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能源管理體系建立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對南鋼目前能源管理現狀的闡述,指出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并從實現國家節能目標、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改進能源管理水平等六大方面闡述了能源管理體系的建立對南鋼能源管理工作的意義。
關鍵詞:
能源管理體系;能源消耗;節能
近年來,南鋼的能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但與公司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環境管理相比,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能源管理工作還沒有實現全流程管理,在工作方法上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將會影響節能工作的深入開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規范,應用系統的管理方法對能源生產、使用過程予以控制和不斷優化。
1南鋼能源管理現狀分析
南鋼能源系統一直以挖潛增益為重心,推行能源精細化管理,加大節能項目推進力度,對標先進找措施,深挖節能潛力和管理漏洞,曾被省政府評為“十一五”節能先進集體。近年來,公司先后實施了煤氣回收發電、干熄焦余熱回收、TRT發電、燒結余熱發電、能源管理信息系統(EMS)等100多項節能減排項目,同時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進行了循環水節電改造、加熱爐蒸汽螺桿發電、燒結余熱發電、風機變頻等項目的改造,并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全國冶金行業節能減排示范基地”、全國鋼鐵行業第一家“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十二五”以來,南鋼按照市委、市政府“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的全新要求,對照產業政策主動淘汰并不屬于國家強令淘汰的小型化生產設施,積極實施技術升級與改造。2014年完成了轉型升級改造,轉型升級后的主要工藝生產裝備達到大型化和現代化,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等重點指標進一步下降,其中噸鋼綜合能耗較轉型發展前降低8公斤標煤。轉型升級后的節能裝備和技術措施等配備較為齊全,這為能源指標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物質基礎。另外靠節能技改項目為主要支撐的節能時代已基本結束,后序能源管理工作將進入深度挖潛階段,節能難度將越來越大,節能空間將越來越小,未來能源消耗能否大幅度下降完全取決于新一輪節能理論、節能技術和管理手段的支撐。
2南鋼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2.1政府要求2013年3月,省經信委下達《關于印發江蘇省萬家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推進計劃的通知》并下達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年度目標。2013年8月南京市經信委下達關于印發《南京市萬家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推進方案》的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萬家企業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23331-2012)的能源管理體系。2015年4月南京市經信委再次組織全市萬家企業召開了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會議。2015年是“十二五”期間的最后一年,南鋼勢必年底前完成能源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
2.2能源、資源的壓力能源、資源問題關系到人類可持續發展,而鋼鐵行業一直是能源、資源消耗大戶之一。在國家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以后,國家與地方在減少能源消費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南京市政府也相應地對南鋼下達了較為嚴格的綜合能源消費、煤炭消耗總量控制指標,若南鋼的能源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這兩項指標將成為制約南鋼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瓶頸。
2.3環境的壓力為治理嚴重霧霾天氣,環保部與31省份簽“治氣”軍令狀,并實行問責制,要求江蘇省到2017年PM2.5下降20%,而近年來鋼鐵工業污染排放總量占全部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各級政府對鋼鐵企業提出了更加嚴苛的節能減排目標和要求,今后鋼鐵企業的節能減排任務必將十分艱巨和急迫。
3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對南鋼能源管理工作的意義
3.1有利于南鋼盡快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任務國家下達給南鋼“十二五”期間的節能量為31.5萬噸標準煤,“十三五”期間的節能目標可能更為苛刻。根據國外實施能源管理體系的經驗,企業系統地實施能源管理體系至少可實現10%左右的節能量。面對國家嚴格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能源管理體系的建立對南鋼的能源管理工作將發揮尤為重要的作用,將有助于南鋼盡快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任務。
3.2有利于提高南鋼自身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南鋼能源成本占總成本比例雖然在逐年降低,但南鋼同其他鋼鐵企業一樣面臨著原料價格上漲、由于鋼鐵產量嚴重過剩且市場需要放緩導致訂單不足的困境。另外南鋼剛完成轉型升級改造,原有的優勢失去、新的優勢還未完成形成。公司為擺脫生存危機也增加了品種開發力度、提高了質量保證要求,能源消耗量增加。這種形勢下南鋼迫切需要降低成本來增加利潤空間、提高市場競爭力,而能源管理體系的建立將成為南鋼能源降本的有利措施。
3.3明確了全體員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并將能源管理工作推進到每個用能單元在能源管理體系建立之前南鋼雖然以“三級能源管理網絡,能源四級考核指標”指導能源管理工作,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三級能源管理網絡(一級:公司級;二級:分廠級;三級:作業區、車間級)中的第三級能源管理工作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是依靠各部門領導及能源管理人員開展能源管理工作,而這些人員的能力是有限的。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明確了全體員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職責,提高了全體員工的節能意識,全體員工將自覺地將能源管理工作融入到本職工作中去。南鋼四級能源考核指標中一級指標包含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噸鋼電耗等公司級綜合指標;二級指標包含焦化工序能耗、燒結工序能耗等工序級能耗指標;三級指標包含噸鐵電耗、噸鋼轉爐煤氣回收等工序定額指標;四級指標包含各生產系統中大型耗能設備的主要能源指標,如加熱爐熱效率、風機效率等。在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只注重了前面三級指標的完成情況,忽略了第四級指標對前面三級指標的影響,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南鋼將在裝備提升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用能設備的能效測試和分析工作,確定主要經濟小指標,進行動態管理,努力使公司的用能設備運行在設計和高效的范圍內,并持續改進。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對四級能源考核指標體系的執行,將南鋼的能源管理工作推進到基本用能單元中,節能效果將會顯著提高。
3.4有利于節能工作準確地貫徹落實南鋼之前的能源管理方式大部分是明確了某項節能工作的責任人,而該項工作如何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并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節能工作的完成情況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建立一套科學、明確、可操作的規范,便能大大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同時,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人員對照相應的職責、制度、作業文件就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能源管理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保證了節能工作準確地貫徹落實。之前的節能工作中往往是該項工作剛開始推進力度較強,隨后開始慢慢減弱,而且重復作業次數較多。而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通過對節能工作以PDCA(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方式不斷推進用能單位用能效率的改進,進而提高南鋼節能工作的整體效率。
3.5有利于能源指標的精細化管理能源消耗指標是評價企業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各鋼鐵企業均通過對標先進企業找措施,但單純的橫向對標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各企業的生產結構、裝置配置、產品結構、原燃料質量均存在差異,所以片面地追求橫向指標(如噸鋼綜合能耗)的先進性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對各個工序制定出能源績效參數,通過分析各階段的生產條件制定出能源績效參數的基準值,將能源指標的完成情況與基準指標進行不斷的比較、分析,找出其影響因素從而得到不斷進步。在以前的能源管理中,對指標的管理沒有將對其影響較大的生產技術、設備管理指標作為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要求進行控制(如高爐入爐礦品位、熱風溫度對燃料比的影響;加熱爐熱效率、熱裝比例對加熱爐燃耗的影響等),從而難以發揮其他職能部門在能源管理中的作用。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將改變能源管理單一的專業化模式,將能源管理內容融入到生產管理和設備管理中,形成能源指標的精細化管理,能源管理的績效得到提高。
3.6有利于將日常的能源管理工作形成PDCA管理模式,規避了能源的事后管理目前,南鋼能耗指標管理采用計劃值管理,公司根據生產安排計劃給各工序下達年度、月度能耗指標,月份結束時公司對各個工序當月的實際消耗情況進行統計結算,并與當月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這樣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事后管理為主。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后將對生產過程實施能源消耗的日管控,各工序將以計劃指標為目標,對每日能源消耗的實際情況進行跟蹤。當消耗異常時,及時查找原因并實施相應的管控措施,使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以保證完成當月計劃指標,能源管理工作從之前滯后的事后管理轉變為事前管理、過程管理,也為公司節能目標的完成奠定基礎。
4能源管理體系運行中的注意事項
能源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通過識別、評價、控制等手段,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能源消耗,在為企業實現效益的同時,客觀上也為整個社會節約了寶貴的能源。然而,低能耗并不等于低排放。在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節能又要關注減排。雖然南鋼在2006年6月29日與世界銀行簽署了轉爐煤氣利用發電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減排購買協議,是中國鋼鐵行業參與CDM活動的第一家企業,也是世界銀行“碳融資”的第一個鋼鐵行業項目,但是目前南鋼能源管理方面缺乏對公司整體碳排放的關注與管理。“十二五”末,國家將實現對全國重點用能單位的碳排放總量放權管理。為了實現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國家已經在全國七個省市進行了試點,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對企業進行核準碳排放指標,并制定了一系列規則。盡管江蘇省不在試點范圍內,南鋼應盡快安排對企業的碳資產的管理和研究。“十二五”末很快到來,如果不未雨綢繆,碳排放權將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參考文獻:
[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23331-2012)
[2]《能源管理體系實施指南》(GB/T29456-2012)
作者:劉微微 單位:安全能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