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危機監管特殊影響因子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誘發和影響各種公共危機事件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而西藏受到特殊地域環境、民族宗教、行政區劃、國際環境、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其公共危機管理較之其他地區的風險更大、隱患更多、處理更為復雜。
一、自然環境與資源特點
自然環境和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環境的脆弱程度和地質構造的特殊性與大多數自然災害的爆發頻率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特定的自然資源條件更是人類抵御災害,重建家園的物質基礎和必要前提。
(一)地形地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西藏地勢高亢,地形復雜,河流、山川自然景觀多樣,并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高空空氣環境的影響下,西藏區域氣候差異明顯,日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干濕分明。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變的氣候特征使得西藏地震、雪災、旱災、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較內地更高更強。對于公共危機管理而言,錯綜復雜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也增加了自然災害的救援難度,因此,正確把握地形和氣候因素是逐步完善本地區應急機制的前提條件。
(二)資源豐富,分布和開發有限
西藏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優質草場集中在藏北一帶;耕地約36萬公頃,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未開發利用土地占總面積的30.71%。林地主要集中在林芝地區,占全區林地面積的80%。水資源年平均徑流量約有362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居全國首位。鉻、銅、鹽湖等優勢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蟲草等生物資源獨特。
但受到地勢和氣候的影響,西藏各種都資源呈現出絕對數量大,分布不均的特點,因此而形成的問題層出不窮。一是優質草場、林地、蟲草資源面積小、分配不均,而導致的爭奪草場、蟲草資源的民間糾紛,甚至群體性事件多有發生。二是因本地農牧產品單一、生產有限,一旦大規模自然災害爆發,農牧民賴以生存的食物及生活資料將難以自我保障,嚴重依賴外部援助。三是牧區、農區聚集度較低,當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時,政府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應急救援難度大。四是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引發種種問題:一方面,將面臨生態破壞的挑戰,將導致各類突發自然災害不斷升級;另一方面,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能合理的分配收益,將為社會財富的分配制造新的不平衡因素,從而引發社會張力加大,甚至導致社會矛盾增多。
二、人口與民族宗教特點
人口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潛在的發展的前途和命運。特定的民族構成與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的表征,也是特定社會發展的基礎。
(一)西藏人口發展現狀
西藏全區常住人口為3002166人,男性人口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為1459533人,占48.62%。藏族人口為2716389人,占90.4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0514人,漢族人口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83%。[1]
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85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8474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梢钥闯?,西藏人口總體上呈現出人口相對豐富,性別結構基本平衡、年齡結構輕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人口城鄉結構不均衡、受教育程度低、年齡負擔系數高等一系列不足。這種狀況制約著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在公共危機的應對過程中民眾的參與能力也將更多地受到知識儲備不足的制約。
(二)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西藏總人口超過300萬人,農牧民占總人口的80%以上,多數信仰宗教?,F區內共有1700多處各類宗教活動場所,住寺僧尼約4.6萬多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2%。拉薩市現有回族居民2000多人,其中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情況的復雜性,增加了本地區處理民族宗教問題、預防危機事件的難度。特別是群體性事件的應對處置往往容易摻雜民族情緒、宗教信仰因素,這些因素都將對地區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行政區劃的的地方特色
西藏管轄地域范圍廣、行政區劃層級多樣,這對于各類危機事件的應對處置是一個考驗,需要合理設置應對處置機構、劃分管理職能,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較大的范圍集聚人力、財力、物力,并使其有效發揮效用。
(一)管轄地域廣闊,行政區劃相對較少
西藏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設置7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包含6個地區、1個地級市,共7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691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包含140個鎮、534個鄉、8個民族鄉和9個街道。從上述行政區劃狀況看出,西藏地區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著管轄地域范圍廣,行政劃分相對較少的特點,有些縣級政府管轄地域甚至比某些內地省市還大。這有利于日常行政事務處理的精簡、效能,但從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看,尤其在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過程中,層級較少與管理范圍過寬的矛盾就凸顯出來,這對應急機制建設的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行政層級多樣化,內部管理指揮和協調成本較高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西藏不同于沿海發達地區的行政層級設置,在省區都設有地區一級政府,相對于沿海城市的市級行政單位,地區行署在職權和協調力度上往往不能和市政府相提并論。同時,多層級的民族自治區域劃分以及地域資源、人力上的差異性都使得面對危機事件時各地區的統籌協調就較為困難,難以實現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共享,因而區域的協調成本相對較高。
四、經濟發展方式的地方特點
經濟問題一直是作為引發各類矛盾的誘因和解決根本問題的途徑而備受關注,它影響著人們危機預防意識,對應急管理機制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笆晃濉逼陂g,西藏繼續保持著跨越式發展的勢頭,2010年生產總值達507.46億元[2],延續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保持12%以上的良好態勢。但相對于本地實際需要,目前經濟的發展并沒有根本解決實際問題。
(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需增強應急資源整合能力
由于西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人口各方面條件區域差別較大,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致使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
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區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資源分布不均,應急能力和保障有限,無法達到同一標準。因此,在應急機制的構建中,必須做到高效地整合現有資源,并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完善現有制度體系,從而為危機管理提供堅實的資源供給途徑。
(二)經濟發展方式影響人們預防危機的思想觀念
由于經濟基礎差,社會生產力落后,長期以來,西藏的發展都離不開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長期的“供給型”經濟使得某些地方“等靠要”的依賴心理仍然十分嚴重,再加歷史上自然經濟觀念的影響,一些舊的行為方式、傳統觀念和社會習慣已經完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要改變這些“無形的阻力”,就需要進一步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逐步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傳統觀念和社會習慣,改變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自然經濟觀和“等靠要”的依賴觀,樹立市場經濟觀、創新觀、競爭觀、自強觀和效益觀。這對于在公眾中樹立公共危機管理的危機意識、防范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五、反分裂斗爭關系國家安全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的保障。流亡國外的以十四世達賴為首的分裂集團與國外反華勢力相勾結,陰謀制造各種危機事件企圖阻礙西藏發展。西藏的反分裂斗爭形勢關系國家核心利益,因此必須認清反分裂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和尖銳性。而在西藏公共危機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過程中,必須明確反分裂斗爭任務,實現預防管理的日常化,從根源上消除隱患。
總之,西藏地區自然環境多樣、資源能源豐富、宗教色彩濃厚,形成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自然和人文環境優勢。同時,這些優勢也構成了西藏發展的諸多挑戰,環境資源面臨著工業化發展帶來的負面挑戰,能源的開發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宗教和民族特色對社會整合形成一定挑戰,反分裂斗爭加重了地區維穩任務。西藏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備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就必須認真對待處理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