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路徑及對策的優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已經被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诿駹I企業經營者視角,優化營商環境,可以沿著“一個平等、三個優先、兩個作為”的路徑與思路展開。
關鍵詞:優化營商環境;法治優先;效率優先;安全優先
1對“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解讀與領悟
營商環境指影響企業活動的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市場要素、法律要素、企業家主體要素等方面的綜合體系與系統工程。營商環境的內涵包括:兼顧安全與效率的法治環境與監管系統;平等、公正、誠信、有序的市場機制與市場秩序;勇于創新、勇于擔當、嚴守法度的企業家主體精神。營商環境的外延覆蓋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市場準入、登記設立、業務實施、稅收繳納、勞動用工、利潤分配、糾紛解決等全流程,以及與之相關的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指導、監管、服務,以及與市消費者、業務合作方等市場主體所發生的全部關系。我國民營企業以近40%的資源,創造了我國60%以上的GDP,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重要貢獻,已經被廣泛認同與高度重視。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建設民營經濟規范、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與外部環境,已經被黨和國家提高到治國理念和根本大計的高度。除黨的報告與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中有高屋建瓴的凝練闡釋外,、總理也多次就此做出指導性講話,并提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的精辟論斷。
基于民營企業經營者視角,優化營商環境,可以沿著“一個平等、三個優先、兩個作為”的路徑與思路展開:身份待遇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法治優先、效率優先、安全優先;離不開黨委政府的積極作為,離不開企業家自身的主動作為。(1)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的身份待遇亟需真正實現從“形式上的平等”轉為“實質上的平等”。近年來,民營企業擺脫了身份歧視,實現了與國有企業身份的“形式平等”,但受制于民營企業在市場資源、資本實力、融資渠道、勞動用工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與劣勢,前述“形式平等”仍屬“實質上的不平等”,具體表現在市場準入、融資渠道與融資成本、人才引進、業務拓展等方面,民營企業的機會更少、渠道更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這種“實質上的不平等”,導致優化營商環境所需要的“法治優先、效率優先、安全優先”缺乏足夠的邏輯基礎。因此,進一步打破“形式平等”,實現“實質平等”,是優化我省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基礎問題與起點問題,具體建議包括:(1)市場準入方面,勇敢探索和嘗試給予民營企業優惠性待遇,支持民營企業以低門檻進入市場;(2)融資方面,國有資金對口設立民營企業專項資金,豐富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從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層面,打破民營企業融資的高成本現狀以及投資人以個人或家庭自有財產提供擔保的連帶制度,降低企業家經營風險;(3)出臺并落實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各項扶持、補貼、優惠措施;(4)加大對民營企業引進人才的政策宣傳與制度扶持,加大對優秀民營企業家與民營企業優秀人才的評比、激勵與宣傳,支持民營企業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
3“法治優先、效率優先、安全優先”訴求下的問題與對策
3.1亟需解決的問題
3.1.1不作為、不擔當問題仍有所表現近期以來,執政為民、依法行政的執政理念與風氣得到充分貫徹與彰顯,但在日趨嚴格的問責體制下,不作為與不擔當又成為逃避責任、推諉責任的新形式與新問題。或以“嚴守政策法規定”為借口,這也不能辦、那也不敢干;或為彰顯自身清白,遠離是非,遠離民營企業;或“臉好看、門好進、事難辦”,“飯不吃、禮不收、事也不辦”,致使民營企業創業無路,發展無方,辦事無門,遇難無助。
3.1.2辦事效率較低影響發展進度改革開放來,國家從立法、執法等層面,大力推行簡政放權,加大“放管服”力度,為企業松綁解套。但受制于多頭監管、多頭審批的制度局限,以及部門利益紛爭導致的權力分割,再加之行政官僚作風的思維慣性,導致在投資審批、驗收評估、政策扶持等多個環節,存在平行審批、多頭審批、程序繁瑣等弊端,辦事效率低下,增大辦事成本。
3.1.3政策缺乏連續性與穩定性帶來的弊端政策法律規定因時因勢變動完善是保持其科學性的應有之義,但因人而異必然偏離法治軌道。政策除應當保持其目的與內核的穩定持續性外,還應當妥當設定新規的溯及力,并就合理的平衡措施或補償手段進行制度安排。如因政策法律的變動導致原有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難以全面兌現,或影響投資活動持續進行,或成為“新官不理舊賬”的托詞,必然引發效率損失、利益流失、信心滅失、人心喪失。
3.1.4民營企業家安全感部分缺失因法律、法規、政策的變遷,以及主管部門或執法部門對規定的理解各異,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經營權處于一定的不確定狀態與風險狀態。以燃氣產業為例,燃氣產業根基所在的燃氣供氣區域與燃氣特許經營權,因法律法規及政策性規定的較大變動,導致企業財產權與經營權引發爭議,甚至遭受惡意侵害。此外,目前民營企業融資中,融資機構多要求企業投資人以其個人及家庭全部財產提供連帶擔保,這種類似“連坐”的擔保方式,容易放大民營企業家的安全風險與經營風險,挫傷創業激情與勇氣。
3.2對策建議
3.2.1加大放權力度,創新監管服務模式,著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權于民,還權于市場;改革投資審批制度,創立集成審批、并聯審批、聯合驗收制度;創新監管理念與監管模式,引入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大數據監管、跨區域網絡市場協同監管等監管模式,聚焦痛點、難點,突出重點;效率優先、保障公平、彰顯法治。
3.2.2加大服務力度,完善服務流程,著力打造溫暖細致的服務環境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政府一端的思維與作為至關重要,當在審批更簡、監管更嚴的基礎上實現服務更優。政府服務環境的優劣,既決定營商環境的水平,還會聯動和牽引整個系統的運行質量。打造良好的服務環境,首先應轉變思維方式,進一步釋放和落實行政機構的服務職能;其次應當按照精簡、高效、節約、便捷、規范的要求進行流程再造;其三是建立科學的服務質量內部、外部綜合評價體系,消除負面清單,嚴格責任制度,確保落實。
3.2.3加大執法與司法保護力度,著力打造保障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個人財產與企業經營權的法治環境主管部門與執法部門要加強對法律法規及政策性規定的解釋、宣講,并統一法律適用與執法標準;司法部門應當立足于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基于保障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合法財產權與經營權的原則,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探索建立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財產權與經營權保險制度,降低創業失敗風險,激發創業熱情與活力。
4民營企業家主體意識、主動作為精神的歷練與鍛造
民營企業家作為民營企業的投資人與管理人,其創業標準,其視野與高度,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景。實踐中,個別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尚存在創業標準偏低的短板與不足,具體表現為投資眼光較為局促、市場誠信水平偏低、缺乏社會責任精神等?;膺@一問題,可以從以下思路展開:(1)加強行政指導、監管與培訓,培養企業家的擔當精神與責任意識;(2)完善市場信用機制、加強市場懲戒力度,倒逼企業家注重企業家精神的鍛造;(3)加大對優秀民營企業家的褒揚與宣講,激揚市場正氣,引領市場風尚。
參考文獻
[1]趙海怡.中國地方營商法治環境的優化方向及評價標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2]錢錦宇,劉雪濤.營商環境優化和高質量發展視覺下的政府機構改革:功能定位及路徑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3]劉志彪.平等競爭:中國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之本[J].社會科學戰線,2019,(4).
[4]趙濱元.優化營商環境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19,(4).
作者:李公科 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