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管理實踐性教課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安排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完全合軌
課程安排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完全合軌主要表現在課程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從課程安排來看,不少高職院校面面俱到,“本科院校計劃壓縮版”使課程的理論性深不可測,而實踐性課程則屈指可數。教育部規定高職實踐教學課占總課時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40%,細細推敲,不少學校的40%根本就是生拼硬湊的,存在較多水分,且課程設置并未根據旅游專業區域性特點設計,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相互“借鑒”使課程設置基本上千篇一律。從教學內容來看,目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知識結構側重于旅游管理學、經濟學的理論,而人文知識和實踐能力被輕視,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專業技能掌握不扎實,不具備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走出校門后很難迅速適應市場需求。高等旅游職業教育只有注重技能的傳輸,轉變單一注重學歷教育的觀念,才能真正促進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更新,合理配置旅游教育資源,加強教育和辦學體制改革,建立以技能培養為本位的“技能化”高等旅游職業教育體系。加拿大的學校其旅游專業課程設置為一周中2~3天的時間在校上課,其余時間去企業實習,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較好地結合,既避免了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無興趣感,又能增強學生理論學習的目的性及積極性。
專業教材內容與市場需求不完全合軌當前,高職院校所用教材部分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或是本科院校教材的高職版,換湯不換藥,注重知識的涵蓋量及研究性。此類教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顯然與高職生的實踐性需求目標不一致,且冗長的研究大大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實施,“實用型、操作型”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顯得蒼白。長此以往,本來就缺乏參與實踐能力、意識的高職教師也就樂意于依賴教材,上課照本宣科,結果可想而知,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對于老師及學生的提升起著負面作用。針對適合于高職教育教材的缺乏,一方面,應加大具有鮮明高職教育特色的實踐教材編寫力度,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充實的案例和充分的練習;另一方面,教材的內容要隨著版本不斷推陳出新,加強各方面知識的整合,實現教材建設的“與時俱進“”與技俱進”。
與人才的培養方向及目的性不完全合軌從課程的模式設置來看,我國大多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仍然按照傳統的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模式設置,而少有如何創業方面的課程。這種按部就班的設置、安排客觀上忽視了對學生創業意識的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與當前我國培養創業型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不完全相符。
二、每節課都應蘊涵實踐能力的提升
服務型行業的旅游業,從業人員的行業素質與一般的第三產業的要求不一樣,其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行業技能,且需有較強的管理、預測、溝通、表達等能力,而良好的服務意識、質量及態度亦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不是通過技能課就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情境使學生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且情境創設也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激發學生的生命力與活力。只有如此,高職旅游管理實踐教學內容才能與崗位工作相對接,適應現代旅游業的需求。現代大多旅游專業教師在教學時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重心放在“教”上,即教師的“授”上,較少或沒有與“學”互動,“填鴨式”體現得較充分。目前在本科及研究生階段有一定適用性,因其培養的學生注重理論性鉆研,而對于有不同定位的高職旅游專業學生來說,在教師“教”的指揮棒下精力就只有放在被動的學習和應考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所謂的“好學生”往往也是“高分低能”,這顯然是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的,也不符合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作為旅游從業者智商的培養固然很重要,但情商更為重要,因為旅游工作者的人際溝通能力及情緒控制能力是做好服務的關鍵,服務又是旅游工作中的關鍵。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往往是重智商教育,輕情商培養。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將實踐性教學方式帶入到課堂,才能挖掘與發揮學生各項旅游者所需的潛力,使每一節理論課都與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結合起來。要知道因技能而學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會顯得空洞、無聊、審美疲勞,將學生的技能在平時小處、從點滴中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旅游人才。采用多樣化和參與性的現代情境教學方法則能大大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輪流或交互采用“課堂討論交流“”情境角色表演“”實例情景再現“”團隊合作引導“”案例交流分析”“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輪流講課”“自主模擬評議”等參與性和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教師僅起啟發、引導作用,搭好“框架”,學生有組織地將“框架”繪上絢麗的多彩。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收獲了知識;另一方面,能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獨立思考、組織管理、溝通交流、語言表達等旅游工作者所需的綜合技能。“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體現學校環境育人,“讓學生的崗位能力課鍛煉”體現教學方式育人,“讓學生的每一刻都是崗位工作者”體現旅游工作者培養的理念。
三、實踐內涵及基地應與市場無縫對接
隨著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化教育的推進,結合行業自身的特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須在實踐性課程中不斷促進教育教學內容及方式改革。首先,針對企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及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大實踐課比例。其次,以工學結合為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切入點,融“教、學、練、做(頂崗)”為一體,強化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職業性。
(一)豐富實訓基地學生實習內容的內涵簡單操作技能的訓練是現在很多高職旅游專業學生在實踐課上所學的內容,這直接影響了學生技能掌握的內涵。如酒店管理技能訓練,中專生所應掌握的擺臺、席間服務、鋪床、前臺服務等最基本的技能仍是很多院校實習實訓的全部內容。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應緊貼市場,將基本技能與市場急需的內容融為一體,完成學生所學的技能結構,如如何使用不同的調控技巧分析顧客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何進行宴會的核算布置及過程調控、管理人員如何全面如魚得水將人員機構及設備運轉得井井有條等。若高職院校學生僅獲得那些簡單的操作技術,而高一層次的管理技術卻無法從學校、老師處獲得,長此以往,就會感覺技能的技術含量偏低,因為社會人員只要經過短期培訓也能掌握這些技能。與市場的對接距離太大,感覺沒有優勢的高職生們,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顯而易見也提高不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不能對接市場,當學生不滿意、不滿足這種教學內容時,對整個高職教育教學來說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二)加強校內實踐基地與市場的互動高職培養的學生只有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有出路。而旅游專業一般化的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投入無需太大,但必須緊貼市場,建立模擬實踐基地,才能與市場的需求零距離對接,閉門造車將使培養的學生知識面、技能面較窄。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將實踐基地產業化對外經營,如酒店、旅行社等,實現基地即崗位、崗位即基地。將企業現場工作崗位作為學生展示實踐教學的舞臺,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訓練的同時又能將市場需求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學校,從而更新、豐富了高職院校教學內涵,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優、創業的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在國外有不少好的例子,如在加拿大,學校與工業商界的合作很廣泛,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協作關系都很緊密。再如歐盟,采用“歐洲職業教育通行證”方法使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證書得到相互承認,推動了歐洲統一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形成和發展。
(三)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學生全面、直接接觸社會、工作崗位的重要性,深化校企合作。校外課堂得到廣泛利用,也能加強學生專業思想和意識的培養與鞏固,同時能使學生進一步接觸、適應社會,提升學生社會實踐綜合能力,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互利、互惠、平等基礎上的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應使之成為學校的“練兵場”、學生的“習武地”。一方面,要堅持“互利多贏”的原則。充分考慮企業、學校、學生的各自需求,建立有效的可以達到三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校企要真誠實質性合作。學校積極參與到實習學生的崗位工作過程中,與企業相互配合加強管理和引導,及時糾正影響任一方利益的行為,真正做到三方利益共長。在管理過程中互通前沿信息,取長補短,積極豐富學校、企業自身,促進雙方共同提升,從而促進校企合作良好關系的發展與學生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重中之重應是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歷史的原因,高職院校從事旅游管理教學的專職教師多數是從高校畢業后未經過旅游企事業的洗禮就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的,且加上旅游專業開辦得較晚,有蜂擁而上的感覺,早期國內少有專門的旅游教育人才,從事旅游專業教學的教師很多是“半路出家”。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不少專任教師的實踐水平普遍有限,實踐性教學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話,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一)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的建設應鋪路子、搭臺子創造條件提升教師的技能水平,優化教師隊伍,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的建設。可多渠道、多措施展開全面培養。其一,加大教師下企業鍛煉的深度與力度,讓教師帶著任務、項目到第一線企業去從事實際工作,在管理與服務中不斷積累與充實自身的專業能力,以此促進實踐教學內容、手段等的發展、提升;其二,加強與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的合作,對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再培訓、再教育,并鼓勵他們通過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其三,輪流安排本院校專業教師指導實習的學生,讓每位專業老師都有機會接觸、了解、管理、協調學生實際工作,幫助學生完全勝任工作的同時也提升了自我的水平,顯然教師也收獲了理論與實踐相長,不斷了解熟悉業界情況,為日后的教學也提供了鮮活的案例。通過這些途徑,高職院校在自身師資力量方面為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與旅游企業人才需求零距離對接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院校除配備自己的專業教師以外,還應擁有一支穩定的具有“院校與社會雙重師資”結構特征的教師隊伍,將行業內的一些專家引進到學生的教育教學課堂中擔任教師角色,旅游及相關企業的高水平管理人員及一線員工親臨學校,開設講座、指導學習、交流心得,使學校時時、處處都融合了企業理念。這樣有助于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對接企業需求與學生的培育。
作者:廖維俊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鎮江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