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加強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個重要關口,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企業,面臨著資金、管理、人才、技術等諸多問題。為確保經濟轉型成功,必須加強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完善和健全內部結構,推動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就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民營企業;內部控制;解決措施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最新全國企業發展分析顯示,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法人總數的89.7%,注冊資本占全國資本的60.3%,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相對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大多數民營企業管理落后、發展緩慢、壽命短。據全國工商聯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為民營企業相關內部控制建設未能及時跟上民營企業發展的腳步。
一、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作為正規企業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主要目標是保證企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合法合規的經營管理;維護資產安全,確保投資人、債權人等的利益;提高信息報告質量,確保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活動能力、管理效率;實現企業發展戰略,創造長久價值。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只有內部控制優良的企業,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及國際化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并持續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對內部控制的重視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民營企業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后,在經濟政策的引導下,短短30多年時間里迅速發展壯大。但受制于創業初期的資金規模、人員素質等相關問題,企業普遍缺乏對內控制度的重視。很多民營企業就相當于一個家族,采購、財務、銷售等重要關鍵部門往往由所謂的信得過的至親擔任,出了問題后往往第一時間不是去尋找相關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而是依照“血緣關系”及“忠誠度”來判斷是非曲直。對于公司的相關重大決策也往往由企業負責人“一言堂”決定,決不允許有“反對”聲音、絕不允許“背叛”,相關決策事項嚴重缺少內部控制制度及風險評估。
(二)內部控制建設不完善
相比較于國企、外資企業,我國民營企業由于崛起的特殊性,造成大部分民營企業為家族式的配置結構,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未進行有效的分離,且經營權和所有權往往又掌握在家族成員的手中。在制定企業相關內控制度時,關鍵部門負責人往往為了個人或者家族成員的利益而對有益企業的內控制度說“不”,而企業主也會為了照顧相關人員的或者考慮到所謂的“兄弟情義”而對此持默許態度;某些民營企業過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舍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或者即使建設也往往流于表面,內控制度壓根無法執行。上述各項原因造成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嚴重不完善,為民營企業后續健康發展埋下巨大隱患。
(三)缺乏內部監督機制
多數民營企業由于規模、資金等原因未建立內部管理和監督機制,有的企業即使設置了相關部門,但其獨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主的影響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在出現問題后往往是企業負責人的隨意指派人員調查糾偏,但這個調查糾偏過程往往摻雜了許多情感、利益因素,很多時候強調的是由“人”控制事務,較少依賴于制度,更加談不上監督制度。各部門人員在無相應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往往會出于部門及個人利益而影響公司整體利益。
(四)缺乏內部風險管理機制
因管理者風險意識薄弱,民營企業往往盲目擴張而沒有通過系統、全面預算等內控制度,導致資本結構中負債過高或出現閑置資金。且在相關決策評估過程中,由于“一人獨大”的現象使得相關決策大多依賴管理者的個人經驗、能力及偏好制定,缺少科學的風險預防機制。內部審計對風險管理參與度較低,還僅停留在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審計,極少涉及企業戰略層面的風險,在風險管理體系中主要停留在建議者、監督者的角色,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為咨詢者、協調者的作用。
三、加強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加強內部控制意識,提高人員素質
對內控制度來說,最為關鍵的在于意識的提高,沒有相應的內部控制意識,再多的規章制度都是停留在天空的浮云,沒辦法落地實施。只有提升內部控制意識,各個執行部門才能充分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切實履行各項內控制度。民營企業由于普遍具有家族式的特點,“任人唯親”的現象在民營企業中普遍存在,導致企業內部分員工甚至管理層的素質水平普遍不高,而管理人員的素質直接和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密不可分,只有有效的提高公司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的素質,管理人員做到以身作則,才能讓員工在內部控制意識上做到真正的落實。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內控制度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要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生存發展下去,變革自身,順應環境就成為唯一出路。民營企業只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杜絕任人唯親、人情管理、濫用權力、缺乏激勵等,并加強制度建設和強化制度效用,有效克服上述缺陷,才能適應經濟環境的變遷,在改革大潮中生存并發展。(1)優化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環節,不斷完善和優化企業的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內部控制環境的好壞,對貫徹執行力度、企業目標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在管理上應盡可能的朝國企、外資企業等考慮人性化的先進理念靠攏,以便有效的幫助企業在決策、執行和監督權上達到平衡,為企業的發展及效益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2)建立內控信息渠道,提高內控執行力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信息作為企業重要的資源,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溝通平臺,才能獲取管理信息和經營活動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深入千家萬戶的今天,審批渠道及權限的數字化已經勢不可擋,如果把內控節點嵌入審批渠道、業務系統、財務系統中,不僅避免人情辦事這個民營企業最為重要的錯綜復雜關系,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流轉速度,拓寬內控執行的范圍,提升內控執行力。
(三)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
再好制度沒有合適的監督機制都是天上的浮云,再好的內控制度在缺少監督模塊下都是不完整的。作為內部控制的一部分,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制度,在專業監督人員的監督下,使企業的各項內控制度能按相應流程及規章執行。對于某些由于企業規模、人力、財力制約的企業,可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系統有效性、效率及效果進行全面評估,使企業能在正確的方向上繼續前進。
(四)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企業無時無刻面臨著競爭對手、消費者、天災、人禍等等各類風險,大部分風險都可以通過預先設置達到最小化,并進行有效規避。為了使企業能繼續揚帆起航,必須樹立起風險意識,在企業中設立風險評估機制,科學、系統分析、識別企業的運行的風險,并結合企業自身情況,確定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權衡企業各項活動的收益和風險。從而使企業的經營者能夠冷靜面對并有效規避風險,實現效益最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營企業要健康有序的發展,必須樹立全新的財務管理觀念,提高相關人員素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及風險評估機制,只有這樣民營企業才能平穩的度過中國經濟改革的轉型期,適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的轉型,并在轉型期間抓住機遇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企業發展分析[EB],2017(10).
[2]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R].第一部,2015(03).
[3]馮雅君.淺析中小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企業研究,2014(08):29-30.
[4]吳有斌.中小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3(07):59-60.
[5]郭璐瑋.中小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研究[J].科學管理,2015(10):81-83.
作者:吳元玲 單位:華汽電池(浙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