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事業特色專業建設點大都是依托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來設置培養方向,如安徽醫科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衛生管理方向、淮北師范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育管理方向。
(二)依托院系特色對于綜合性院校來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可以充分依托所在院系的學科優勢。根據調查,綜合性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般都放在公共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或政法學院等院系。這些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充分依托所在院系的學科優勢來設置特色培養方向。如設在經濟管理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充分利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科優勢,把培養B途徑(工商管理途徑)的公共管理人才作為特色培養方向,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各種現代管理工具與方法的能力。設在公共管理學院或政法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則可以把培養P途徑(公共政策途徑)的公共管理人才作為特色培養方向,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制定和評價公共政策的能力。
(三)依托地域特色對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其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備的地域優勢,從而其可以基于地域優勢形成一定的學科優勢。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以及自身特有的學科優勢來設置特色培養方向,是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可行思路。如民族自治地區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考慮設置民族文化事業管理方向,而位于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地方性高校可以考慮設置“兩型社區”公共事業管理方向,把為“兩型社會”培養合格的社區公共事業管理人才作為專業建設方向。
三、回應社會需求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因為專業性不強,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提出“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把回應社會需求提升到了高等教育改革導向的高度。因此,回應社會需求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設置的應有之義。事實上,討論和具體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培養方向本身就是針對社會不同需求的一種回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培養方向設置要回應社會需求,首先就必須對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細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和多樣性的特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的設置應該對這種多層次和多樣性的需求予以回應。
(一)回應社會多層次的需要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從宏觀層次來講,國家和社會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通曉國內外公共事業發展趨勢,具有戰略思維和研究能力的高層次的公共事業發展規劃與研究人才;從中觀層次來講,國家和社會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通曉公共管理理論,能在某一具體公共事業領域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管理人才;從微觀層次來講,國家和社會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從事基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服務的技術人才。事實上,目前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也是分層次的,既有以建設國際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科研型大學(如985高校),也有實力突出的科研教學型大學(如211高校),還有一般的教學型高校。各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層次選擇人才培養定位。如部分高水平的院校可以把培養公共事業管理科研儲備人才作為自己的特色培養方向,而部分教學型的地方院校可以設置社區公共服務、公共財務管理等特色培養方向,把培養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服務的技術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
(二)回應社會多樣性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這種多樣性一方面是分工不斷細化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是跨學科綜合化的體現。從分工細化的角度來講,社會出現了許多新的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對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如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對養老服務這一準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這必然需要更多的養老服務事業管理人才和服務技術人才,因此養老服務方向可以成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設置的可行選擇之一。從跨學科綜合化的角度來講,社會出現了許多綜合性的公共事業管理領域,需要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綜合型技能人才。如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公共事業領域引入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化管理工具。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例,許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事實上都運用了項目管理這一市場化的管理工具。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監管、評價等都與一般的私部門項目管理有所不同,它要求管理者既具備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又精通項目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因此,一些項目管理學科比較強的院系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考慮開設公共項目管理特色培養方向,培養兼備公共管理和項目管理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以回應社會對該領域人才的需求。綜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擺脫由專業性不強、學生就業困難等導致的“合法性”危機,很有必要通過設置特色培養方向,走特色化道路來突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方向設置應充分遵循學科邏輯,依托自身優勢,有效回應社會需求,從而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