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語文教學評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有具體明確的目標要求
教學目標要求是否明確、具體,教學中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是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這里的目標要求主要是指各個單元和每節課的目標要求。目標要求的確定必須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慎重考慮。目標要求應該有側重,具有單一性,不能面面俱到。一堂好課要始終圍繞著既定的目標要求,向學生傳授某些知識,進行思想教育,發展學生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水平。比如初中語文《故鄉》,這篇文章是初三年級第二單元的內容。此單元還有《在烈日和暴雨下》與《多收了三五斗》文章。那么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是:引導學生理解記敘和描寫的關系;了解有關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基本知識;學習用各種描寫的方法來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故鄉》這一課的重點是抓住肖像描寫和對比的方法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因此,這一課必須要始終圍繞著這個重點來進行教學才符合要求。
二、有難易適中的教學尺度
教學的難易度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中掌握難易度的標準,應根據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情況決定。也就是說,教師教學中講解的內容,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弄懂。只有保持著這種“若即若離”的教學分寸,才有利于學生“內部誘因”的激發和思維的發展,否則教學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過易的內容,會使學生產生無所謂的心理;過難的內容,又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的情緒。那么難易適中的教學尺度怎么才算掌握得恰到好處呢?舉例來說,某教師在執教《春》這一課時,向學生提出過這樣的一些問題:“說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是就春天的什么特點說的?說春天像小姑娘,是就春天的什么特點說的?說春天像健壯的青年,又是就春天的什么特點說的?”這樣有分寸的提問內容,是把握了難易適中的尺度,是比較符合十二三歲孩子的心理和其知識水平的。因此,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經過思考,能將春天“生機勃勃”“優美的姿態,迷人的景色”“無限的創造力”的特點回答出來。難易適中的教學尺度,還體現在教學密度方面。一堂課的密度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難易度來決定。密度過大,學生接受不了;密度過小,學生吃不飽,這都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難易適中的尺度把握得如何,主要看教師對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得如何。只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把握好教學中的難易度,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三、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堂理想的課,除了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難易度適中的教學尺度外,還要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多使用比較法、導讀法、討論法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有時候,一堂課會采用多種方法。教法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據教學需要來進行選擇,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一定要與其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個教學實際,主要是指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情況。比如初中生的思維由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發展到以抽象抽象思維為主,但是大多數還是形象思維。針對這一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注意這兩種思維的交替,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某教師在執教《孔乙己》一課時,首先就從形象思維入手,通過圖示法,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活動的幾個鏡頭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在自學語文的基礎上,按照畫面口述并分析故事。這種方法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的。在引導學生思維時,教師常用延遲評價(不過早表態)的方法,來激勵學生尋求新穎、獨特的答案。這種方法是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倡導的“智力激勵法”的一條原則,它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課堂上有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特別是講解重點、難點問題時。此外,還有課堂教學時間的不同安排,從廣義上講,也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講教學的重點、難點集中在前半節課中;有的老師將教學重點、難點分散在整節課中,兼以討論和練習。不論采用哪種分配教學時間的方法,都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接受的能力不同來決定。在同樣教學密度的前提下,哪種方法效果好,就應用哪種方法。
四、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重點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因為知識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賴于課堂基礎練習和思維規律的訓練,因此,課堂練習必須精心設計,固本求活,形式多樣。學生如果不能應用所學的知識,則所學的知識就是死的;學生如果能應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則所學的知識就能轉化為能力。思維規律的訓練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逐步地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由邏輯思維發展到辯證思維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十分重視這種訓練,因為任何一種能力都依賴于思維能力,沒有一種能力是不用腦思考的。
五、有師生雙邊的積極活動
教學包含“教”和“學”兩個方面的內容,教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使學生學。因此,一堂課成功與否,不僅要看教師緊扣教材的教學情況,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學的情況。如果學生學無所得,情緒低落,教師講得再精彩,這堂課也不是成功的,因為教師教的目的沒有達到。只有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學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這樣的課才是成功的課。比如某教師在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兩節課,學生除了互相討論以為,發表意見有三十多次,書面練習三次,總共占六十四分鐘,教師講解只占二十六分鐘。這兩節課,從教學時間的比例來看,學生活動的時間很充分;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同時口語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像這樣師生共同積極活動的課堂教學,不論從教法上還是從內容上來講,都是比較理想的課。
六、有思想、感情、意志諸方面的教學內容
一堂理想的語文課,應該具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感情、意志諸方面的教導。這不僅是社會對課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品學兼優人才不可缺的要素,違背了這個來進行教學,不能說是好課堂。但是這并不代表在教學中隨便加幾句帶有政治色彩的語言和大道理就行了,不同的教學內容,思想、感情、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方式會各不相同,這完全取決于教師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比如教學課文《窗》這一課,由于課文本身思想性就很鮮明,不論采用什么方法,最終都能使學生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而在這個過程學生受教育的深淺,就要看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有如《春》這一課,如何通過“美”的教育,使學生產生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強烈感情,就比《窗》這一課的教學難點要大些了。
七、有為人師表的教學言行
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態度、書寫、解答問題的方式、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等都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方面比如寫字,學生終身都會模仿。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表率。如果老師上課時態度生硬、語言啰唆、板書混亂、服裝不整潔、上下課不遵守時間,甚至變相體罰學生,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同樣是評價一節課好差的標準之一。
八、結語
總之,一堂理想的教改課,評估標準是多方面的,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在確立基本標準的前提下要有所側重,有時也要增加一些相應的評估標準。
作者:張春香單位:江蘇蘇州市滸墅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