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公共危機事件解決體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1年7月4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推薦榜”顯示,涉及高校的輿情熱點事件不斷出現,其中一些事件已給學校的聲譽和形象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相對于黨政機關和企業,高校對網絡輿論的重視程度總體上還明顯不足,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有待提高。美國著名學者羅森塔爾認為,公共危機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構架產生嚴重威脅,并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盡管高校這類事件只發生在局部,但事件的發展將不同程度地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構架產生嚴重威脅。
一、對Web2.0時代高校公共危機事件
發展演化的背景與表象分析Web2.0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單一的話語體系,公眾有機會由此介入一些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進而還會影響事件的發展方向。“根叔”李培根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這位62歲的校長在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上的那篇命名為《記憶》的演講中,因用網絡熱詞而被同學們的掌聲打斷了30次。一年間,“根叔”式的畢業致詞風靡開來。但是,2011年這個畢業季,華中科技大學“學位門”事件在網絡中引發高度關注。據新華社7月13日報道,網民爆料,華中科大武昌分校(民辦獨立學院)官網上題為《1881畢業生喜獲學位授予率再創歷史新高》的通告,稱“在2011屆本科畢業生中,1881名獲得華中科技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13%的畢業生將前往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而幾乎同一時間,在該校2011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800多名應屆生未能穿上學位服。此消息引爆該校學生不滿情緒,“華科學位門”成為網絡論壇中的熱門話題。學生的質疑、聲討,抱怨此起彼伏,甚至罕見地直指校方高層。公共管理的學者大多認為,是網絡把高校突發事件推上輿論浪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推薦榜”中的事件絕大多數是在網絡空間首發的。2月14日,網友在華聲論壇發帖,1986年出生的王圣淇,2008年開始工作,2010年7月便被提拔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該校的回應并沒有澄清問題,反而被媒體和網民繼續“圍觀”。
2011年5月12日,一段名為《南昌大學校領導超萌MV》的視頻上網后,受到網友追捧。5月30日,網名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網上發表題為《致所有關心南科大發展的人們》的公開信,被外界解讀為南科大學生拒絕參加高考(微博)的集體表態。另一些事件雖不在網絡空間首發,但網絡的輿論推手作用不可小看。6月15日,《新快報》發表《西安外院本科生涉嫌違規高考閱卷調查》,引爆網絡,引起了對高考的公平性、嚴肅性等問題的社會大討論。高校突發事件的發展演化離不開網絡發展這一大背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4.57億人,而這個數字在一年前是3.84億人。通過BBS與各類論壇、網絡新聞、電子郵件、OICQ、MSN、QQ、博客等途徑,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不論是哪一個局部地區、單位發生的事件,都有可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甚至進而產生巨大的輿論力量,任何部門、機構都無法忽視這種帶有突發性和自發性的輿論。而網民職業中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的比例更高,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因而,高校的一些突發事件更容易成為熱點。在這一大背景下,從表象分析,人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信息不公開是造成事件在公共空間中發酵而釀成公共事件的主要原因。比如,2011年5月8日晚,網友爆料,“江西中醫學院有個女生在實驗樓被留學生強奸,他的男友當時也在場,學校為息事寧人對其公費保研,現在全校在封鎖消息”,盡管這是一個謠言,但因為信息沒有及時公開,不到一天時間,經微博轉帖就達近萬次。次日晚,校方才與大江網溝通,并在其官網《鄭重聲明》,稱帖子“純屬造謠、捏造事實”,但并未能消除公眾的爭論和懷疑,謠言反而滾雪球般地發展。5月13日,網絡上流傳該校出現學生打砸事件,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危機事件隨時可能爆發,校方處境被動。直至5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老外強暴女生”屬虛構》,用調查回應質疑,用真相反擊謠言,輿論風暴才得以平息,可學校的形象已受到影響。
二、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發展演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升行政應對能力
當今,高校已成為社會系統中最活躍的一個“單元”,已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同時,高校管理呈現出管理方式社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學生結構多元化的特點,也促使引發高校危機的因素不斷增多,而現代社會公共空間逐步形成,如果處理不及時,應對不妥當,就很容易放大矛盾和沖突,釀成危機事件。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改進思想認識。2011年2月11日,科技部正式撤銷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等2005年獲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的決定,也引發了輿論的熱議。在此事件中,西安交大在2007年接到舉報時,的確首先想到“校方的臉面”“國家的臉面”,但終究經過調查后,主動向科技部提出撤銷申請。輿論對于西安交大“揮淚斬馬謖”的舉動給予了支持和肯定。但更多的情況是,學校對于一些事件雖然及時處置事件,但仍由于機制的不完善而出現問題。針對記者有關“賣學歷”的疑問,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他不清楚內情,無法回應,華中科技大學也沒有對此質疑做出任何公開回應。西安音樂學院回應藥家鑫案,人民網輿情分析師何新田則認為,在這一長達半年的過程中,校方總共有5次典型的應對,既有成功之處,也有敗筆。第一次應對是開除藥家鑫學籍,學校的做法是審慎而及時的;第二次應對是學生旁聽一審,引發了各方媒體的批評;第三次應對是藥家鑫師妹非本校學生,成為公眾大加批判的靶子;第四次應對是高曉松的話不負責任,在一邊倒的批判輿論下蒼白無力;第五次應對是堅決擁護法院判決,多少挽回了輿論形象。互聯網進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已成為公眾不可或缺的資訊交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以數字技術和網絡為核心的新媒體成為現代社會公共空間形成、公眾力量集結、監督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渠道。在Web1.0時代,公眾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媒體傳播的信息,信息源只掌握在傳播者手中。在Web2.0時代,公眾有機會介入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在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行為,不僅是信息的展現,而且是觀點的展現。事件在發展,對高校管理者而言,抱怨網絡是突發事件的輿情推手,不僅無益,而且會誤了積極應對的最佳時機,顯然,提高思想認識、提升應對能力更為重要。
三、Web2.0時代,高校提升應對能力
需在行政指導與溝通機制上下工夫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的產生,離不開當前社會發展的矛盾突發期這一大環境,離不開高校發展帶來的自身小環境。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的發展,是與信息公布不及時、公眾接收信息不對稱密切相關的。但看到這些問題,作為高校管理者,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公共危機事件中行政管理的指導、溝通機制缺位問題。
(一)建立行政指導機制
高校是最受全社會關注的系統之一,行政指導在高校處置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當前,高校學生主體正在80后向90后過渡,而這一群體主要是獨生子女,涉世不深,性格比較脆弱,同時,很容易受到高校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通訊和互聯網的普及,從實質上已經穿越了高校校門,很多高校外的社會問題,包括社會上的一些不公事件,也可能延伸到高校。藥家鑫這一案件,實際上也在提醒每一所高校,學校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遞知識,還要學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還要常抓不懈。建立行政指導機制,主要是指應及時信息,提供指導意見,培養公民危機意識。在高校內部,往往成為廣受關注的敏感問題的突發事件,主要有招生與就業類事件、食品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管理不善而引發的事件,以及師德師風類事件。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盡管事件性質各異,誘因各不相同,但結果都會給高校現有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造成沖擊,都會給高校的名譽造成不利的影響。事件來臨前,人們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是不同尋常的,信息,提供指導意見,有利于幫助師生群體以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態度面對危機事件,減少因焦慮以及恐慌等各種不良情緒而引起不安定因素,這就是培養師生群體危機意識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新情況、新事件可能出現的時候,通過行政指導,培養師生群體危機意識,有助于學生群體對事件作出評判,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選擇。南方科大45名學生是否參加高考事件,如果缺乏朱清時在此之前的一系列信息,學生將很難進行選擇,危機事件即有可能發生。2011年5月30日校長朱清時回應學生公開信時說的是“我不表態。參不參加高考,由學生和家長自己決定。我們負責改革,但學生的前途要由他們自己決定。”朱清時讓學生們自己選擇,這是當時很合適的表態。但實際上,他在5月28日聯系安徽等外地媒體就表示,納入高考軌道這一舉動,將顛覆南科大改革核心。再加上之前朱清時不斷地關于南方科大的改革信息,學生已有了自己的判斷。就此事而言,朱清時在輿情發展過程中始終注意把握信息公開及回應的節奏,客觀上也提供了指導意見,培養了學生面對要不要參加高考以及可能產生的危機意識,最后,他的學生選擇了與他堅守同一個信仰。應當說,對于學校而言,這樣的行政指導效果是比較好的。
(二)建立行政溝通機制
公共事件的危機傳播理論研究很重視政府、媒體、公民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政府是危機傳播主體,掌握著危機信息的傳播決策權,應解決如何及時向社會提供客觀信息的問題。其二,媒體介入是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平臺,應確保公正客觀,解決好“兩難選擇”與“自由表達”的關系。其三,在國家公共意識日益強化的背景下,公眾知情權得到滿足,不聽信和傳播謠言,不僅有利于化解危機,而且能夠在公共危機中起到能動的救助者角色。政府、媒體、公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危機傳播中至關重要,如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是化解危機的關鍵所在。這同樣適用于高校,只不過,政府、媒體、公民三者可切換成高校行政管理者、媒體和教師學生群體。而良好的互動關系主角則為高校行政管理者。與媒體互動,高校行政管理者要切實認識到“黃金4小時”的規律,一旦事件發生,即要啟動與媒體溝通的機制。贏得時間就贏得了話語權,就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傳統觀點認為,官方處置突發事件有“黃金24小時”之說,即在事發24小時內權威消息主導輿論是平息事件的關鍵。但隨著新興媒體崛起,滲透并深刻參與到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中,現在,把握好“黃金時間”是成功處置突發事件的第一道關口。因為,網絡媒體快速的傳播速度會導致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每一個網絡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為信息的者。數小時內,新媒體可能將突發事件傳播、發酵,形成有重大輿論影響的事件,信息的及時與否決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江西中醫學院破除“留學生強奸女學生”謠言,顯得很被動,反映了傳統的“黃金24小時”法則已漸顯無力。與教師學生群體互動,高校行政管理者要切實認識到解決事件危機,僅僅靠原有的信息單向輸出是不夠的,面對面的溝通顯得更為必要。華中科大“學位門”事件曾讓校方非常被動。但2011年7月2日晚9時,校長李培根與近400名學生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見面會,盡管躁動的聲響一直持續到見面會結束,盡管很多問題并不能解決,但是通過坦誠的解釋,效果也還是好的。據媒體報道,見面會進行到當晚10點30分左右,現場的學生開始陸續離開,“不要難為‘根叔’了,這也不是他能解決的”。BBS、微博上的直播也隨即結束,顯然,學生的情緒并未得以完全釋放,只是,此時該校學生的更多討論變成了對見面會本身的贊賞,“交流與對話讓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從這一個案例來看,在這個事件危機中,一些學生的話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能動的救助者的角色作用。從機制上看,除了與媒體、與教師群體形成溝通互動外,高校還應建立起新聞發言人制度,還應發揮校園新媒體的獨特作用,從而真正地形成危機預警和救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