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英語教學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醫、管結合,具有實踐能力、專業化水平和創新精神的管理人才[1]。隨著國際交流推進,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需掌握一定程度的專業英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英語應運而生。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對學生需求進行分析,對于教學設計、教材選用等,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2012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為例,基于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的需求分析,為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借鑒。
一、對象與方法
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2012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為例,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樣本共計44人。采取在班級發放調查問卷、填寫完畢即回收的形式,回收率為100%。調查問卷文獻并結合授課實際基礎上編制,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英語水平,學習需求等,填寫時間約15分鐘。不涉及學生姓名,以保證結果真實。采用Epidata3.3建立數據庫錄入,邏輯檢查無誤后,用Stata13.0分析。采用構成比描述專業英語學習需求情況,Pearson卡方檢驗分析無序分類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口語學習需求。從每節課希望發言次數、學習模式和口語練習方式三個方面分析(見表1)。對于每節課期待發言次數,72.7%(32/44)的學生希望有1-2次發言機會,英語水平越高的學生對發言次數需求越多;40.9%(18/44)偏好小組討論,38.6%(17/44)偏好角色扮演和游戲,大致呈現出英語水平越低對聽教師講課方式需求越高;以上兩個方面,不同英語水平組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谡Z練習方式方面,52.3%(23/44)的學生喜歡“教師提問,學生自愿回答,平時分獎勵”的方式,45.5%(20/44)的學生偏好“學生小組英文討論,推薦代表回答”的方式,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二)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對英漢比例的需求。主要從英漢語言分布、英語授課比例、PPT設計和教材形式幾個方面分析(見表2)。54.5%(24/44)的學生偏好英文詞匯,稍加漢語解釋,36.4%(16/44)學生需求英語詞匯,多為漢語解釋;教師授課時英文比例而言,59.1%(26/44)的學生認為50-80%的比例較適宜,呈現英語水平越高的學生對英文比例需求越多的現象;PPT方面,50%(22/44)學生偏好“英文PPT,專業詞匯用漢語注釋”的方式,38.6%(17/44)學生喜歡中英文同步出現;以上各組在英漢語言分布、英語授課比例和PPT設計方面均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0.05);教材方面,59.1%(26/44)的學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資料”,大致呈現英文水平越高學生越希望英文的教材教輔資料,各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三、討論
(一)注意英語學習的循序漸進和逐步引導。調查中關于英漢比例需求調查可看出,即使是已通過CET4和CET6的學生也較為偏好“專業英文詞匯,稍加漢語解釋”的方式和50-80%的英文授課比例,提示全英文授課模式尚不符合本校公管專業學生。專業英語不同于公共英語,大多學術性較強,若學生一開始就面對大量晦澀難懂的陌生詞匯和語句,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影響課堂知識吸收,產生負面影響[2]。應采取從易到難、從少到多的逐漸引導方式,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供適合公管專業英語學習和滿足學生多樣需求的教學資料。50%學生偏好“英文PPT,專業詞匯用漢語注釋”方式,59.1%學生希望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資料”,可看出,單一教學資料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運用各種平臺豐富PPT內容和教材教輔資料,特別對于專業英語,其前沿性要求教師跟蹤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的外文文獻和資料,使教學內容更具時代性和創新性。
(三)豐富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度。雖然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需求不存在差異,但每個學生都有自身需求。如未通過CET4的學生偏好教師授課、學生參與度低的方式,這可能與其自信心不足有關。角色扮演和游戲較輕松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興趣和參與度。再如教師據教學資料用英語提問,組織學生分小組英文討論后,用英語來陳述,從而增進學生間相互交流,促進其發揮群體效應和效仿效應,突出其主體地位。當今知識蓄積型人才已不能滿足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急需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型衛生管理專門人才[3]。
(四)引導學生將公管專業英語與專業課學習相結合。鑒于專業英語教學要用英語展現和剖析專業知識,所以應在與其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學習完畢后的學期或同一個學期晚于專業知識課程時間開設,如此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完善知識體系。在條件滿足下,逐步實現專業課雙語教學,是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之一。
作者:劉彩 梁麗軍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