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危機管理中公信力的創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公共危機與危機管理的內涵。公共危機是指“這樣一種緊急事件或者緊急狀態,它的出現和爆發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對生命、財產和環境等造成威脅、損害,超出了政府和社會常態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會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應對?!惫参C管理是指政府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生成與演進的內在規律,組織相關力量在監測、預警、干預或控制以及消解突發事件的生成、演進與影響的過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及時、有效處理突發事件,恢復社會穩定,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2.政府公信力的內涵。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結果,體現了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民主程度及公共服務程度。同時,它也是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聲望評價,反映著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信任程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職能的實現過程中,依靠自身信用所獲得的社會公眾的信任度。良好的政府信用對社會大眾具有凝聚和激勵作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的情感交流,便于政府與公眾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政府公信力的加強,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利于帶動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二、公共危機頻發狀態下政府公信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自身的自利性導致官員權力異化。一方面,政府官員作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代表人民行使各種行政權,對社會經濟資源進行再分配;另一方面,政府官員的自利性會促使其自覺或不自覺的為個人或本部門謀利,如果缺乏對政府官員的有效監督和管理,他們就很有可能利用職權換取特殊利益集團的金錢,而利益集團也會為謀求政府保護讓社會資源大量注入政府官員私人腰包,從而形成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政府自身的自利性包括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和政府官員的自利性。一方面,政府組織的自利性,指政府在政策制定時以組織自身利益為考量,而非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其上級政府的利益,為了取悅上級政府而把上級政府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官員也同樣有自利性,政府官員是以自己任職期間獲得最大預算為目標進行行動的,通過預算的增加,官員們可以獲得職位、權限,尤其是隨之而來的特權及名譽等個人利益。
2.信息公開機制缺失。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公眾的民主參與意識與掌握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也在不斷的提高和增多,傳統的政府可以依靠的相對公眾的信息不對稱優勢正在削弱,而一些政府官員依然保持陳舊的思路,無視公眾的民主參與訴求,采取隱瞞甚至欺騙手段,造成公民參與的渠道堵塞,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公開的信息不準確不可信,從而導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陽光的、透明的政府對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有效防止決策失誤的重要途徑,可以盡量減少因公共危機事件給公眾帶來的損失。然而縱觀諸多公共危機事件的爆發和升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卻就在于信息公開的缺失。該公開的不公開;或遮遮掩掩地公開;或成績公開問題不公開等。這些容易導致政府缺乏親和力和感召力,喪失應有的公信力。
3.政策執行不力或執行出現偏差。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中,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性與連續性顯得至關重要,如果隨意改變上級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勢必導致本已失態的分配格局陷人更加混亂的狀態,會對政策的目標群體的心理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從而降低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如2006年國家公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以后,各地方和部門都應要求建立了一些地區、專項應急預案,但是預案的貫徹落實等制度化情況令人堪憂。另外,地方政府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也會導致公共政策執行出現偏差。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政府部門及官員如果不能有效地執行上級政策,也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那么政府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必然會受到損害,從而導致政府公共政策的權威喪失和公信力的下降。
三、公共危機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1.加強法制建設,用法制規范政府自利行為。簡單否定政府自利性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會使問題復雜化。對待政府自利性正確辦法應為:在法律和制度層面明確何為政府自身的合法、正當的權益,何為政府不得享有的權益。鄧小平指出:“我們今天所反對的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權利?!背姓J政府享有法律和制度內的權利,同時反對政府享有法律和制度外的權利,這是規范政府自利性的一個根本途徑。建立法制政府和陽光政府,用法律和制度來約束政府自利行為,規范其來源與使用,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解決政府自利行為的必由之路。
2.推進信息公開機制。公共危機的發生會使社會生活遭到突如其來的人為或自然力量的破壞,危及社會個體的生存及生命安全,導致人心浮動,這時公眾迫切需要高可信度的信息來消除心理恐慌和認知混亂。政府在這時候應當依靠大眾傳媒等途徑快速做出反應,在第一時間使公眾了解到相關信息,做到信息的快速準確。對于情況較為復雜的危機事件,在事態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眾猜測和恐慌時,可先已認定的簡要信息,然后再根據事態發展和處置工作進展情況,做出后續詳細。針對危機的特點和公眾認知的習慣,政府要力求增強所信息的科學成份,以冷靜、客觀、理性的方式看待危機現象,剖析危機本質,探討應對方法,給予令人信服的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著力提高公眾對危機的認識程度,使其學會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保障安全的知識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此外,危機信息傳播還需要充分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壓力,不能過度刺激,避免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秩序。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是危機處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傳播空前迅捷的形勢下,加強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公開機制,有利于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民主社會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民主參與程度,而政府公信力高低的一個重要表現也在于政府行為的民眾了解度與參與度。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公民知情權的保障力度,是開發信息資源、提高信息效能,妥善處置公共危機,保障民眾利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舉措。
3.加強政策執行力度。公共政策行為是國家政治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共政策執行是實現國家職能的關鍵一環,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政策執行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效果,進而影響到政府公信力建設。應該完善政策執行的保障體制和糾偏機制,避免公共政策執行失控導致事態得不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