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事業管理實踐教課的缺陷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流程管理失控,形式主義突出。目前,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形式主要有課程實訓、假期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是在這些實踐項目的實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是大多數學校尚未建立電子政務、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公共部門財務、地主政府行政、政府績效管理與評估、計量分析、公務員考試等模擬系統與實訓平臺,課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二是多數學校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實習時間為一個月左右,但學生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無基地實訓、無導師指導、無過程監督。三是假期見習與專業實習雷同,無統一部署。四是畢業論文從選題、開題、寫作到答辯,雖然也安排了指導老師,但學生迫于就業競爭壓力或要準備考研,很少真正用心獨立構思和創作,抄襲現象普遍存在,指導老師有苦難言。
體系紊亂,缺少系統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多所高校雖然開辦該專業時間不長,但大都建立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教學體系,從設立組織機構、設計培養方案、編制教學大綱到教材建設、教學制度建立與完善、質量評估體系構建與實施,從專業、學科、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到教研、教改和科研項目,相關院校均做了大量工作進行探索和創新,成績顯著、效果突出。同理論教學相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無論是軟環境還是硬條件的差距都還很大,更無法同其他如工商管理、師范類專業相提并論。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一是實驗中心、實踐基地、經費支持、平臺建設等硬件建設滯后;二是制度、規章殘缺不全或流于形式,軟件建設沒有跟進;三是已有資源整合度差,缺少有效統籌和整合,效率較低。
考核評價失范,缺乏科學性。實踐教學的評介體系包括評介的依據、目標、原則、方法、標準、實施、監督、反饋和采用等多方面內容。綜合多所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突出問題表現在:實踐項目的能力、技能和素質等目標要求不具體,教學活動缺少可靠的理論依據,評價方法欠科學、操作性不強致使評價結果信度和效度受到質疑,重目標輕過程、監督失控,評價結果不反饋或反饋不即時,等等。
原因分析
(一)跨越多學科的專業特點導致實踐教學難度大。一般認為,公共事業管理起源于威爾遜將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和韋伯的“官僚體制”理論運用到政府管理中。因深陷政府規模擴張、機構臃腫、財政赤字加劇、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加、美、澳、新等西方國家掀起了以私有化、市場化、社會化、地方化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運動。與此同時,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把變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引進和創辦起來的。該專業把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的理論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衛、環保、社保等公共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作為其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并受到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還要兼顧人文、自然科學、文理工交叉邊緣學科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可見,跨越多學科既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顯著特征之一,又是實踐教學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
(二)專業快速發展與政治體制改革推進較慢的矛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政治經濟生態原本是西方議會民主制和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其理論與實踐的價值取向以效率為主,旨在打造一臺高效、廉潔和簡政的政府機器。該專業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引入我國的初衷也正是為了滿足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然而,30多年改革開放,雖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就,但政治體制改革步伐比較緩慢。行政機制、人事制度、領導體制等變革的力度有待加強,政府、事業單位和第三部門的關系沒有理順,良性的政治決策體制、行政體制和監督體制尚未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理論與方法同我國政治經濟的生態環境脫節,如何將舶來的理論與方法同我國本土的公共管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教育觀念不能與時俱進。一是部分教育管理者沒有充分認識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對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足夠重視組織機構建設、基地平臺建設和實驗實訓平臺建設等。二是部分教師對實踐教育的意義、目標、方法、內容、方式、評估、監控等一系列問題缺乏清楚的認識與深刻的理解,其教學思維始終停留在單純的課堂授課環節上,理念落后,方法簡單,對學生的監督控制不力。三是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四)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較低。“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還應包括較強的公共管理的實踐能力等。”實踐教學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育人才的關鍵環節,歐美等發達國家均把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公共領域管理人才,并把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確認為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我國,由于理論教育與政治經濟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大多數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歷程短、專職教師缺乏管理實踐經驗等原因,公共管理教師自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從而限制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
解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的原則
要解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盡可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設計、方法選擇、形式組織、活動安排、質量評估等不能囿于理論,而應考慮教師的教學特點、能力水平和學生的專業層次、能力需求與能力水平等其他因素,同時還應兼顧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環境。
(二)能力本位原則。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思想與實踐模式。開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模式時,應充分分析職業角色的能力需求,對相關能力需求進行細分,并按一定規律和邏輯關聯進行科學整合,這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才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實踐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土化原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堅持“本土化原則”的具體要求是:秉持教育“國際化”理念,以中華民族優秀的管理文化傳統為依托,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決策、行政及人事體制的政治制度環境為基礎,堅持中國公共行政的教育實踐路線,移植國外的先進公共行政理論與方法、借鑒外國的公共行政的實踐經驗,使之與本民族的教育實踐相溝通、融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和實踐,創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生性的公共行政理論與方法,培養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以便更有效地為中國公共行政管理服務。
改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成立管理機構,制定管理規范,為實踐教學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學校應由教務部門牽頭,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成立由二級院系負責組織實施工作的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本院實踐教學工作,起草實踐教學相關各類文案規章、統計評估、協調、督導和歸檔工作;小組成員由本院系全體專職教師和實踐教學老師組成,各相關人員應分工明確,責權清晰。小組負責人應高度重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及時組織小組成員研究、討論和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二是研究、設計、完善或深入學習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確定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和課時,制定基地實踐或專業實踐教學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三是制定相關的成績評定方法和標準;四是遵循實用性、能力本位和本土化原則編制實踐教學課程大綱。
(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實踐教學提供物質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社會培養的是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該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是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主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的高度關注和較大投入;同時,實踐教學本身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關部門只有在學校統一領導和協調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實踐教學取得實效。
(三)加強課程建設,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一是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適當減少理論教學課時以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二是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針對職業能力需求結構和知識水平層次的不同,依照循序漸進原則,規劃課程及其內容和教學方法,制定評估方法與標準,優化畢業論文(選題)的形式和操作規范。三是堅持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強化監控力度,做到任務具體、目標明確、流程清晰、全程跟進。四是注重考核公正、合理、規范。五是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要求,選擇和創新不同的教學方法,注重案例研究教學、管理游戲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方法的綜合應用,完善團隊式案例研究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視野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應該順應變革,實現能力和角色的轉換,變單一理論型師資為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復合型師資。為此,一是要將現有的專職教師納入到實踐教學改革的體系中,通過交流、溝通、討論,統一大家對實踐教學的認識,確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二是專職教師可在暑期參加適當的管理實踐活動,提高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三是聘請一批公共事業管理單位學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公共政策嫻熟、理論基礎扎實的領導和公務員、事業單位干部,參與實踐教學的指導。四是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各種專業培訓班、學術研討會及向名牌高校輸送訪問學者。
作者:羅文寶張杰單位:重慶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