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地方高校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一是整合性,就業核心競爭力不是特定的某一種能力,而是由各種能力經過不斷整合而成的一種綜合能力;二是獨特性,核心競爭力與特定個體相聯系,它因每個學生先天遺傳、后天教育、生活經歷以及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形成有別于他人且他人難以模仿和復制的能力;三是動態性,就業核心競爭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已有的核心競爭力會因競爭對手的水平提升或是市場的需求改變而失去原有的優勢,所以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與社會需求,堅持不懈地不斷打造自身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體現競爭力。
二、促進和提升地方院校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普通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務則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領域也面臨市場競爭,這種競爭的勝負取決于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而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是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與市場的認同為尺度,由社會來評判,由市場來選擇。因此,從社會與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培養與提高地方高校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
(二)提高地方高校知名度的重要環節
由于地方高校的辦學時間短、專業設置不完善、整體辦學水平不高等自身特點,以及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學校的品牌效應尚未形成,在社會上缺乏知名度。地方高校著力培養社會某一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是幫助學生就業競爭中完成順利就業到滿意就業的轉變,提高地方高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高地方高校知名度的重要環節。(三)促進就業公平的助推載體自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高校畢業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大多青睞“211”或“985”等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同等條件下地方高校學生與重點院校學生相比則處于劣勢。因而,切實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使得地方高校學生在擇業、就業時展現競爭優勢,能夠彌補地方高校社會影響力不大的劣勢,有效促進就業公平。
三、地方高校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影響與制約因素分析
(一)地方高校的局限性
第一,地方高校多由地方政府撥款建設與管理,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任務。第二,地方高校專業設置不完善,師資力量較薄弱,整體辦學水平難以與重點高校相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較小。第三,地方高校辦學時間相對較短,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不多,且大多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社會資源匱乏。
(二)人才培養計劃及模式的滯后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導高校教學組織與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高校課程結構、教學進程與實踐等環節要在根本上得到優化需要人才培養方案的宏觀指導。然而,因理念滯后、前瞻意識不夠以及制定過程中缺乏對社會和市場的深入研究,導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不同程度的滯后于市場發展。而培養方案一經制定,學校的教育教學方案也配套制定與執行,模式化的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將導致難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地方高校因師資與場地的限制等緣故,選修項目少,社會資源匱乏,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小,個性與能力特長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統一培養的“一技之長”難以凸顯競爭優勢,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三)職業定位的單一化
由于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學生在就業時仍然看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在職業選定后就“活到老,做到老,靠到老”,把某一職業看成終身制。近年來,各地公務員、事業單位、教育局招考報名人數逐年遞增,而偏遠省份、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中小民營企業常常無人問津。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沒有找到一份有編制的工作就是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寧可在“考編大軍”中過獨木橋,也不愿意調整就業目標,擴大就業視野,到農村、到西部、到基層建功立業。這種職業定位片面化的就職觀念,也讓他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喪失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地方高校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路徑探析
(一)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應突破傳統單純學科體系設置專業的模式,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接軌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打破“學科本位”的落后觀念,樹立“對接市場”、“以生為本”的新理念;針對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適時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精減專業課程,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聽取畢業生、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對教學質量的反饋意見,加強專業技能訓練,拓寬專業口徑,擴大專業適應面。第二,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教學實踐的訓練,努力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可以從專業實習、實驗訓練等實踐環節入手,幫助大學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社會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職業素養好、綜合素質強的高層次人才。第三,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加強校企合作辦學。高校應適應經濟發展要求,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探索“校企合作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對職位的能力要求,不斷改進專業、課程設置,強化重點知識與能力的訓練,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
(二)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畢業生人文知識素養、專業技術水平、思想道德修養、科技創新意識多維度的要素統一。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高校應高度重視學生社團工作,進一步加強機制建設,堅持管理與引導并重;積極支持社團活動,大力扶持社團發展。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學術、科技、文體、服務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三)加強全程化的職業規劃與創業就業指導體系
目前的教學安排與模式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從職業規劃到就業實踐的全程化、系統化的學習需求。地方高校應重視并實施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首先,學校應將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納入教育教學課程體系與框架,建立一支“專兼結合、校內外互補”的“就業導師”隊伍,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構建就業指導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推動“師導生創”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并將就業指導課程貫徹大學四年學習的全過程,滲透到教學工作全方位。其次,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在內容上應覆蓋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專業實踐訓練、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等方面。在時間上應貫穿于大學四年,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與心理發展特點,開展分層教育:一年級重點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發掘職業興趣;二年級重點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完善知識結構;三年級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職業嘗試;四年級重點是相關政策學習和求職技能的訓練。在載體上應包括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就業指導機構、相關的就業信息網站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第三,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要順應時代所需,把創業體系納入其中,鼓勵大學生創業,推動創業活動的開展,努力打造“政府、社會、高校”三位一體的、富有地方特色、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創業創新教育體系,不斷教育和培養學生具有創業的精神和意識,具備創業的基礎能力和知識,具有創業的憧憬和計劃,為同學們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五、結語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只有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地方高校應認清形勢,找準定位,在社會、高校、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搭建多種平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全程化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
作者:張龍龔文單位:麗水學院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