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支持企業發展的異質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小微企業分類及其特征
為了深入考察小微企業的群類特征及其金融需求的異質性,可在《中小企業劃分標準規定》(2011)的分類基礎上,根據小微企業的成長性、創立模式、技術含量、生命周期階段等進一步分類。具體而言,(1)依據小微企業成長性,可以將其分為規模維持型、規模擴張型。前者通常業務類型比較單一,維持現有規模持續經營,后者一般會積極投資擴圍,尋求做大做強。(2)依據小微企業的創業模式,分為復制型、創新型兩類。復制型模式的創業者模仿或復制現有企業的業務或商業模式,運用相同技術,生產同質化產品;創新型模式是指創業者引入了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開發了新的消費點、新的市場。(3)依據小微企業技術水平,分為傳統型、科技型兩類。前者的生產技術條件較穩定,以大眾消費性產品(服務)為主,商業模式較為成熟;科技型小微企業致力于高技術產品生產或研發,技術人才占較大比例,具有成長潛力,研發投入多,技術商業化風險高。(4)依據小微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可分為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四類。初創型小微企業處于創立階段,具有很高的不穩定、不確定性,生命力脆弱;成長型小微企業的業務模式基本成型,產品或服務獲得一定的市場認可,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成熟型小微企業的業務運營和市場份額較為穩定,處于利潤收獲階段;衰退型小微企業已經出現或陷入發展困境,市場份額開始萎縮,營業利潤下滑,可能會破產或者轉產。
二、小微企業功能承載的異質性
了解小微企業群類特征,便于進一步理解發展小微企業的目標承載差異和金融支持的側重點。我國經濟“新常態”階段,改革與轉型的推進,需要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同自下而上的“底層推動”結合起來,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融資環境,為各領域小微企業的涌現提供動力源,通過小微企業的發展和繁榮,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機體“調整與再造”。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群體因其特性所限,適合承載的功能任務有所差異。資源開發、產品初加工、低層次服務等傳統行業進入較為容易,小微企業分布較為集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與居民生活相關度高,以維持型、傳統型、復制型、成熟型小微企業居多,它們更適合承擔“富家安民、服務社區、改善民生、吸納就業”等社會功能。那些涉足新興產業、高技術行業,科技型、創新型、擴張型、成長型小微企業,數量占比不高,以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為主,新技術、新發明、新業態不斷涌現,有較大成長潛力和社會影響,它們更適合承擔“眾智創新、科技引領、產業轉型、動力切換”等功能,將是金融支持的重點。
三、小微企業金融需求的異質性
一般認為小微企業因為規模較小、財務不規范、運營不穩定、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物品等特點,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并引發信貸配給約束[1],遭遇擔保難、貸款難、融資貴等困境,企業融資需求表現出“短、小、急、頻”的一般特征。小微企業初期資金多依靠個人財產和家人、親朋好友借款[2],日常運營資金中多依賴收益留存、積累和零星、小額的“人情”借貸,許多微型企業未曾申請過貸款,考慮外源性融資時會首選銀行信貸,融入資金大部分用于購買原材料、短期應付款、員工薪資等流動資金的周轉和補充。
從企業異質性特征分析,那些規模維持型、低技術型、復制型和成熟期的小微企業,經營風險相對較低,業務運行較為穩定,資金需求以流動性資金周轉為主,期限短,額度小,償付保障較強,信息收集、盈利預測和貸款催收更為容易,因而更容易獲得銀行信貸。那些規模擴張型、科技型、創新型和處于成長期的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量大、期限更長,經營風險高,前景更加不確定;科技型、創新型小微企業技術專利等“輕資產”比重大,可抵押有形資產更少。銀行的風險規避特征,難以為其提供有效資金支持,風險資本、種子基金、私募基金等發揮積極作用,創客空間、創新工場、“創業咖啡館”等眾創空間成為資本與創業、創新緊密結合的新型模式。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正從單一化的資金融入向綜合化、一體化和多樣化轉變[3]。
四、金融支持的目標與功能分異
金融支持的目標以發展小微企業的目標為基礎,概括而言:
(一)讓更多的小微企業創立和涌現出來
(二)讓更多小微企業能夠生存下來
(三)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成長壯大
(四)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延續下去
(五)讓更多的小微企業進入到高技術行業和新興產業領域這些目標涉及小微企業“出生率”“存活率”“成長性”“延續性”和“優選率”五個方面;金融在這五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側重,分別是“助產師”“育嬰師“”訓練師“”商業伙伴”和“引路人”。具體而言,首先要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金融支持生態系統,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發揮金融“助產師”功能,提高小微企業“出生率”。
鼓勵各類資本形式為初創小微企業提供必要的種子資金、運營資金支持,提供創業育成、市場輔導等綜合服務,幫助企業實現創新產品和技術的市場轉化,發揮金融“育嬰師”功能,提高小微企業“存活率”。為小微企業規模擴張、業務擴圍、市場擴大提供戰略性投資和長期資本支持,融資服務與“融智”服務并進,發揮金融“訓練師”功能,提高小微企業“成長性”。對于進入成熟、穩定階段的小微企業,引導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信貸資金支持,滿足流動性資金周轉、補充的融資需求,發揮金融“商業伙伴”功能,提高小微企業“延續性”。制定財稅優惠政策,設立專項扶植基金和產業引導基金等引導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發揮金融“引路人”職能,鼓勵小微企業新創或者轉型進入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4]。
作者:周鵬翔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