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氣象災害對桑園的危害及應對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我縣氣象災害資料的收集和統計,進行初步歸納,分析我縣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以及對桑園所造成的危害損失,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蠶桑;氣象災害;對桑園危害影響;應對措施
江蘇省漣水縣地處淮河下游和亞熱帶與暖溫帶之間的過度地帶及季風區內,氣象災害較為頻繁,特別是晚霜、雨澇和干旱等造成的霜害、澇害、旱害發生頻率較高。通過調查,近幾年因氣象災害對桑園所造成的影響,受害面積一般在25%左右,重災年份受災面積高達75%。由于氣象災害來勢比較迅猛,造成受害范圍比較廣泛,受害面積大,損失較重。準確分析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力爭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有利于提高蠶農的經濟效益,有助于蠶桑生產的穩定發展。
1霜害
1.1霜害的發生與危害
春季桑樹開始發芽生長時,如遇移動性高氣壓天氣,夜間溫度往往急劇下降,降至冰點以下時,會造成桑芽或嫩葉被凍枯死,這種現象就是早春霜害。春季桑樹遭受霜凍時,桑芽、嫩葉和枝條梢端首先受霜露凍結沖擊,致使細胞結冰而發生凍害。霜凍后,輕則使剛剛萌發的芽葉局部壞死變褐,重則幼嫩的芽葉全部凍焦枯死,導致春葉大幅度減產。霜害的發生時期因地區而異,地處黃淮流域的漣水縣霜害一般多發生在4月份,最早見于3月下旬,最遲見于4月底。霜害多發生在桑芽脫苞期至開5~6葉期,雀口期與開3~4葉期最易受害。氣溫降幅較大,霜凍持續時間越長,霜害則越重。在現行的桑品種中,一般對早生桑的危害最大,如我縣近年推廣的高產優質早生桑品種“育7-11”;矮干桑比中、高干桑受害嚴重,因愈近地面,氣溫降低愈明顯。霜害程度也因地勢不同而有差異,如平坦地區的低洼地,冷空氣容易沉積,因而受害較重,有時可看到狹窄的“霜帶”;相反,在高地及河堆地段,因冷空氣不停地向下方移動,受害就較輕,有時則免受為害,這就是農諺所說的“雪打高山霜打洼”。在靠近河流、湖泊等水蒸氣較多的地方桑園也較少發生霜害;霜害輕重還與桑園肥力有密切關聯,無肥的霜害最重,其次是少肥的,標準施肥及多肥的受害較輕。另外,桑園雜草較多時,受害也較重,因雜草降低了夜間桑園內的氣溫。
1.2霜害的應對與減災
1.2.1預防措施3月底到4月底是桑樹霜害的多發期,要密切關注本地的天氣預報。得知將有霜凍發生時,可在桑園內熏煙預防霜害,因煙能促使空氣對流,防止冷空氣在地面沉積,而濃煙籠罩桑園時,又可減少地面輻射熱量的散發,使地面溫度下降較慢;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在煙粒上,放出氣化熱,可提高氣溫,柴草燃燒也能直接提高地面空氣溫度,從而達到預防霜害的目的。方法是:每畝桑園布置2~3個30kg左右的草堆,草堆分布上風頭,草堆的最下面先放些易燃的干麥秸等,上面放一層較潮濕、燃燒時能大量發煙的草類,最后在草堆上撒些細土,使草堆發煙時間盡量延長,當溫度下降到1℃時點燃。日出前是全天氣溫的最低時刻,濃煙應維持到日出后1小時為宜。
1.2.2減災措施根據災情,決定對策。對于遭受霜害的桑園應準確評估其受害程度,采取相應的善后處理措施,適時調整養蠶布局和計劃。如僅嫩芽受霜害,且受害較輕,嫩芽生長點尚未凍死,大部分桑芽能自行恢復生長,則對春葉產量影響不會很大,仍可留作春蠶用葉,只是收蟻時間應推遲4~5天;如嫩葉受凍變黑,較多的新芽被凍死,但副芽和休眠芽可望再發,可離嫩芽基部0.5~1.5mm將其摘除,以促副芽和休眠芽提早恢復生長。一般在開2~3葉受凍,桑葉會減產10%~30%,飼養時間可適當推遲或適當減少飼養量;如果桑芽生長點超過80%枯死,副芽和休眠芽也不可能再發,則不宜飼養春蠶,應盡快離枝條基部30cm左右處伐條,改為飼養夏、秋蠶為上策。強化培管,促進生長。為了加快霜害后桑樹恢復生長,要強化追肥和防蟲工作。一是增施速效肥,桑樹受害后5日內,每畝追尿素20kg加1.5~2kg硫酸錳或者施碳銨50kg加1.5~2kg硫酸錳;二是噴施葉面肥,開葉3~4片起,用0.5~1.0%的尿素溶液噴施葉面,每3~4天噴施一次,連噴2~3次;三是防治病蟲害,桑樹受凍害后,發芽時間比常年推遲,往往正遇上食芽害蟲旺盛活動期,它們有可能將新桑芽吃光,要格外加強對害蟲的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油配制1000倍液的藥劑,對桑樹全株噴霧一次。
2澇害
2.1澇害的發生與危害
桑園澇害為連續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或長期持續陰雨造成桑園長時間受水淹漬所致的災害。一般雨季日降雨量100mm以上,或過程性降水200mm以上的連續性降雨,桑園受澇的可能較大。5天以上連續性雨日越多,桑園愈易發生漬害。低洼和地下水位高的桑園,澇漬相對較重。溝系不配套的桑園,澇害易發生。桑樹受水淹漬,桑園土壤缺乏空氣,而有毒物質增多,桑樹根系呼吸作用受阻,影響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致使細根腐爛,出現“生理干旱”現象,枝條停止生長,桑葉黃萎脫落,甚至整株死亡。據周晨曦[1]等試驗觀測,淹水1天桑根開始萎縮,7天以上葉色變黃,細根逐漸腐爛死亡,15天后新梢停止生長,30天后桑葉全部脫落。此外,桑園受澇后,土壤既松且軟,許多田塊的桑樹或被大風刮歪、刮倒,或被水流沖斜、沖歪,以及根部、根頸被沖刷外露等,影響桑樹正常生長。
2.2澇害的應對與減災
2.2.1防澇措施完善排水系統。平原或低洼桑園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田間要每2~3行桑樹開一條深、寬各30~40cm的墑溝。視桑園面積大小,沿桑行每30~40m開一條深寬各60~80mm的腰溝,桑園四周開挖深寬各80~100cm的田頭溝,并做到墑溝、腰溝、田頭溝溝溝相通、溝墑相連。有條件地區,每100畝以上的連片桑園,應配備抽水機一臺,以加快排澇速度。
2.2.2減災措施排水降漬。遭受澇害的桑園,若淹水的,應盡快排水。對受漬桑園,要突擊隔行開挖寬、深各40~50cm的排水降漬溝,并做到開挖的排水降漬溝與田間腰溝、田頭溝溝溝相通,以充分發揮溝系的排水降漬作用;培扶樹體。對被大風刮歪、刮倒,或被水流沖斜、沖歪,以及根部、根頸被沖刷外露的桑樹,要及時進行培扶。樹體歪斜、倒伏的要扶正培土。樹干被泥土、流沙埋沒的要清挖,使樹干露出。根頸被沖刷外露的要培土壅根;追施肥料。長時間的暴雨沖刷,會使桑園土壤養分大量流失,尤其是氮肥、鉀肥等移動性較強的桑樹主要營養成分往往會流失殆盡,從而導致桑樹嚴重營養不良,致使樹體生長十分緩慢,葉片小、葉色黃。為盡快恢復桑樹生長,必須給以充足的肥料投入,以恢復地力。此時應追施碳銨40kg左右或尿素20kg左右/畝,氯化鉀5kg左右/畝,以滿足桑樹恢復生長的養分需求;松土滅草。淺耕松土可顯著改善土壤結構,增強桑樹根系呼吸和吸收功能,而滅草能避免雜草與桑樹爭奪養分,減少害蟲危害桑樹。因此,在災后桑園管理中絕不能放松松土滅草工作,進行全面徹底的松土滅草措施十分重要;防治害蟲。據筆者的經驗,雨澇過后,許多害蟲都會乘虛而入,諸如桑螟、桑毛蟲、桑尺蠖、蝸牛、紅蜘蛛等都能對桑園構成災害性危害,防治害蟲工作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對災后桑園,應每畝用80%敵敵畏50g加50%辛硫磷50g兌水50kg,進行全株噴藥,以防小蟲鬧大災,確保桑樹恢復生長。
3旱害
3.1旱害的發生與危害
干旱通常是因長期降水偏少或連續多日無雨造成的。水分是桑樹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當桑園水分供不應求之后,就會影響桑樹生長,產生不同程度的旱害。發芽期干旱會延遲發芽或降低發芽率,生長期干旱會使桑樹葉片萎蔫、變黃脫落,桑根逐步自然死亡。干旱季節,土壤缺水,難以滿足桑樹生長發育和蒸騰耗水需要,引起生理性障礙,使部分桑葉萎蔫黃落,新梢止芯,桑葉的產量、質量下降。據試驗結果[2],土壤中有效水量若失去1/3左右,新梢生長開始減慢,有效水量失去1/3以上時,桑根生長受到急劇的抑制,有效水量失去2/3以上,新梢生長幾乎停止,如果立即澆灌,大約1~2天內,新梢又可恢復生長;當土壤干旱到接近萎凋系數,有效水分差不多完全散失,即使補充水分,也要相當長時間,根系才能恢復原狀。
3.2旱害的應對與減災
3.2.1應對措施完善灌溉設施。桑園水利設施應完善,溝系配套應暢通,以便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強化田間管理。深翻桑園,增施有機肥料,可以增進桑園土壤保水力。實施地面覆蓋。地面鋪草或地膜覆蓋,能有效防止地溫過分升高,減少水分的地面蒸發,增強抗旱能力。另外,地面鋪草,還能顯著增加桑園土壤腐殖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滋生。我市金湖縣前幾年實施的桑園鋪草覆蓋,收到顯著效果。桑園地面鋪草一般要求厚度在3cm左右,每畝鋪草一般在500kg[3]。若鋪草結合噴水,則效果更佳。
3.2.2減災措施及時灌溉。及時灌水是消除旱害最有效措施。當田間持水量不足60%,只要灌溉條件許可,就應及時灌溉。桑園灌水宜于傍晚或夜間進行,切忌烈日下灌溉;地面淺耕。桑園淺耕或淺鋤可以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的地面蒸發。同時順便清除田間雜草;疏芽摘葉。通過疏芽和采摘枝條基部葉,減少樹體水分和養分的消耗,減輕干旱危害,同時還能增強桑園通風透光提高桑葉的產、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晨曦等.洪澇災害對桑樹生長影響的調查.蠶業科學.1994⑴:52-54
[2]陳芝恩主編.全國中等農業學校試用教材《栽桑學》.1992:42-57
[3]王承欣等.桑園秸草覆蓋法的應用探討.江蘇蠶業.1990(3):16-20
作者:戴安源 單位:漣水縣蠶桑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