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候變化特征與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根據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平均氣溫、降水和日照時數的觀測資料,對氣象要素資料序列進行趨勢分析時,采用線性回歸分析(LR)、滑動平均(MA),分析近30年來尼木縣的氣侯變化特征,結果顯示:近30年尼木存在著冷暖交替的氣候波動,從總體上看尼木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且進入21世紀后氣候變暖尤為顯著;年降水量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增加顯著,此后呈減少趨勢,夏季降水量的波動成為年降水變化的主要原因;從1981~2010年30年間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變化趨勢來看,尼木的日照時數整體變化趨勢相對平緩,全年日照豐富。尼木縣的主要氣象災害類型有洪澇、干旱、霜凍、雷暴和冰雹等氣象災害。
關鍵詞:
全球變暖是目前全球環境研究的一個主要議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1],近年來由氣溫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也日益明顯,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危,在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大背景下,局部地區的氣溫變化特征的研究就變得非常有必要。西藏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地跨北緯26°52′~36°32′、東經78°24′~99°06′之間,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八分之一,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著“世界屋脊”之稱,西藏的氣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復雜多樣,且氣象災害在西藏高原表現種類多、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廣和損失嚴重[2]。西藏氣候是全球氣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氣候變化甚至對全球的氣候變化都有著重大影響和重要意義。尼木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為了揭示尼木氣候變化規律,文章利用尼木近30年的平均氣溫、降水資料和日照時數的觀測資料,分析其氣候變化的特征以及主要氣象災害分布特征。
1尼木概況
尼木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距拉薩147公里。尼木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地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內最高窮母崗嘎峰,海拔為7048米,最低點為瑪曲匯入雅魯藏布江處,海拔3700米,氣象觀測場海拔為3809.4米。尼木縣氣候的主要特點為: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易形成旱、澇災害。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濕度小。
2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尼木基本氣象站1981~2010年30年的逐月地面月平均氣溫資料、降水資料和日照時數資料,在時間尺度上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年平均、夏半年(4~9月)平均和冬半年(10~次年3月)平均。對氣象要素資料序列進行趨勢分析時,采用線性回歸分析(LR)、滑動平均(MA)、平均等方法對各要素變化趨勢進行統計分析。
3要素分析
3.1氣溫
尼木國家基本氣象站1981~2010年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30年內尼木平均氣溫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尼木氣候變暖明顯。1981年溫度最低,為6.4℃,2004年以后氣溫上升幅度加劇,到2009年達到最高8.2℃。五年滑動平均值從80年代到1995年位于平均值以下,1996年后五年滑動平均值均在平均值以上,1996~2000年氣溫前后波動幅度大,進入21世紀后氣溫上升趨勢顯著。從每五年的分段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見表1),每五年的平均溫度是7.2℃,1981~1995年每五年的平均氣溫在6.8~7.0℃之間,低于平均值0.2~0.4℃;1996年以后,每五年平均值≥7.2℃,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上升范圍在0.2~0.7℃之間。夏半年的平均溫度為12.8℃,1981~2000年均小于平均值,在12.6℃左右,到2001年以后氣溫上升,2001~2005年與平均值持平,2006~2010年上升了0.6℃;冬半年的平均值為1.7℃,1981年到90年代中期氣溫變化幅度小,在1.3℃之間且都小于平均值,但在1996年以后冬半年的氣溫上升趨勢明顯,氣溫高于平均值,變化幅度在0.2~0.6℃,其中2006~2010年的升溫達到0.6℃。由上述可知,1981~2010年這30年間不管是從年際變化,還是從五年平均變化或者是夏半年、冬半年的變化趨勢來看,尼木的氣溫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變化不大,進入21世紀后至2010年氣溫上升明顯,氣候變化顯著。
3.2降水
圖2給出了尼木氣象站1981~2010年年降水量變化趨勢。30年平均年降水量為349.3mm。總的變化特征主要為20世紀80年代初至1989年降水較少,大致處于平均值以下。90年代中期降水量低于平均值,90年代初期和末期降水量增加明顯,2000~2008年降水量大致高于平均降水量,1998年降水量是30年間最大,達534.9mm,最小降水量出現在1983年為217.9mm,是平均降水量的62%,2009年降水量下降至237.2,比平均值少112.1mm。從每五年的分段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見表2),1981~1995年平均降水量低于30年年平均值,夏半年減少量大于冬半年。1996~2005年,這十年間降水量有所增加,5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幅度在27.1~61.9mm之間,且增加量大多來至夏半年。2006~2010年降水量下降明顯,低于平均值19.0mm。由此可見,尼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降水偏少,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降水量呈上升趨勢,而2006~2010年的降水減少明顯,30年來年平均降水量來源主要依靠夏半年,冬半年降水少,降水量的年際波動明顯。
3.3日照時數
根據圖3尼木1981~2010年年日照時數時間序列圖可知,日照時數整體變化趨勢相對平緩,1988年日照時數成為30年最低值,為2848.2h,2009年最多,達到3209.3h,1984~1991年日照時數位于平均值之下,1992~2004年日照時數平均值大致位于平均值以上,2005~2010年日照時數波動變化較大。根據表3分析,1981~1995年五年滑動平均值低于30年平均值,而1996~2010年則高于平均值,其中1986~1990年日照時數平均值最小,夏半年差值大于冬半年,差值分別為52.6h和20.2h;2006~2010年全年、夏半年和冬半年的五年滑動平均值均為最大。可知,1981~2010年30年間五年平均、夏半年和冬半年變化趨勢來看,尼木的日照時數變化趨于平緩,全年日照豐富。
4氣象災害
尼木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干旱、霜凍、雷暴和冰雹等。尼木縣是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由于受季風勢力強弱和進退影響,干濕季明顯,全年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夜雨率高,降水年際變化大。山洪形成是由于山區地面和河床坡度較陡,降雨后產流和匯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3],且本地區山體土質較松軟,植被覆蓋率較低,即使雨量不大,也易形成洪澇和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對峽谷下游低洼地帶的村莊、農田、房屋和公路造成淹沒或強力沖毀。尼木5月進入汛期,洪澇隨之開始,直至10月雨季結束。根據歷史觀測資料記載,尼木年平均降水量為341.1毫米,降水年際變化非常大,降水量偏少,日照偏多,年平均蒸發量在2261.0毫米,約為降水的7倍之多,這就造成了尼木地區年年有旱、一年多旱的局面,對土壤墑情影響大,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由于近幾年農田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對于干旱的防御措施有了進一步的保障。霜凍是因氣溫降到0℃或0攝氏度以下,土壤表面和植物表面溫度下降到(0℃以下)足以使植物遭受傷害甚至死亡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4]。據統計,尼木1981~2010年共出現的霜凍日數為5422天,主要的霜凍出現時間在3~5月和9月下旬以后,且每年的4、5月最容易受晚霜的災害,又時值當地作物拔節和抽穗的生長階段,造成農作物產量減產,給農民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冰雹也是尼木縣主要災害天氣之一,雖然冰雹持續時間不長,但來勢兇猛,強度大,常常給局部地區的農業造成很大損失,冰雹產生于很強的對流天氣系統中,受地形影響一般隨海拔增高而增多,尼木縣地形復雜,河谷一帶冰雹很易發生。
5小結
5.1尼木地區年平均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存在顯著的年際波動,且不同時段變化明顯。總體特征是年平均氣溫上升,降水減少,日照時數相對穩定的趨勢。具體來說,2000年以前尼木地區氣溫變化幅度小,至21世紀以后本地區的升溫趨勢明顯,氣候變暖顯著,特別是近5年升溫尤為顯著。尼木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降水偏少,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降水量呈上升趨勢,而2006~2010年降水量減少趨勢明顯,年平均降水量來源主要依靠夏半年,降水量的年際波動明顯。尼木的日照時數變化趨于平緩,全年日照豐富。
5.2尼木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類型有洪澇、干旱、霜凍、雷暴和冰雹等氣象災害,其中由洪澇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山體塌方等次生災害,已成為影響尼木農牧業生產、尼木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王紹武.全球氣候變暖與未來發展趨勢[J].第四紀研究,1911(3):269-276.
〔2〕杜軍,假拉,邊巴扎西.西藏氣象災害區劃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3〕陸亞龍,肖功建.氣象災害及其防御[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4〕杜軍.西藏高原霜凍氣候特征及預報方法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作者:楊媚 單位:西藏拉薩市尼木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