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會計的公允價值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應用
(一)公允價值會計公允價值會計,又稱市值會計、市價會計,即這樣一種會計模式,在計量資產和負債時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主要的會計計量屬性。
(二)投資性房地產業務運用公允價值當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可以取得時,企業可以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計量應當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一是市場上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可以從相關交易中獲得信息,并對投資性方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作出合理估計。目前,我國會計準則中對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規定和國際準則基本一致,增強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對于國際公司的可比性,進一步拉近了我國會計核算和國際會計核算的距離,為國際會計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三)金融資產業務應用公允價值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均按公允價值計量,包括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只是后續計量有些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持有至到期投資后續計量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計量。
(四)企業合并業務運用公允價值準則規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購買方應按照確定的企業合并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同時,比較購買日合并成本與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確定購買日應予確認的商譽,或者營業外收入。其中合并成本包括購買方付出的資產、發生的負債、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之和。除了上述業務運用到公允價值以外,企業的債務重組業務、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業務也要用到公允價值計量。總之,由于公允價值作為企業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目前我國在運用公允價值時特別要注意其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二、我國公允價值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成為操縱企業利潤的工具公允價值會產生“雙刃劍”的效應,可以提高當期利潤,也可減少當期利潤,目前許多企業濫用公允價值,以粉飾經營成果,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成為了許多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工具。
(二)易受管理層主觀判斷的影響由于我國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內部控制及外部監督做的也不夠到位,運用公允價值時需要依賴企業管理層與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客觀性。特別是當相關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時,要依賴估值人員的職業判斷和估計來選擇貼現率和對未來現金流量作出估計。
(三)應用方法缺乏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準確確定各種活躍市場價格、類似資產公允價值變化、估值技術精度誤差、針對非活躍與非理性市場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處理方式的細則規定,企業缺乏一致性的操作標準。當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資產或負債的確認與后續計量會加大隨意性,給企業帶來不良后果。
(四)公允價值應用中的“順周期效應”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所謂順周期效應,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經濟蕭條期,運用公允價值可能會低估企業的金融資產,金融機構被迫確認大量的減值損失和投資損失,使得資本充足率、信貸和投資能力大幅下降,使市場陷入“金融資產交易價格下跌———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投資者恐慌性拋售———金融資產交易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二是在經濟繁榮期,恰好相反,運用公允價值可能會高估金融資產,結果使確認的投資收益增多、計提的減值損失減少,使金融機構限于盲目樂觀中,資本充足率、信貸和投資能力大幅提高,更加助長了經濟環境的過熱度。公允價值的這種順周期效應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
三、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進措施
(一)加快建立我國的公允價值計量框架由于目前我國關于公允價值的一些規定過于簡單概括,操作時缺乏具體的指南,因此學習和借鑒IASB最新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加快建立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公允價值計量框架,已迫在眉睫。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讓更多的投資者積極投身到資本市場的活動中來,包括改善內部控制環境、調整和完善組織結構、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加強內部稽核、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及溝通,建立健全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
(三)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素質第一,國家和企業應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專門的公允價值知識培訓;第二,對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公允價值知識,會計人員自身要予以更多的關注,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準確把握。
(四)降低公允價值應用中的“順周期效應”加強會計標準與金融監管的協調,降低公允價值應用中產生的“順周期效應”,維護金融穩定。第一,在財務報表中加強披露公允價值等相關信息,增加編制一張全面反映企業收益的報表;第二,建立逆周期的最低資本要求和動態撥備;第三,會計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合作,在相關制度中加入逆周期因素,設計及時有效的“斷路器”機制,校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
作者:張偉娟張曉偉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