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教學評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大學自由精神的“自由”與責任關系
在學術自由的范疇內,提升大學本身在自主與獨立兩方面的素養是亙古不變的堅持。大學是一個激進的大環境,容納我們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兼容各種思潮的涌現。認識論與政治論觀點的形成就是隨著大學從“小角色”走向社會舞臺的中央,招攬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而來的。大學自由精神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個體自由的大學,一是高等教育的集體自由。這些就要求我們應該堅持兩者辯證統一起來共同創設健康的高校辦學環境。大學所具備的氛圍自由性和不斷索求的探究精神能夠活躍在社會文明的舞臺中央,這是一種責任與自由結合的體現。在我國,對于大學自由精神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清晰的自由思想資源的獲得源頭。這就要求我們自身不僅要放眼于世界,更要著眼于當下的社會現狀,基于現在的基本國情,構架出大學所應有的精神風貌。在一些利益沖突明顯的問題上,大學自由精神也不是無界定的,它也要遵循“小我”與“大家”的關系,明白國家政治的嚴謹性,不能超出這個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嚴肅的范疇,其思想就不能再活躍于自由的領域,就是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違背。伴隨著全球化趨勢進程的加快,我國應該盡快改變落后的經濟現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日益升高,促使政府對大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介入其中。理論與實踐之間本來就是亙古友好的相互應用關系,大學自由精神就包含了這一內涵。它在實踐中的應用就明顯體現出社會所謂的監督和干預環節,對其既是有利的條件,又是一種實現學術自由的弊端。因此,應通過對教育環境的凈化,將環境帶給學校的壓力減小,從而使人才成長的有序性得以保障。再者說來,古語云:無規矩無以成方圓。現今社會往往將人的思想行為同社會秩序高度統一結合,通過社會活動來發展和展現各自多彩的個性特征。以大學的自由精神為實現的基石,如此來看,一定的合理規范是不與自由相沖突的,自由只是人們在管制范圍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形成的一種主觀情緒。兩者相輔相成,離開任何一個條件都無法執行下去,就像是魚和水的關系一樣。作為精神生產的搖籃,現代大學不能與社會脫節,要注重“走出去“”接地氣”,要注重服務于社會,這樣,社會也會為人才提供優越的環境氛圍,使整個社會組織在一定范疇內享有絕對的自由性,有利于對思維開闊能力的提升和對社會管理體制的完善。
二、中國高校教學評估是大學自由精神的“指揮棒”
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曾長時間地活動于邊界模糊的社會環境之中,在未能建立高效率的教育基本規范的時期,大學自由精神亦呈現滋長匱乏之狀,但是新思潮的涌現并未缺乏。這時,高校的教學評估就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了。它主要是將學校中思維過分活躍的部分學生群體,按規范將其引導到符合規范的范疇內來,從而使高校的內部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大學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整體運行機能,可以在一定的規范制度下穩定發展,使得大學能夠保證連續的辦學活動,最后通過辦學傳統累計的經驗,豐滿自身的羽翼并形成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故而,不難看出,中國高校教學評估對大學自由精神具有指導意義。由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利用社會現實的形式,全面地去開發人的素養,包括精神和物質這兩個大方向。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塑造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物,而應該將人、社會和教育三者統一起來,繼而實現人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僅體現在塑造的外在形象上,更體現在對自身修養的提高上,畢竟,教育不是一臺制造機器。“自由”這個代名詞從整體上來說,是包含兩部分的。一是外在的自由,一是內在的自由。在現今社會中普遍出現內心資源的短缺現象,由于信仰的漫無目的,價值觀出現空白問題,繼而發現,散漫與這種“自由”不著邊際,它是心靈上的崇高追逐者。依照我國現在的形勢來看,當下的高校教育領域能夠做到的仍然是遵循具體國情,這附帶強制色彩,并沒有實現完全自由。只有通過一定制度的保駕護航,才能讓自由的個性充分發揮。從教育評估的能控和保障系統來看,教育的自由性是其追求的終極價值觀念,就我國來說,“自由”就是你可以承受的,合乎情理的理性束縛。因此,一些強度適中的外部力量,是大學自由精神成為現實的“指揮棒”,保證其在未來發展方向的明確性。
三、大學自由精神需弘揚,教學評估需改進
1.大學自由精神的弘揚大學,是一個人人向往的金字塔,里面充滿了謎團,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發問,它是學術的權威象征,許多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也是在大學中產生的,比如梁啟超等。無論是在生活中、社會中,還是在高校的教育體制之下,都應該有其特色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故而,高校評估的自由精神應該是活躍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的,即它也需要一個界限。在自我創造的基礎之上,實現自我的超越,最終達到思想解放的目的。“自由精神”可以說是高校評估的命脈,其噴薄欲出的血液正是這些蓄勢待發的思想靈感,是大學所應具備的獨特吸引力。它對于邊界的局限,并不是不讓思想新化,而是在防止腐敗的滋生,這樣就可以盡最大的力氣來規避那些風險,減少思想激進者因碰壁而自我放棄現象。這些做法都不是為了禁錮思潮的發展,而是讓大學不能脫軌于社會的發展,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一個淡泊的思維活躍期與社會理性維持適當空間的轉換地。
2.高校教學評估的改良只有被實踐證明了的價值,才可以被評估。它并不是一種事先做好的假象,或者說是一種預謀,這都與它的本質背道而馳。高校教學評估是一個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動態形式,以實踐活動為基準的發展事態,評估既是價值根源的發生者,又是實踐發展方向的指引者。由于高校評估實踐活動的發生者是通過學校自行的評述、專家的實際考察以及學校進行的整改這樣的流程來加以完成的,可見其不能夠被視為個體行動,它卻將精神無限擴大化,使其影響力迅速鋪張開來,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在認識了其發展形式在實踐中的特點之后,就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夠再次設置限制,但發展活動的功利性特征是不能夠磨滅的,這就是評估自我意識受到召喚所產生的巨大意義。對價值的評估是通過采取外顯的價值目的的形式,并與內隱的方法加以補充,這亦是對評估本身的價值提升。這是一種目的性的“自由”,是論證存在的必要性的一種重要手法,追求價值的不放棄心理,是實現教育事業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產生價值的最好回饋。高校教學評估不能夠只是單一地完成評測工作,這樣就使其有了不完全性,形式主義走上了空洞的路線,對于評估在今后的發展方向沒有太多絕對的優勢,而且還會暴露出許多弊端。為了避免形式主義和內容的空洞,就要將其與大學自由精神相融合,互相借鑒,使得大學的教學評估體系不斷完善,不斷改進,不斷融入新鮮血液,能夠建立更加健全的輔助系統,使之能夠適應其發展的內在需求,與社會的新形勢相匹配,提出新的觀點,服務于教育事業,并形成相對于價值觀念中的新型教育體系。
四、討論
有這樣一個成語,叫做“教學相長”。我們要做到學以致用,從古人那里,我們得知教與學是兩個大方面,雖然其方向有所不同,但是仍要求雙方互相促進,相互作用,使得兩者可以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本文中所說的高校教學評估同大學自由精神之間的關系亦是相同的,要明確兩者的分工,在精神與現實中要將其有機地匯總,不斷豐滿評估的羽翼,完善高校教學評估體系,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石,通過學術性的言論,豐富高校教育的評估制度,使其更加人性化,讓人的價值可以同社會的發展一同進步。
作者:施燕單位:南京曉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