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通環衛監控預警機構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交通環境安全是交通安全的主要內容,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是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通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是交通環境管理最為基礎的工作。準確可靠的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和信息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規、條例制度、政策標準、規劃計劃和綜合決策的依據。先進科學的環境監測手段是保證獲得準確可靠數據和信息的工具,是保證交通環境安全的重要條件。
目前,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欠缺,這不但困擾著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工作正常開展,也給交通運行、環境安全以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帶來嚴重的威脅。本文對交通環境監預警體系的構建進行介紹。
1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存在問題
目前,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①基礎支持力欠缺,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法規建設滯后,機構、人員編制不夠,隊伍素質不高,經費難以保障。
②技術保障力欠缺,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網不健全,技術設備和方法落后,數據的權威性不能保證,技術體系亟待完善。
③環境管理薄弱,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環境執法乏力,環境管理職責缺位,整體運行效能不高,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④社會參與力欠缺,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公眾參與度不高,公眾與交通環境監測和管理部門溝通渠道不夠。
(2)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任務難以落實
由于交通環境的自身特點,環境監測預警的監測斷面以及監測時間段難以持續的固定,存在較大的變動性。交通環境監測的日常監測預警與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的結合以及實施需要有效的機制來保證。
(3)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發展存在巨大的挑戰
隨著我國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公路所處的自然環境類型越來越多,不同環境的環境因子選擇以及預警標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技術研發以及保障存在局限性。
2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2.1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概述
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指以交通環境狀況及變化過程為對象,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和重大環境問題專項調查性監測任務而建立的一套先進的、完整的環境監測的法規制度、業務管理、技術裝備、技術標準和保障體系。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應將監測管理、監測網絡、監測技術裝備、監測技術標準、監測人才隊伍、監測質量管理等基本要素體現在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4個子體系中,即基礎支撐體系、技術保障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社會參與體系。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應體現環境監測預警系統運轉高效、反應靈敏、數據可靠3個基本特征;實現及時、準確、全面、科學地監測和報告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生態環境等的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變化情況,盡可能地準確預警、及時響應和科學應對各類環境突發事件的3項基本功能;完成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環境突發事件預警與應急監測3項基本任務[1]。
2.2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組成
交通環境監測體系由4個子體系組成,即基礎支撐體系、技術保障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社會參與體系。預警體系的結構和運行圖見圖1。圖1預警體系結構圖
2.2.1基礎支撐體系
(1)強化交通環境監測隊伍建設
建成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真正發揮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作用,環境監測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是關鍵所在,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必須加強環境監測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2)加強交通環境監測法規建設
建立和健全交通環境監測執法責任制,監測人員和分析人員要做到落實責任、恪盡職守、協調聯動、聯合把關;不斷完善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對于監測數據超過安全界限和國家規定的路段,要及時上報交通主管部門和環保主管部門,采取積極的處理和防治措施,對于干擾破壞監測工作或設備的人員依法追究責任。健全環境監測行政執法監督機制,互相監督,環環相扣。
(3)加強交通環境監測投資建設
應制定有關環境經濟政策,增加環保資金投入,支持監測技術的研究,加強監測系統能力建設,實現監測機構的標準化。監測部門在完成常規監測的同時,要加強現代化建設,提高監測水平,使監測系統的軟件和硬件適應發展要求。優先安排資金購置專門設備,建設好應急監測隊伍。
(4)加強交通環境監測機構建設
中國交通運輸部實施的《交通運輸行業公路水路環境監測管理辦法》,要求各類公路水路交通建設項目在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施工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以及運營過程中必須進行環境監測。監測機構分一級站、中心站和監測站或化驗室,三級設置組成交通環境監測網。按照要求中國目前交通監測機構遠遠不足,特別是監測站,因此必須加快交通環境監測機構的建設。
2.2.2技術保障體系
(1)加強交通環境監測網建設
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環境監測網的重點建設任務應是:在國家環境監測網中優化調整交通環境監測網,實現環境監測資源和各類環境監測信息共享。開展優化確定各環境要素的監測點位及斷面、污染源和預警應急監測等任務。同時根據國家環境監測網優化調整的原則和監測技術規范的要求,不斷完善交通環境監測網,使交通環境監測網的監測任務和目標與國家環境監測網相互銜接、互為補充[2]。
(2)加強環境監測設備能力建設
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技術裝備能力需要重點形成與體系建設目標相適應的技術裝備能力:一是加強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裝備能力建設,提升監測環境質量狀況的能力;二是加強污染源監測技術裝備能力建設,提升掌握污染源污染物排污情況和“三同時”驗收監測能力;三是加強環境預警和環境突發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裝備能力,提升環境預警和應急監測響應能力;四是加強遙測技術裝備能力建設,提升遙測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能力;五是加強環境監測與統計信息技術裝備能力建設,提升環境監測信息化能力水平等。
(3)健全交通環境監測技術體系
交通環境監測預警技術需要重點形成與完善適合與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基礎理論體系、技術路線體系、技術規范體系、方法標準體系等。通過交通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的建設,不斷提升常規監測能力、自動監測能力、預警應急監測能力、環境監測信息能力,加強新技術的應用,推進交通環境監測科技進步。
(4)完善交通環境監測數據庫系統建設
加強交通環境監測信息網絡系統和數據庫系統建設,全面提升監測信息傳輸、數據管理和應用共享能力,以適應綜合交通環境監測系統信息的快速傳輸、收集、集中處理要求,以及及時準確的交通環境預報制作與交通環境服務要求。利用先進傳輸手段,提高探測信息傳輸能力,提高監測信息傳輸的時效性和穩定性。利用先進的存儲設備和數據庫技術,建立信息海量存儲系統,完善實時資料數據庫、歷史資料數據庫,實現對各種資料集中統一存儲、管理和共享,并方便異地實時使用。特別是廣泛調研、搜集整理交通環境災情資料,建立交通環境災害數據庫,并實現數據共享。
2.2.3環境管理體系
(1)創新環境監測管理體制
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應符合中國環境監測的統一監督管理要求,同時要結合交通環境保護的特點,研究制定交通環境監測事業發展規劃,制定環境監測管理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理順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研究解決環境監測事業發展人、財、物保障問題等。交通環境監測部門需要認真履行環境監測職能,加強環境監測系統內部的管理,加強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監測能力,科學評價交通的環境質量狀況。理順環境監測預警運行機制,按照事權劃分原則,建立國家環境監測網運行機制,合理界定國家環境監測網中國家承擔、國家和地方共同承擔、地方承擔的環境監測任務,明確國家與地方在國家環境監測網能力建設、運行管理、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權責關系。對于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需要國家和地方共同開展環境監測任務,共同負責。
(2)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監督與管理
①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質量體系。確立環境監測質量體系基本要素構建質量體系框架,形成完整的質量管理基本要求。
②建立質量管理評價體系。以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為評價基礎,確定評價指標、評價手段與方法、評價工作的實施方式、評價結果的判定方法。
③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制訂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環境監測技術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環境監測網質量管理辦法。研究建立新的監督管理模式、制定各類環境監測活動的質量監督方法和制度等。
④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體系。建立和完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標準;研制先進標準的環境監測設備設施;研究快速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測、排污總量監測、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生態監測、固體廢物及土壤監測等技術與方法;建立水、氣、聲、土壤自動監測質量保證體系[3]。
(3)加強技術執法和技術監督
技術執法能提高執法效率,減少矛盾,減少對交通環境的不良影響,技術監督是對監測人員規范工作的指導和教育,對交通環境監測設備運行狀況的反映。加強交通環境監測預警的技術執法和技術監督,對于交通環境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2.2.4社會參與體系
交通環境范圍廣,環境因素復雜,單靠專業部門的監測與管理,難以保證交通環境安全,還需要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社會參與屬性和社會服務屬性。社會參與屬性,可表示為公眾監督、公眾投訴、公眾論證等,社會服務屬性則表明公眾投身監測、治理等,主管部門也可以根據公眾的要求為公眾提供監測方面的服務。可以說社會參與屬性的主體是公眾,對象是監測預警體系,而社會服務屬性的主體是監測預警體系,對象是公眾,兩者之間是互相依賴,相互服務的。
3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運行
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結構決定了體系的運行方式和運行能力。基礎支撐體系為體系的運行奠定了基礎,技術保障體系為體系的運行提供了保障,環境管理體系為體系的運行提供了科學管理的方法,社會參與體系則是體系良好運行的補充。四個子體系缺一不可,只有4個體系共同協調運作,才能實現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正常運行[4]。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正常運行是保障交通環境安全的關鍵,也是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構建的目的。要實現體系的成功運行,必須確保體系中每一環節工作的到位,從監測到數據分析,從警源確定到方案制定,從政府指導管理到公眾監督投訴,從現場應急處理到補救措施等等。具體運行見圖2。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運行主要步驟為:監測—識別—診斷—方案制定—處理—結果。
(1)監測
交通環境監測有人工監測和自動監測2種形式,人工監測最為常見,通過儀器對篩選的交通環境因子進行監測,而自動監測可以在交通主要路段設立自動監測預警裝置,實現全機器的運作模式進行監測。
(2)識別
通過對監測信息的分析,識別交通活動中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與污染災害的誘因或導致因素。識別也就是預警分析,通過對監測數據的處理分析,尋找交通環境污染的原因,盡可能全面地識別到主要影響因素和次主要影響因素。
(3)診斷
對已被識別的現實誘因,進行綜合分析,以明確因素(現象)中主要的危險源,通過診斷給后面工作的開展提供根據和保障。
(4)方案制定
警源確定后,需要提出預控方案,并通過專家學者對方案進行決策分析,確定最優方案,并附以相關備選方案。
(5)處理
實施最優方案,按照方案進行實地交通環境污染治理,當出現處理失效時,應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
4結論
建設先進的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加強交通環境安全管理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重要任務,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交通環境監測預警工作方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構建了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給出了體系運行的方式。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由基礎支撐體系、技術保障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社會參與體系4個子體系組成。交通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是提高交通環境保護和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該體系的建設,有步驟地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從而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增強環境預警功能、強化環境安全管理,達到交通與環境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